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旨在研究反语的理解问题。文章首先论证了传统反语理论的弊端与不足,继而探讨了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反语回应理论,认为该理论更好地揭示了反语的回应性本质,比传统反语理论更具解释力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生活中随处可见反语这种不和谐的语言现象,它具有特殊的交际效果。近几十年来反语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语言学界的理论层出不穷。本文作者从语用学的合作原则出发,将反语进行分类,并使用关联原则解释反语的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3.
反语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修辞格,引起了认知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的关注。近年来,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主要是在反语的理解上。调查发现,心理学研究文献中的反差效应与同化效应能够预测反语主要语用功能的语用效力,这种反差与同化效应产生于说话人的话语内容与听话人对现实语境理解的对比中。  相似文献   

4.
韩瑾 《科教文汇》2008,(26):229-230
反语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修辞格,引起了认知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的关注。近年来,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主要是在反语的理解上。调查发现,心理学研究文献中的反差效应与同化效应能够预测反语主要语用功能的语用效力,这种反差与同化效应产生于说话人的话语内容与听话人对现实语境理解的对比中。  相似文献   

5.
罗聿言 《科教文汇》2010,(23):72-73
古代汉语与壮语的反语都是由不同的反切字通过声韵交换得到被反切字,但它们的反切类型及声韵交换方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苏建 《中国科技信息》2007,1(18):152-152,154
对技术进行法律控制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提高法律控制能力的关键是法律对技术回应性特征的清晰把握。本文从技术法律控制的历史性、价值取向性、强制性、动态相对性等四个方面对回应性特征进行了分析,为技术法律控制目标实现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7.
赖胜强  唐雪梅 《现代情报》2018,38(10):108-114
[目的]网络舆情爆发容易影响政府公信力造成形象危机,政府应该积极与大众沟通回应舆情。回应策略是政府在舆情事件中应该说什么的问题,现有研究还较缺乏。[方法]基于危机情境沟通策略,通过人民网舆情案例库等收集近年来的典型网络舆情事件64例,采用内容分析对案例中政府采用的回应策略进行分析。[结论]研究发现,政府回应网络舆情符合SCCT理论的匹配规则,但也有创新回应策略以及策略组合方式,策略组合包括从属策略与主回应策略形成的两种类型,具体策略组合方式需要考虑事件类型、回应时间和回应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8.
严雪娟 《科教文汇》2013,(35):58-59
以往对抱怨语的研究不在少数,但是抱怨回应语却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另外,缓和性回应语的研究大多与冲突联系起来,忽略了对负面言语行为如抱怨、命令、威胁等的缓和性回应的研究。因此,本文以《家有儿女》为语料,基于Spencer—Oatey(2000)的“和谐管理理论”(rapportman—agement theory),探究家庭抱怨中的缓和性回应的语言实现方式及语用理据。  相似文献   

9.
蒋袁姗  朱水成 《情报杂志》2016,(4):60-63,79
[目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意见表达的方式趋向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通过网络平台来表达各自的想法和观点,这也进一步推动了网络公共事件的发生。网络公共事件呈现出的特征,以及网络舆论对公共权力和政府回应产生的影响,对此学术界的研究并不多。[方法/过程]对2005年7月至2015年6月的重大网络公共事件进行系统分析,分别探讨了时间、空间、政府部门层级、信源、主流舆论态度、群体行为、事件议题类型、网络舆论作用、政府回应类型九个维度的特征,并进行计量统计和图表展示。[结果/结论]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梳理,掌握了近十年来重大网络公共事件的分布特征,以期对影响公共权力和政府回应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徐静 《科教文汇》2011,(30):78-78,128
在集体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精心地设计教案,更要注重活动过程的调控,进行有效地回应,本文深入分析教学中教师回应的现状,提出有效回应的四个关键点,帮助推动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充分发挥集体教学活动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风险问责和注意力为关键解释变量建构理论模型,探讨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回应,以人民网舆情频道83个案例事件为数据来源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网络舆情事件危害程度、媒体关注度、上级是否介入、行政层级、信息透明度、注意力分配显著影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事件响应度,而舆情事件类型对其影响不显著。研究为地方政府舆情回应问题提供了理论解释,一定程度反映出现实地方政府回应行为的动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陈谦  陈强 《现代情报》2012,32(2):143-146
在界定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概念的基础上,指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由信息汇集机制、事件研判机制、策略选取机制、资源动员机制、事件追踪机制和事后恢复机制构成。并深入剖析了各子机制的运行,从而使整个回应机制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人口计生网站在政府回应中的积极意义,并通过对昆明市人口计生网站个案的调查,分析其回应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树立公民本位理念、完善网站设计、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加强政府回应机制和完善绩效评估5个方面,提出了增强网站的政府回应功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面对西方科学的强力冲击,中国学者采取了多种不同的回应方式。作为中国近代科学启蒙者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判者,杜亚泉采取了独特的文化相对主义的回应方式,这种回应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并揭示了科学的地域性,以及科学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哲学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有效回应人民的需求是政府管理应有之义,也是实现新时代目标、建设责任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如何提升地方政府互联网回应能力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议题,探寻政府互联网回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及生成机制对促进政府互联网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我国32个重点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整合提出互联网回应能力分析框架,从制度、资源、环境三个维度选取六个条件变量对32个重点城市的互联网回应能力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实现较高水平的互联网回应能力共有四种路径组合,均由制度-资源-环境三维度共同作用形成,但组态各维度条件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府际竞争压力和技术资源是地方政府互联网回应能力提升中较为重要的变量。  相似文献   

16.
不断提升网民诉求的政府回应度是增强网络空间治理能力的关键环节。运用信息沟通、网络参与和政府问责理论,从主体特征和信息内容两个维度构建影响网民诉求政府回应度的研究模型;以2016年成都市政府网站"政府信箱"公开的6 608封网民来信为数据源,检验提出的研究假设。研究发现,利益相关方、回应部门层级、参与部门数量、回应经历时长,满足网民诉求的处置周期、所需代价、涉及范围以及诉求问题是否反复显著影响网民诉求的政府回应度。  相似文献   

17.
刘艳 《未来与发展》2022,(3):95-101
在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如何兼顾教育信息化和人文精神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性难题。互联网条件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倒逼教师教学改革,其本质是“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的范式转换。以转化学习理论为依据的“回应历史”教学法是美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在“互联网+”时代,“回应历史”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与经验、意义相结合,注重观念的转变和培养稳定的价值观,是回归学习者本体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回应历史”教学法对于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提质增效,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政府回应是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时维稳民心、疏导舆论的重要举措。对公众信息需求进行精准定位并对其与政务微博回应作适配性分析,有助于总结政府回应的经验教训并明确改进策略,为提高回应效能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公众在线评论数据,采用Kano模型对公众信息需求进行具体的属性定调,分析舆情演化不同阶段下公众信息需求与政府回应适配性的差异化表征,提出提升政府回应效能的对策建议。[结果/结论]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的信息需求呈现差异化表征,公众信息需求与政府回应的适配度会直接影响回应的精准度与公众的满意度。因此,在应对突发公共舆情事件时,政府应根据公众的情感与真实需求精准调整、优化和改进回应策略,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9.
刘丽红  李文芳 《科教文汇》2009,(11):228-228
长篇小说《围城》中各种反语、警句、比喻的运用和漫画式的手法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使得一种睿智的幽默成立。本文试图运用关联理论,从对鲍小姐人物形象刻画的角度入手,来分析书中幽默话语的翻译。幽默话语的发出和接受是一种双向交流过程,即译文必须满足最广泛的接受者群对幽默的期待,而这只有从关联理论那里才能得到最佳的诠释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李悦  王法硕 《情报杂志》2021,(4):179-186
[目的/意义]邻避事件中,非利益相关公众在网络空间"借机"宣泄负性情绪而导致的舆情,可能放大当地利益相关公众的负性情绪和风险感知,致使邻避事件的冲突激化。对非利益相关公众这种负性情绪在政府回应前后的变化及其与信息转发意愿的关系进行探讨,是网络时代舆情治理的重要议题,但目前鲜有研究涉及。[方法/过程]采用2(情绪性:高负性情绪、低负性情绪)×2(回应透明度:高透明、低透明)组间设计,以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政府回应对个体负性情绪变化状况的影响,同时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个体的负性情绪在政府回应前后对其信息转发意愿的影响以及政府信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在政府未回应时,非利益相关公众的负性情绪感受越高,对非官方信息的转发意愿越强,而在政府回应后,负性情绪感受越低,对官方回应信息的转发意愿越强;政府未回应时,对政府的信任能够减弱负性情绪对非官方信息转发意愿的正向影响,政府回应后,对政府的信任能够增强负性情绪对官方回应信息转发意愿的负向影响;政府回应尤其是高透明的回应,能够显著降低非利益相关公众的负性情绪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