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校本教研”因时而立,成为推动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校本教研既然是“以学校为根本”——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那么,作为学校首脑的校长,自然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人物了。教研能不能“校本”得起来并且能“校本”得下去,就看这一校之长怎么管、怎么推、怎么带了。思量起来,对校长来说有四怕。一怕“半瓶醋”。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的一些校长对这一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对新教育理念缺乏深入的研究与实践,粗知一点东西就认为自己差不多了,不再求进取了。这种更…  相似文献   

2.
李凌 《广西教育》2007,(12A):18-18
校本教研中的学校作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校长作为。校长是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和身体力行者。作为校长,如何带领学校在校本教研中获得战略性的富于内涵的长足发展,这是广大校长要深思、要践行的课题。南宁市兴宁区华强小学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发扬近百年老校的风范,积极发挥“南宁市校本教研基地”的带头作用。笔者有感于华强小学校本教研的生动实践,就校本教研中的学校作为谈谈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主要依托学校自身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我认为,在一般意义上,“校本教研”不是“教研”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没有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或者从属关系;“校本教研”是“教研”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本质规定和形态体现——“校本”二字不是对“教研”的修饰和限制,而是强调和突出。当下的“教研”应该是“校本教研”;如果也有“非校本教研”的话,那往往存在于学校少数精英分子的研究生涯之中,因为他们常常有较多的甚至更多的校外视野、校外研究。另一方面,“校本教研”并不仅仅指向于校本课程,尽管校本课程是它十分重要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4.
在这个崇尚“校本”的时代里,与“校本课程”、“校本培训”等一样,“校本教研”也是遍地开花。在我去过的许多实验学校里,“校本教研”都已成为学校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随手点击“校本教研”这个词,网上的相关文章铺天盖地——这几乎是一个热得发烫的时尚概念。但仔细检索这些文章,再加上亲身经历许多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一个问题时常萦绕在心头:“校本教研”到底为什么?这是一个原点性、基础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毅 《中国基础教育》2006,(1):20-22,11
“校本教研”为新形式下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个有效的平台。“校本教研”就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它通过学校内教师广泛开展各种活动,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提高技能,深化专业知识,更新教学手段和观念,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化和教师的发展。本文从我校校本教研实施的四个层面、校本教研的七个模式和校本教研得以实施的四个保障三方面论述了我校高中英语教研组在一个学年里是如何进行校本教研的探索与实践的,并阐明了校本教研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朝全 《教书育人》2007,(12):15-16
校本教研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应该说,它是推进新课改、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举措。同时它也应是一所学校中校长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新的对话方式。然而,在现实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互动”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互动”成了“互冻”倒是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7.
校本教研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教研”成为多频词,不时回响在耳际、跳跃于眼前。一天,有教师问我:“校本教研是什么?”我不敢好为人师,反问:“你希望校本教研是什么?”这位教师若有所思,说:“校本教研?不就是学校、教师本来要做的事情么?这事,过去做了,做得不够,现在看来不做好是不行了。”——我想,这番话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8.
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简称校本教研)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一线校长、教师的关注。校本教研有何意义和价值?目前遇到了哪些问题?笔者认为校本教研虽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也应该澄清校本教研的相关概念,以利于一线教师的实践;校本教研只是一种研究方法,无需制度化,更不可标准化;校本教研也不是标签。可以随意的贴等。  相似文献   

9.
校本教研既是我国新世纪课程改革中崭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那么,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人,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校本教研对校长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一、把校本教研作为校长的第一要务,是新形势下学校发展、教师发展迫切需要的发展策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科学地管理学校,就在于把教学和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找出来。”言下之…  相似文献   

10.
一是要在教育观念上有新的转变。刚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时,一些校长错误地理解校本培训,所开展的工作游离于校本研究之外。校长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不仅是学校的行政管理者,更应成为课程改革的先行者,成为校本教研的实践者。校长要对角色重新定位,不能以权威者自居,而要亲自“下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新教育(海南)》2005,(1):17-18
“校本”这一概念源自西方教育发达国家,意即“基于学校的教育服务”,其含义一是源于学校,二是基于学校;三是为了学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开发正在兴起。作为实验区,我省学校做了哪些工作,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应对?在这里我们摘编三位来自我省基础教育一线的知名校长黎当贤,吴建东和专家陈夫义在2004年中小学校长,名师论坛上的讲话相关内容,供读者思考。  相似文献   

12.
“校本教研”,其蕴涵的基本理念应为:学校是“校本教研”的基础.“校本教研”的问题是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校本教研”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权利和责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直接目的,“校本教研”必须植根于教学实际。根据以上校本教研“为了学校、在学校中、  相似文献   

13.
吕立杰 《教书育人》2005,(11):26-27
在一些学校,所谓的“校本教研”搞得人人疲惫,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感受到的都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原有的教师研究文化没有改变,却又增加了一种外在的行为评价尺度。问题出在哪?校本教研是先有“选题”还是先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校本教研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已形成强劲的势头,使得学校教研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有力地推动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校校长在校本教研中的角色如何定位,校长在校本教研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下面结合我校校本教研的具体实践和我本人的感悟与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崇尚"校本"的时代,校本教研、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本研修等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迅即遍布神州大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已经意识到校本教研对于落实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校本教研也已经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你要是随手输入“校本教研”这个词.百度搜索引擎能在...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随着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本管理的实施,校本教研也正在兴起,我区也有幸成了“全国校本教研实验区”。但在实施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和教研人员都产生过一些模糊认识,影响校本教研的进程。笔认为,为了使校本教研顺利进行,教师获得发展,教师和教研人员必须对下列几方面问题进行思考,以对校本教研形成清醒的认识并付诸于实践。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入“面上推广,点上深化”阶段,认真总结交流校本教研经验,切实提高校本教研质量,应该成为课程改革“深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为此,本期特别策划了一组“校本教研”文章。从理性认识到具体操作层面为读者提供参考。希望读者参加到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来,交流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与以往的学校教研活动有何联系和区别,《校本教研的理性定位与运行模式刍议》可以帮助我们厘定一些模糊认识,明确开展校本教研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肖扬昆 《广东教育》2006,(7):118-119
校本教研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校本”,其英文是“School—based”,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去年8-9月,我到英国学习,对英国中小学校的校本教研有了直接了解。  相似文献   

19.
当前,校本教研的热潮正在各地区和学校兴起,但在认识和实践层面均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闭关自守”的校本教研、“好高骛远”的校本教研、“装点门面”的校本教研、骨干教师的校本教研、人本背反的校本教研等方面分析上述误区的表现、成因,探讨如何走出误区,可以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我校开展校本教研已经有近10年的历史。我们认为,力求有效是校本教研成功的关键。所谓“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是以校本教研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基础,达到以下3方面的要求:(1)研究目的的强化。校本研究以促进教师、学生、校长和学校的发展为基本指向。(2)研究意识的内化。每一个研究者即教师形成自觉的研究意识。(3)研究成果的转化。一方面,将研究的成果转化到具体的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去,解决日常教学和学校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