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天一阁"得以巍然独存的原因 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以来,私家藏书楼曾经兴盛一时,其中著名的就有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和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等.但明清动荡不安,兵燹不断,私人的力量很难保护住珍贵的文化财富.有的毁于兵火,有的遭劫流散.如聊城杨氏"海源阁",晚清曾经盛极一时,但大量珍秘文物毕竟不是个人力量所能永久保存的,藏书屡遭劫难,终究逃不脱毁散的命运,而至民国后期却已片纸不存.  相似文献   

2.
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与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一度并峙海内,有“南瞿北杨”之号,二者皆历经五代主人,辛苦为役,积书、守书、护书,使得藏书楼能够历经百年而不朽,二者又与归安陆氏皕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合称“晚清四大藏书楼”,其藏弆之富自不待言。叶德辉《书林清话》曾记此两座藏书楼:“赭寇乱起,大江南北遍地劫灰。吴中二三百年藏书之精华,扫地尽矣。幸有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保守其孑遗,聊城杨氏海源阁收拾余烬”。  相似文献   

3.
聊城杨氏海源阁,为清末著名四大藏书楼之一。后归安陆氏宋楼与钱塘丁氏八千卷楼藏书相继毁散,四家递减为二,遂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并获“南瞿北杨”之誉。经杨氏几代近百年苦心经营,海源阁藏书遂蔚为大观。一时孤本珍籍,精抄名校,悉集于聊城。“据杨绍和手订《楹书隅录》及江建霞刻《海源阁藏书目》统计,海百百源阁藏书普通版本经史子集四部,共约3236种,计28。83万余卷。宋之珍本达464种,计1。132万卷。其中最精者为四经四史,即《毛诗》郑注、《礼记》郑注、《仪礼》郑注、《周礼》郑注四经和《前汉书》、《后汉书》、《史记》与《三国志》…  相似文献   

4.
海源阁珍贵藏书的散佚(摘自《书与人》1996年4期)王永顺海源阁是清季著名的藏书楼,它和常熟瞿氏的铁琴铜剑楼、归安陆氏的百百宋楼、杭州丁氏的八千卷楼鼎足而四,并称为清季四大藏书楼。但瞿、陆、丁三家均在江南,只有海源阁位于北方山东聊城。因此,海源阁实为...  相似文献   

5.
聊城杨氏海源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红 《图书馆杂志》1999,18(7):42-43
鲁西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楼,为清末著名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其鼎盛时期,曾使“孤本珍籍,精抄名校,悉集于聊城”,其残存藏书,亦早已成为历史文化瑰宝。 海源阁的四代主人 海源阁藏书楼,始于杨以增,止于杨承训,前后经历了四代主人,其中又以杨以增及其子杨绍和贡献最大。 杨以增,字益之,号至堂,山东聊城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九月至咸丰五年(1855年)在世。道光二年进士,分发贵州补荔波县知县。其居官颇有政绩,由知府、道员逐级摆升至陕西布政使。时林则徐任陕西巡抚,与杨相契甚深。道光二十八年,任江南河道总…  相似文献   

6.
聚散有常:海源阁的百年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的私人藏书,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建构和承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海源阁是清朝晚期山东省聊城杨氏的私人藏书楼,其藏书之宏富、版本之精善,驰名中外,与江苏常熟程氏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氏的句\千卷楼”、浙江吴兴陆氏的“南宋楼”并称清末四大藏书楼,而杨氏亦被誉为四大藏书家之首。海源阁从184o年创建至建国前夕,历经百余年沧桑兴衰,其藏书亦先聚后散,虽然它现在已不复存在,但它在我国藏书史上的重要地位,乃至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都是无可否认的。一、海源阁之兴及…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私人藏书由来已久,但藏书风气之盛,莫过于明清。到清代后期,藏书高度集中,相继出现了几个著名的藏书楼,那就是山东聊城杨以增的“海源阁”、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这几家,合称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其中,聊  相似文献   

8.
析海源阁藏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山东聊城的杨氏海源阁是我国清末北方的私家藏书中心。时与江苏常熟程氏铁琴铜剑楼、浙江钱塘丁氏八千卷楼、浙江归安陆氏阻宋楼合称清末四大藏书搂。海源阁因所藏宋元刻本与钞本同程氏铁琴铜剑楼齐名;又因至民国初眼宋楼书藏流落日本,八千卷楼书藏归入金陵江南图书馆,独有霍、杨两家藏书尚未易主,故有“南翟北杨”之盛誉。一、海源阁藏书的来源关于海源阁藏书之来源,现今观点较为一致,即王献唐、刘阶平等所云,其主要来源于汪士钟艺会书舍和清宗室明善堂旧藏j,然海源阁之藏书收集起自杨氏哪代,则应有所辨识。海源阁之收藏多数…  相似文献   

9.
杨氏“海源阁”藏书楼同江苏常熟程氏“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氏“宋楼”并称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因瞿氏多藏有宋元刻本和名人手抄本,杨氏有过之而无不及,更有“南瞿北杨”之美称。杨氏之镇库典籍“四经四史”(即宋本毛诗、周礼、礼记、仪礼、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海内之甲观。”自杨以增、杨绍和至杨保彝三代苦心经营,排精珍护,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一线命脉,惠嘉士林,增辉华夏。杨以增(1787-1856),始建海源阁者。字益之,号至堂。清道光三年进士,知贵州荔波县,先教化,后刑政,有两汉…  相似文献   

10.
闻名中外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在这战乱的年代,作为林则徐好友的杨以增,为了传承中华文化,在自己的家乡山东聊城建筑了私家藏书楼。杨以增与林则徐交往甚密,曾被林则徐赞为“乃圣贤门中人”,并在陕西任巡抚时,荐举杨以增代替自己接任陕西巡抚之职。杨以增将藏书楼命名为“海源阁”,并亲题匾额。他之所以取名“海源阁”,是取《礼记》中的“先河后海”之意。杨以增认为:“学者应涉海而探源,知源之所出也。”追溯海源阁藏书,还要从杨以增的父亲杨兆煜(1768-1838)开始。杨兆煜举人出身,论帖、品诗、读画,精鉴赏,又好绘画、收藏。他曾任山东即…  相似文献   

11.
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与浙江归安陆心源的“皕宋楼”、杭州丁丙的“八千卷楼”及山东聊城的“海源阁”,为晚清时全国有名的四大藏书楼。  相似文献   

12.
丁丙及其“八千卷宗楼”文图(南京图书馆)我国近代公认的四大藏书家及其藏书楼,即浙江归安陆心源的“宋楼”、山东聊城杨绍和的“海源阁”、浙江杭州丁丙的“八千卷楼”、江苏常熟瞿镛的“铁琴铜剑楼”。其中丁丙的“八千卷楼”驰名国内外,为四大家藏书楼之首。190...  相似文献   

13.
《天一阁文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辉 《图书馆杂志》2005,24(5):93-94
黄宗羲登临天一阁观书后,在其《天一阁藏书记》中感慨道:“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这句话既感慨藏书之难,也称赞了天一阁在遭受兵、贼、虫等厄劫之余藏书保持之久。可藏书虽难,却没有力量阻止任何藏书者的爱书藏书之心。中国历史上有难以计数的藏书楼,这些楼或者还保存完好、或者已经难觅踪迹,但是它们所承载的中国藏书文化却源远流长,为历代学人所重视。不仅仅是因为藏书楼曾经保存了众多珍本古籍,更重要的是藏书楼所体现的藏书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一代代的爱书藏书之人。  相似文献   

14.
访天一阁     
宁波有座天一阁,久已向往之。几次到宁波,主人都未安排到天一阁去,上了两次普陀山。这次我提出只要有半天时间也要到天一阁去。早上吃过早饭.我们就到了天一阁。从西大门进天一阁,门前一副楹联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建阁阅四百载,藏书数第一家”,是书法家宁波人涉盂海所写。它告诉人们天一阁的历史和地位。天一阁创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年)之间,是我国现存最为古老的藏书楼,也是世界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其主人是明代嘉靖年间兵部左侍郎范钦。  相似文献   

15.
驰名中外的聊城扬氏海源阁藏书的下落.始终为众多学者所关注。本文以“书信总单”、《中国版刻图录》、《楹书隅录初编》及《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的目录为依据.对照说明了当时风传海源残阁所藏二十三种宋元珍本售于日本人的不实传闻。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藏书史上,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与聊城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百百)宋楼、铁塘丁氏八千卷楼并称为四大私人藏书楼。 铁琴铜剑楼坐落在江苏常熟市城区东约10公里的古里镇,沪宜(宜兴)公路北侧。它始创于清乾隆末年,历经五代人的不懈努力,至新中国成立,共有150多年的历史,在私家藏书史上实属罕见。 铁琴铜剑楼初名恬裕斋,由瞿绍基创建。绍基(1772—1836),字原培.号荫棠,常熟人。其父进思,乃古里村富户。绍基自幼酷爱读书,得补廪贡生,但科举仕途很不畅达,连举人亦未曾中。后以明经署阳湖(今江苏武进)县学训导。不久,便辞职归里,以藏书著述自娱。  相似文献   

17.
“八千卷楼”是晚清四大著名私人藏书楼之一,仿文澜阁款式建造。但至今踪迹全无,令人遗憾。本文考证了“八千卷楼”的具体位置和存在时间,以供参考。同时,借此引起人们对藏书楼这样的文化遗产的重视,以便挖掘出更多的文化遗产,丰富浙江私人藏书楼史料和杭州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清末创办公共图书馆史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图书记载了人类在自然斗争和社会斗争中的认识、积累的经验及研究的成果。对 于图书的保管、利用,为历代统治者及民间所重视,而且,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出 现了官府藏书和私家藏书盛行的局面。诸如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南北七阁”, 浙江陆心源的“ 宋楼”、丁丙的“八千卷楼”、山东杨以增的“海源阁”、江苏灌镛 的“铁琴铜剑楼”等四大私家藏书楼。但是,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它们都没有摆脱 旧式藏书楼的絷绊。清末随着变法改良思想的传播,公共图书馆日益受到社会各界 的重视,而一改藏书“存古”之风,着力于“开新”之变革,遂得次第兴办。1904 年初,湖南、湖北两省分别创办图书馆,是为我国最早设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 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及学部档案,反映清末部分地 区创办图书馆的情况,对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再见,天一阁     
深秋时节,江、浙、沪一行半月,我游了绍兴历史文化古城,去过蒋介石的溪口老家,但总 不及宁波天一阁给我的印象深刻。这固然同我的职业有关,但也因为天一阁位居亚洲第一、 世界第三的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藏书楼独具的特色。读书人无缘一访天一阁,真人生憾事 也!作为书中人,置身宁波月湖西面的绿树深处,徜徉天一阁中,大有来到麦加圣地朝拜之 感。清代学者阮元在《定香亭笔谈》中说到:“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书家,惟此岿然独存。”正因其“岿然独存”,才吸引了无数中外友人前来观赏。我从盐城图书馆不远千里来…  相似文献   

20.
中国藏书楼,就其规模、历史和功绩而言,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在为数千年绵延辉煌的藏书事业自豪的同时,常又伴生出深深的遗憾──迄今为止,尚无一部系统全面反映中国历代藏书楼、藏书家的著作可供读鉴。如今,这一空白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国藏书楼》一书填补。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藏书论”。首先按官府、私家、寺观、书院四大系统概论藏书楼的产生,藏书活动的兴衰,各藏书系统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然后从不同角度,列出十个专题分别剖析藏书的来源、私家藏书观、藏书与借书、藏书与刻书、藏书家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