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20年11月3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被中央列入“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无疑,媒介融合将成为未来媒体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自1999年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以来,媒介融合经历了哪些传播实践?媒介融合研究了哪些内容?未来媒介融合将走向何方?这些都需要现实解题.文章通过对2000年至2020年CNKI期刊库相关文献的分析,梳理出中国媒介融合研究20年的语境变迁:媒介融合研究经历了从全媒体到融媒体到全媒体(“四全媒体”)的概念变迁;经历了研究者从单一到多元、研究学科从单学科到跨学科的主体变迁;经历了从市场竞合启动的媒体流程再造到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容变迁.随着媒介融合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形成中央、省、市、县的全局纵深网络,未来媒介融合研究要强化先导式、引领性、系统性理论建构研究,形成中国学派,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国媒介实践并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在两极权力中冲撞与协商——论媒介融合中的融合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媒介技术迅猛发展,媒介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不仅在技术上实现共融,并且更深层次地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本论文从文化的视角思考媒介融合.论文首先对媒介融合特征进行梳理与提炼,发现媒介融合中的基本文化问题.通过论述融合文化概念的意义与内涵,指出媒介文化权力问题是融合文化的核心问题.并在融合文化范式中,运用文化研究理论探索融合文化的理论与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3.
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从最开始的一味热捧到冷静反思,从研究媒介融合的模式到研究媒介融合的规制,从媒介融合的现象描述到运用相关理论来作支撑,媒介融合的研究向广度深度拓展。同时,媒介融合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媒介融合研究缺乏系统多元的理论研究范式,缺乏媒介融合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随着媒介融合研究的发展,这些问题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媒体发展不容忽视的趋势,也成了传媒学界和业界当前为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本文对2010年媒介融合的论文进行梳理,归纳出2010年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的视角和内容,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传统媒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传统媒介的龙头老大电视媒体也不得不接受挑战。随着三网融合的展开,我国媒介融合时代悄然来临,在此基础上诞生的自媒体典型代表——微博,在2010年崭露头角。具有如此迅速发展速度的信息传播平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2010年国务院决定推动电信网、广电网及互联网三网融合决策的出台,媒介融合开始步入大规模产业运营阶段。媒介融合政策的出台,为河南卫视的运营创新奠定了政策基础和技术基础,本文从媒介融合的区域融合、产业融合、媒体融合和内容融合等四个维度探讨了河南卫视运营创新的转变方式和发展远景。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媒体发展的趋势.本文介绍了媒介融合的理论和我国媒介融合的技术、政策、受众和产业化背景以及3G的发展使我国媒介融合加速,分析了现阶段新媒体与传统期刊业激烈竞争态势和我国期刊业媒介融合的发展状况,提出了我国期刊业媒介融合要构建立体期刊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注重发挥资本的纽带作用和期刊多元化经营,不断拓展期刊新的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8.
孙莉 《编辑之友》2015,(1):11-14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新旧媒介的竞争与更迭一直不断,但在实践中互补与融合的趋势却始终居于主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尽管一直在提融合转型,但收效甚微,日益陷入困局,而曾一度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官办色彩的传媒集团也乏善可陈.文章主要分析了媒介融合新政的真正转型意义,未来大型的中国传媒集团的竞争实质和利弊,并从传媒发展规律本身来预测它即将发生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9.
赵然 《青年记者》2012,(18):41-42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经历了新旧媒介的竞争与博弈,媒介开始融合.2010年我国三网融合正式启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开始融合.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该如何加强舆论宣传工作?根据媒介生态学理论,当前媒介的竞争存在群落竞争、种间竞争、种内竞争三个层次,舆论宣传要在有效竞争的基础上发展共生型媒介生态环境,兼顾国家政策、文化安全和经济发展.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对如何构建共生型舆论宣传生态环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进化路径与媒介融合模式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东耀 《编辑之友》2015,(11):72-76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技术、服务和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WebN.0已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标尺及进化的路径.Web1.0、Web2.0、Web3.0、Web4.0等代表着不同的互联网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对新闻传播业具有重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媒介融合的发生并且持续推动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媒介融合模式的变迁和互联网的进化路径密切相关,互联网的进化重构了传者与传者、传者与受者等之间的关系,这是媒介融合的核心.追求人机合一、传受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随着媒介科技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在数字信息技术的革新驱动下,"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领域的发展潮流.本文立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推进媒介融合发展、 深化媒体转型之路,从它在内容、渠道、用户、平台、品牌、经营和管理七个方面的融合,全面阐释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相似文献   

12.
许媛媛 《新闻世界》2013,(8):156-15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以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同媒体之间打破壁垒,取长补短,媒介融合成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媒介融合的内涵出发,列举了推进媒介融合的现实条件,并对媒介融合给传媒业带来的变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以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同媒体之间打破壁垒,取长补短,媒介融合成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媒介融合的内涵出发,列举了推进媒介融合的现实条件,并对媒介融合给传媒业带来的变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是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导致的受众参与形式与内容也发生了转变。事实上,媒介融合不仅仅是技术、机构以及参与形式的融合,更代表了一种文化变迁。从受众参与的视角思考媒介融合或是一种媒介融合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陈菁瑶 《新闻世界》2013,(8):158-15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媒介融合成为当今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媒介融合的内涵入手,探讨媒介融合给传媒业带来的巨大潜力,同时从媒介批评的视角来分析媒体融合产生的一些问题和出现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6.
王熙  沈宇虹 《编辑之友》2015,(10):31-33
媒介融合与产业融合方兴未艾,研究如何行之有效地推动图书出版业与影视业的融合发展,形成新业态、新盈利模式,实现两个产业的升级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文章分析了图书出版业与影视业的产业关联与互动,总结了目前较为可行的融合发展模式,最后从选题、媒体特性、版权三方面提出图书出版业与影视业媒介融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4,(12):78-80
媒介融合改变了报业的生态环境,从技术层面看,媒介融合本质上是基于技术的融合;从经济层面看,媒介融合使得单一的媒体形态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基于媒介融合的媒体一体化正成为媒介发展的新趋势。虽然报业从技术、内容、产业形态上积极探索媒介融合之路,但仍面临融合的空心化,缺乏创新性,缺少科学谋划等问题,亟需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知行并进的“媒介融合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2010年叫做媒介融合年是基于知行两方面的考量:在实践中,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三网融合终于启动破冰之旅;在理论上,学界的研究异常活跃,研究的成果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突破。本文通过分析发展态势和研究进展,力图较准确地描绘当下我国媒介融合的现实图景,供研究者和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齐柳 《今传媒》2016,(5):100-101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传媒业发展的趋势.媒介融合也给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与播出带来新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产生也给传统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将通过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出现的问题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提出创新性建议,以期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水平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0.
陶喜红 《新闻窗》2007,(3):100-101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是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媒介融合的核心思想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①”随着媒介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媒介改革的深入,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