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被不断传播,自web1.0时代后,新媒体传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其中的网络游戏作为一种以互联网平台为依靠,以丰富的内容为支撑的独特娱乐消遣方式,成为是这些传播媒介中的突出代表.在玩家与游戏相互交融的过程中,网络游戏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它既孕育了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文化形态,也包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立足于网络游戏中的传统文化传播,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传播现状,并找出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游戏应用中的问题,以期能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中更好传播与传承尽一份绵力.  相似文献   

2.
王欢 《出版参考》2023,(5):28-30+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启动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在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进行了多方尝试。本文以《漫画中国文化关键词》一书的创作和推广过程为例,通过对其创作过程和传播方式的分析,探究其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创新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3.
余锐 《传媒》2023,(20):41-43
电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围绕青年受众主体地位,创新传统文化大众表达,展现中华典籍思想传承,凸显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满足青年群体多元需求。《典籍里的中国》依托丰富的新媒体平台,通过多媒体互补、联动,实现多渠道立体传播,进而提升传播效能,强化青年群体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4.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碰撞,呈现出了调适、误读、异化现象.宗教传播中的这些现象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普遍存在,分析这些文化现象,思考它们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对当代中国文化传播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与红河学院主办的“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论坛”,12月4日在云南省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蒙自市红河学院举行。六七十位专家学者就“新闻传播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议题展开研讨。红河学院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黄绍文教授以《传统美丽家园与不和谐的美丽家园建设》为题、中央民族大学刘立刚教授以《新闻传播研究:困境与突围》为题、陕西师范大学南长森教授以《当前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结构转型及其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科转向》为题、暨南大学陈伟军教授以《民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与路径》为题、南京大学韩从耀教授以《大数据时代的少数民族传媒教育》为题等进行了大会发言。  相似文献   

6.
燕京 《传媒》2023,(5):55-57
近年来,传统文化纪录片不断发展创新,将中国的传统美食文化、中医药文化、文物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以立体、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推动了国家正面形象的树立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本文从叙事和传播两个角度,对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影像叙事和创新传播进行分析,提出在叙事层面要倾向于微观视角和多元化叙事;在传播层面要以微传播和数字化传播为载体,不断与新媒体、新技术结合,从而为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从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手机"两微一端",现代传播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大众传播模式,完全没有了时空的界限,让同样碎片化的内容在不同的媒介中传播,大大提升了传播的关注度和到达率,这就是融媒体时代带来的全新传播形态。传统文化在融媒体时代也迎来了传播的黄金期,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结合,优化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模式、提升传播效果,可以提升我国传统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本文将以福建省极力打造的传统文化第一品牌——朱子文化的传播模式为研究对象,尝试建构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全新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8.
龙其林教授的著作《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立足于西方生态文学的跨文化传播,从比较视野切入中国生态文学,在历时性地梳理西方生态文学作品及理论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后,着重勾勒了中国作家如何依据自身的文学经验与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书写的途径。本文在“跨文化传播”的视域下,探讨著作对本土生态文学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9.
唐冑 《传媒》2021,(13)
千载以来传统儒学研究汗牛充栋、蔚为大观,但随着现代西方学术体系主导地位的确立,我国学者为适应西方学术规范,在传播学、语言学、哲学等儒学相关研究领域往往以"他者"视角窥探本土文化内涵,这无异于"隔靴搔痒",难寻其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文化自信,将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置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新时期本土文化传播学研究需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之深蕴,撷华夏文明之要义,以更为宽广的学术视野建构起本土研究的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破除"唯西方马首是瞻""食洋不化"的旧习.潘祥辉所著的《华夏传播新探:一种跨文化比较视角》一书以中国古代的传播媒介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跨文化、跨时空背景下华夏文化的传播机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新思路.关于著作的整体价值评定邵培仁教授、孙旭培教授两位先生珠玉在前,兹不赘述,此处单论书中重点阐述的儒家文化与媒体传播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电视传媒为研究对象,重在探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路径,并以2015-2016年国侨办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夏令营"中国寻根之旅"福建集结营为契点,实证探究福建电视台少儿频道系列节目在传播传统文化中的具体实践成效,探析电视传媒融入传统文化传播的理念、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传播研究与传播研究的中国化──香港浸会大学朱立教授讲座摘要张咏,莫江华整理朱立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曾在台湾、香港长期居住,对两地传媒了解颇深,并致力于传播的现代化、本土化研究。去年十一月,朱立教授应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邀请,进行了...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基本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基本特性秦志希传播使文化得以延续、创化、演进,同时特定文化又对传播行为提出规范与评价,对传播起到深层的制约作用。因此,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特性,也就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传播体制:“定一尊”的一元格局社会政治结构与传播结构存在...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传播学在中国成为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从西方舶来的传播学理论如何联系中国国情服务于实践,成为传播学界探寻的目标,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命题应运而生。 20多年来,中国传播学的研究逐步从翻译、译介国外传播学著作,转向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中国国情为目标,整合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采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紧紧联系实际,努力服务于实践。许多学者通过大量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关于传播方面的财富,力图创立集东西方文化精华之大成的中国传播学。  相似文献   

14.
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急需具有文化影响力的精良出版物。本文认为我们背弃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义很久了,如今我们的出版输出其实正是传统文化重建的过程,我们要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5.
唐衍欢 《传媒》2023,(18):28-30
《光明日报》的“中国好手艺”专栏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记录他们的手艺故事,专栏文章朴实地展现传承者的精神风貌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风采。本文从对专栏中各文章的分析中总结了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策略:情景交融地展现劳动之美、以发展的眼光看传承和创新、打造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范本,以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刘娟 《新闻传播》2005,(11):44-46
网络电视实现了电视与网络在传播模式上的强强联合,具有与网络或电视完全不同的传播文化结构。首先,发散性传播方式促使了传统电视受众线性思维解构;其次,网络与电视单传播语境界线的消解,使同域或异域文化圈中的不同文化的交流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一类传播文化形态;最后,多媒体技术使传统电视的大众文化特质进步向传播文化方向发展,令传统传播文化的公信度、厚重度呈弱化趋势,使网络电视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了阴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短视频在碎片化阅读和快餐式娱乐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人们迅速获取信息的常用途径。在短视频领域中,抖音短视频的发展最为迅猛,稳居短视频领域第一。与此同时,在国家倡导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建立清朗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抖音"平台上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扩展了传播方式,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在短视频平台传播的现状、特点、影响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探寻"抖音+传统文化"模式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符号开始融入外国电影并逐渐受到全球受众的关注。本文就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系列中的中国文化符号的应用及传播为例,对好莱坞电影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内容以及传播过程中的不同因素的考量和受众进行分析,总结好莱坞常用的中国文化符号传播策略与手段,以期促进中国电影市场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实现中国文化符号的全球传播,塑造更为正向良好的中国形象,实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相似文献   

19.
张蓓 《编辑学刊》2011,(3):66-69
1897年《字林沪报》创办了副刊《消闲报》,这是中国报纸的第一份正式副刊。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密切依托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特定的历史社会状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儿童副刊以儿童为主流读者,旨在传播有别于传统蒙学的新式教育思想,培养"国家未来的主人"。  相似文献   

20.
王琛 《当代传播》2006,(6):44-47
对中国古代传播史的研究,即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发掘传播的理论观念与史实,源自海内外华人学者对传播学“本土化”的学术追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此研究大致经过了3个阶段,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本文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