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金祯 《甘肃教育》2008,(11):42-42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会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2.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想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  相似文献   

3.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他  相似文献   

4.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效果.与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有很大关系。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几点看法:(一)提问要注意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意味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5.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能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3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  相似文献   

6.
周应喜 《江西教育》2007,(12):16-16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决这些“冲突”(问题1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  相似文献   

7.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成功的课堂提问往往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一、巧设矛盾,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可能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种“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  相似文献   

8.
有的课文,虽然篇幅颇长,但只要抓住要点,教起来就会从容自若,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譬如《孔乙己》一文教学,只要紧扣一个“笑”字,以“笑”衬“悲”,就象牵住了“牛鼻子”,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了。现将“牵牛鼻子”之法,分析如下: 其一,从解题入手,抓住取名之可“笑”。孔乙已的真名没有人知道,因为他姓孔,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所以人们把“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缩写为“上大人,孔乙己”,给取了个绰号“孔乙己”,这绰号是人们对孔乙己这个特殊身份的典型人物的无情嘲笑,也是对培养孔  相似文献   

9.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比较深奥难懂 ,就《孔乙己》这篇文章而言 ,就有许多需要解释的地方 ,这就需要开动脑筋 ,大胆创新 ,敢于抓住细节 ,设置疑问 ,寻找突破口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孔乙己》这节课中 ,老师可以抓“笑”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①谁在笑?②笑谁?③为什么笑?④这样的笑又说明了什么社会问题?经过学生细读就会发现 ,这笑有短衣帮的笑。他们把孔乙己的不幸当作笑料 ,虽然他们和孔乙己一样处在社会最底层 ,同是受害者 ,但由于他们受封建思想毒害而变得冷漠无情 ,麻木不仁 ,对剥削者充满敬畏 ,对不幸者却肆意嘲弄。他们的笑只…  相似文献   

11.
董振宇 《教育》2014,(7):73-73
八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第四单元《孔乙己》课后的“探究练习”:孔乙己的性格中既有迂腐的一面,又有善良的一面,你能不能联系课文从这两方面对他的性格特点作些分析?鲁迅在写这个人物时怀有怎样的感情?其中第二问“鲁迅在写这个人物时怀有怎样的感情”的问题设置让学生一时无从下手。这个问题的设置也许是没有区分清楚小说这种艺术体裁作者和叙述者身份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2.
思品课教学究竟从什么地方入手,关系到是否能迅速把学生带入课文,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突破口”选得准,三言两语。就能把学生引向一个新的天地。否则。学生的思维只能在课文外绕圈子。根据不同教材,可选择如下“突破口”: 一、遵循思路,由表及里。文章的顺序反映着作者的思路,抓住顺序,紧扣思路,披文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执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语文教师应及时抓住有利于教学的时机,投石问路,巧妙点拨,从而开启学生心窍,激发学生学习,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孔乙己》一文的教学曾是我陷入迷惑,以前讲解此文,学生只对孔乙己的言谈举止感到可笑,而对其形象意义却理解不透。课堂不乏提问,却无开窍效应。我在静静思索之后终于明白,提问必须启发学生自省,具有思维价值。于是,当再度教此文时,我仔细研读课文,一个大胆的设想便产生了。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孔乙己有三块“伤疤”不…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策略:巧创“情景”,营造“思”的氛围——激疑 1.通过多种途径创设“问题情景”问题教学法认为,要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就必须产生问题情景。依据这一基本观点,在教学中主要可通过以下途径灵活设置问题情景:(1)通过课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创设问题情景。比如,讲辛亥革命,可抓住教材中的表述,这样设计疑难问题:“同盟会的纲领没有反帝的内容,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又存在幻想,怎么能说辛亥革命具有反帝性质呢?”(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景。  相似文献   

15.
邹群 《现代教学》2006,(9):15-15
毋庸讳言,目前有兴趣阅读世界名著的学生少得可怜,更何况“惜时如金”的高三学子。但是在本案例中,教师抓住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争议点,以“夏洛克是不是民族英雄”为突破口,让大家围绕着有质量、感兴趣的问题,课后阅读《威尼斯商人》的全剧。这样的设计引导着学生去自主搜集、筛选、运用资料,继续开动脑筋,展开研究性学习。这一延伸既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指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6.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一两个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阅读赏析的突破口,由此人手阅读,可带动阅读走向文本的深刻处。”一篇文质兼美的选文,大都有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能引领阅读走向感动和深刻的“点”“线”“面”。抓住了这些“点”“线”“面”就等于抓住了降伏文本的牛鼻子,也就抓住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由此,阅读课堂便能迅速地牵引住学生注意力,轻松拨动学生阅读的心弦,点燃学生阅读的激情。因此,设计和寻求阅读教学的切入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我在《孔乙己》的教学中 ,发现鲁迅先生反反复复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笑 ,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中出现 ,又在人们的笑声中默默地离去 ,人们对他的笑贯穿了他的一生。因此 ,这个笑也贯穿了全文 ,难道这不是这篇课文的“主旋律”吗 ?鲁迅说 ,写《孔乙己》是要写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而文中的“苦人”孔乙己 ,人们对他的“凉薄”是通过人们对他的笑来实现的。课文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主旋律 ,通过这样的一条主线来揭示主题的。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在教学中做了下面三点 :一、让学生找出《孔乙己》中的“主旋律”点…  相似文献   

18.
1.设置“矛盾”与“疑点”,引起思考 一方面是教材本身的“矛盾”,实际上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精采之处。“矛盾”的另一方面是指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是有知识、生活上的矛盾。 抓住矛盾,设置疑点,能形成一种认知上的“冲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探究心理,促使他们产生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从而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的功能,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读懂课文的能力;二是在讲读与独立阅读之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因此也就决定了阅读教学的方法应该是“半扶半放,扶放结合”。“扶”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引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放”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读懂课文。联系到教学实际,教师的指引和点拨,是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只有在这样的前题条件下,才能“放”,放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读懂课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精心设计问题,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呢? 一、设问要抓住课文的关键矛盾启发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并能提出问题。”前面几篇课文也体现了训练的轨述从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提问,到根据课题质疑,并能在阅读课文中根据人物的表现提出心中的疑问。本课的教学重点则是学习抓住文中看似矛盾之处提问。由于有了前几课的学习,加上新教材从二年级起就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质疑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质疑方法,这为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奠定了有力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课文的5、6两小节时,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只提示学生注意课文中前后矛盾的地方。对于初学提问的学生来说,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上。解决问题则放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只重点解决“文中前后矛盾的地方”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