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新闻语言的“文学味” 新闻语言的“文学味”指的是新闻语言在“准确性”基础上的生动,在“客观”前提下的形象。 新闻语言的“准确客观”是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讲,它包括以下含义:即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形态、色彩等方面,即通常所讲的“五个w(什么)”方面,语言所指与客观事物高度吻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用得较多。它通过艺术变形使文学形象更加生动,使作品更具艺术张力,从而更加吸引读者,这已是文学界的共识。但是,尽管“陌生化”艺术手法实际上已在新闻写作中运用,而新闻教科书和新闻论著中却少有涉及。因此探讨一下“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对丰富新闻写作理论和增强新闻写作手段都很有必要。“陌生化”唤醒读者的“新”感觉 新闻要新,人人皆知。一篇新闻作品是否新鲜,当然首先取决于作品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但是对读者来说,评价新闻是  相似文献   

3.
王新弟  王伟 《新闻三昧》2000,(11):31-32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新闻与文学虽然都属于社会科学体系,但两者的研究对象和写作的角度是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它们各自有自己的规律和要求。新闻是事实的真实,是以事实为准绳的;而文学是艺术的真实,是可以虚构的语言艺术。马克思在谈到二者的不同时。曾指出:“根据事实描写事实,还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但二者之间又不是井水不犯河水,新闻在诸多方面可以借鉴文学的写作手法,特别是在人物新闻的写作中,可以恰当地运用渲染、白描、抒情、比兴等文学手法,  相似文献   

4.
新新闻主义:另一种"真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  王凤 《青年记者》2007,(10):25-26
新新闻主义从产生到销声匿迹再到重生,一直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一种融入了主观感受的报道方式是否违反了新闻的生命——真实性原则。事实上,并不是“新新闻主义”不讲真实性原则,而是他们所遵循的真实性原则是一种既新闻又学的真实性原则。他们试图在传统新闻的真实与学的真实中开辟另一种真实,以更完美地反映事实真正的“真实”。[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刘刚 《记者摇篮》2004,(5):48-48
众所周知,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手段之一,那它就必须遵循新闻理论,遵循新闻的五要素去报道最近发生的事情。因此新闻摄影作品中大多采用“抓拍”的手法。因为“抓拍”,不干预被摄对象,客观而真实的记录被摄体,真实准确的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完全符合了新闻摄影的基本风格和宗旨。虽然在目前新闻摄影作品中有少量的“摆拍”和“抓拍”相结合的现  相似文献   

6.
真实性是新闻作品文学化追求的根本准则。新闻作品文学化追求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即遵守真实性原则。具体地说,“新闻与文学的合流是指题材上、技巧上的合流,而不是本质上的混同。”应该明确,新闻所表现的真实是生活真实。想象、虚构等文学化艺术加工手法在新闻写作中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如果为了追求作品生动感人,  相似文献   

7.
关于“时评”的写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评,不是四平八稳的专论,也不是自由联想的杂感、随笔、旁敲侧击的讽刺;它是面对新闻事实本身的一个毫无避让的回答:这事儿,我怎么看。它是清晰的判断形式,是针对这种判断的有效率的表达。   时评的核心是判断 时评的基本内容无非事实与道理。在时评的结构中,“事”与“理”的关系,就是判断关系。什么是判断呢?普通逻辑告诉我们:“判断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新闻评论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新闻进行认识。判断是新闻评论的核心价值。 对一件事随便说点什么是容易的,但对一件事作出判断,则是难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新闻评…  相似文献   

8.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苏轼有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可见“眼”的重要性。消息也有它的眼,这就是新闻眼.即新闻标题。新闻眼是一条新闻中必不可少的、最关键的要素。它是最能体现新闻主题与思想的标题。梁衡在夜班看稿,常发现已上了大样的稿子还没有眼睛——  相似文献   

9.
谭伟红 《新闻传播》2010,(4):117-118
细节是叙事作品中刻画人物性格、描绘事件发生和发展、记录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最小组成单元,是叙事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新闻细节与文学细节由于不同的文体要求,具有某些差异:文学细节追求艺术的真实,新闻细节强调生活的真实;文学细节描写手法自由多样,新闻细节仅限白描手法;文学细节可独立成篇,新闻细节需依赖于相应的事实概念才能成篇。  相似文献   

10.
新闻摄影是用镜头真实、客观地记录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它既是一种摄影照片的创作,又是一种新闻信息的报道。在“读图时代”,军事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与形象感染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眼球,在新闻传播中具有文字无法比拟的优势。优秀的军事新闻摄影记者总是善于捕捉新闻事实的重要瞬间.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使画面具有极强的视觉效应。  相似文献   

11.
赵光  李宏宽 《新闻传播》2006,(10):47-47
艾丰先生在讲到新闻语言时,在提出了“新闻语言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的问题时给了肯定回答,即: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应该具备“真诚”的素质。 新闻语言为什么要“真” 大家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存在的价值,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特点,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这里讲到的“新鲜”,主要是由新闻的内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句话反过来说即是,不真实的新闻都是无生命的新闻。然而在新闻界,很多“新闻”常跟这个常识开着玩笑:它们虽然是假新闻,却也“活”得有滋有味。这一类型的假新闻一般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负面现象,现举几例如下: 现象一:某市市民不讲卫生,手中瓜皮果壳随处扔。很摩登的小姐、  相似文献   

13.
郑恺 《新闻知识》2004,(4):52-53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开了一门称作“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的课程,这实际上就是新闻学的基本课程——采访与写作。为什么如此定位采访与写作,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李希光教授说,“走在路上”就是要记去产生新闻的现场进行翔实的观察。“叙事艺术”是一种新闻写作的方法。这门“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需要记在真实的世界、采访真实的故事、接触真实的人物、写出真实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梅松武 《新闻界》2001,(1):13-15
新闻的真实性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新闻界》 1996年 1期有两篇文章引起了我对新闻真实性的进一步思考。一篇是何光同志撰写的《新闻真实论》,另一篇是喻权域同志撰写的《世妇会报道对新闻学的启示》。前者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本质真实论”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实践中无法操作,认为它不能作为检验新闻真实性的标准。后者分析了某些西方传媒对世妇会的报道“本质上不真实”,认为“本质真实的意思是对的”。近几年,新闻界关于新闻真实性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   我是不赞成“本质真实论”的。这不仅因为“本质真实”…  相似文献   

15.
细节是构成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特征的最小组成单位,也是表现事物各种感性特征的最小的材料。新闻作品要描摹人情事态和叙事状景,离不开细节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细节是新闻的血肉.好的细节描写,往往使一篇新闻报道更加鲜活、精彩.英国有一句名的谚语:“魔鬼藏于细节之中(Devils are in the details)。”这里的“魔鬼”是魅力的同义语,生动的细节捕写使新闻作品别具魅力。  相似文献   

16.
“搞新闻工作千头万绪,我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两件事,一是作,一是做人,作重要,做人更重要。”这是陈贤德在2002年8月获得第五届韬奋新闻奖后所说的一席话。而他正是在这两点上,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写华采篇章;做人——称时代豪杰。  相似文献   

17.
赵太常 《传媒》2002,(11):28-29
关于“基本真实” 在新闻报道中,人们或有关部门评价一件新闻作品时,常常使用“基本真实”或“基本属实”这两个用语。“基本真实”与“基本属实”其实是一个意思。 那么什么是新闻的“基本真实”呢? 首先,要弄清“基本”一词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基本一词的解释有4条,即;①根本;②根本  相似文献   

18.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的要求如今在新闻界叫得很响.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一要求落到实处。而要落到实处.必须从新闻的选择、编排、采写等等方面一个一个问题地研究,拿出贴近的办法。只有愿望,没有办法.“三贴近”只能停留在口号上。本想就非事件性新闻即工作报道的主题如何与人更贴近的方法问题谈点意见。在一定意义上说,非事件性新闻其实就是人的新闻.不能狭隘地只把人物新闻归于人的新闻。既然是人的新闻,又是写给人看的.那就理当有人。此所谓有人,包括:主题要贴近人,为人所关注而非为观念而观念;中要有人。不能从头到尾不见一个人:话要由人说.而不是由件说或把件上的话硬安在人头上。  相似文献   

19.
那丽 《记者摇篮》2005,(4):10-11
散文与通讯.一个是文学宝库中的精萃.一个是新闻体系中的精华。因为文体的隶属关系,这两者看上去就像银河两岸不搭界的“星星”.在各自的体系内发着璀璨的光芒。可就是这行走于两个轨道上的“星星”在相遇之后.就诞生了一种被现代人称之“散文式通讯”的新产物。因此有人说,散文式通讯是文学与新闻体裁嫁接出的珍贵品种.这是关于散文式通讯的“嫁接”说。  相似文献   

20.
张启娟 《中国广播》2007,(10):43-44
有句成语叫做“画龙点睛”,意思是说,一条绘制精美的龙,只有被点上眼睛以后,才能有神韵。对于新闻写作而言,这个“眼睛”,就是细节。与消息相比,新闻专题类节目属深度报道,不能停留在对新闻事实的简单叙述或大略描摹上,得触及事物的本质,这种触及,常常需要用细节说话。著名作家沙汀有句名言:“故事好编,零件难找。”“零件”者,生动感人、过目难忘的艺术细节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