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国的寿陵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典故中的寿陵指的是赵肃侯的陵墓。寿陵馀子指的是戍守赵肃侯陵墓的羡卒。赵肃侯的陵墓规模是不同于其他赵国侯王陵墓的,其大体位置应在邯郸故城附近或城内。  相似文献   

2.
文献记载表明,寿陵不单是赵肃侯的陵墓,还可能是座城邑。考古发现表明同时期的诸侯国都有把王陵建在城内的习俗。而地方志记载赵王城内有墓葬存在,通过对其内建筑遗迹的分析研究,赵肃侯的寿陵很可能就在其中。而唐宋诗文中以五陵代指的邯郸是赵肃侯所都,而非赵敬侯所都之邯郸。通过赵国王陵分布状态的研究,结合文献史料,认为今邯郸市西的赵王城可能即是战国时期的寿陵。  相似文献   

3.
赵都邯郸的时间有赵敬侯元年和赵肃侯时期等不同说法,作者根据文献史料和考古发现,结合邯郸王陵的分布情况,提出赵敬侯所都之邯郸与赵肃侯所都之邯郸不是同一个地点的观点。由赵敬侯营建的寿陵,经武灵王继续营建,成为赵敬侯所都之邯郸被魏国占领后赵国的都城,位置就是今天的邯郸市所在地。而赵敬侯所都之邯郸在寿陵的南边,今磁县西九龙口古城附近,或峰峰矿区境内。  相似文献   

4.
赵肃侯修筑南长城,形成了赵国向南防御、向北扩张的战略,赵武灵王修筑的北长城成为遏制匈奴南犯的一道屏障,为北疆的开发与安宁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赵肃侯修筑南长城,形成了赵国向南防御、向北扩张的战略,赵武灵王修筑的北长城成为遏制匈奴南犯的一道屏障,为北疆的开发与安宁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赵武灵王倡导胡服骑射,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谁知这位被梁启超称为中国黄帝以来第一伟人的著名国君,其结局却是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中。 公元前325年,赵肃侯死,年幼的赵武灵王继位,大权掌握在很有名望的大臣肥义、赵豹和宗室贵族公  相似文献   

7.
<正>从前,在燕国的寿陵有个风度翩翩的美少年,可是不知道姓什么叫什么,我们且叫他寿陵少年吧!寿陵少年热衷于追求时尚。当地的名流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饰品,他都要效仿;城里的富人、官员说了什么话,用过什么词,他也会套用;上层人士有什么习惯性动作、姿势,他觉得新奇的,也特别爱模仿。慢慢地,寿陵少年迷恋这些,已经到了失去理性的地步。"你听说了吗?赵国邯郸(hán dān)的人  相似文献   

8.
国学少年     
"邯郸学步"的寿陵少年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有一位少年。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相似文献   

9.
在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脚下,有一座巨大的土堆,依傍在风景如画的骊山身旁,这就是秦始皇即位初开工营建、历时30余年,用工徒达70万众而修的寿陵。陵内“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官馆之享,不可胜原”,被称之世界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1961年3月4日,秦陵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春,临潼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打井时,发现了秦皇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从而揭开了秦陵考古新一  相似文献   

10.
邯郸学步     
《小学生》2005,(9)
讲故事:有个寿陵的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步法非常优美,就到邯郸去学步法。但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学不像,于是他决定完全放弃原来的步法,照邯郸人的步法走路。但是到头来,少年非但没有学会,反而连原来怎样走路的步法也忘记了,不得不爬回寿陵去。  相似文献   

11.
西汉帝王陵墓开发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帝王陵墓是咸阳陵墓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西汉帝王陵墓只有汉阳陵和汉茂陵以博物馆形式对外开放。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西汉帝王陵墓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瓶颈问题,并深入探讨其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12.
拱北(Qubbah)是中国伊斯兰教先贤陵墓建筑称谓,在中国内地主要指苏非学派的传教士、各门宦的始祖、道祖、先贤等陵墓的建筑。固原二十里铺南古寺拱北原本是蒙元时期“西来上人”修真与传教的地方,后来归葬于此。重点对二十里铺南古寺拱北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行了追溯,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功能予以分析,即纪念的功能、宗教传播功能、促进伊斯兰教的本土化进程和推动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
松赞干布陵是吐蕃王朝开国君主的陵墓,历史上对其陵墓的营建、内部构造与随葬品、地面建筑等有若干传说记载,近年来随着西藏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也对这座举世闻名的藏王陵墓做了大量探索性的工作,尤其是发现了地面陵垣建筑的遗迹,证明吐蕃王朝的陵墓制度很可能受到唐代帝陵的影响,是唐代中原王朝礼制影响到周边民族的一个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14.
"邯郸学步"的故事,我们大都耳熟能详,它说的是燕国寿陵一青年听说邯郸人走路好看,就到邯郸学走路。结果邯郸人走路的姿势没学会,自己原来走路的方式也忘了,只好爬着回燕国。  相似文献   

15.
1993年在偃师市高龙镇火神凹村西发掘了一座西晋墓,此墓以汉安乡侯、太傅张禹墓碑封门。碑文的“度宅成阳,左陵之滨”指碑主葬于汉洛阳城之南郊,皇帝陵墓旁边,而张禹是葬于慎陵.康陵这一陵区的和帝、殇帝的辅佐大臣。碑文为确定洛阳东汉南兆域部分皇陵的名称和位置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张禹碑出土地所在东汉南兆域陵区距东汉洛阳故城实际距离约为12.5公里,与文献记载的“三十里”吻合。据都城与和殇两帝陵的方位与距离,结合张禹碑出土地点,可以推测,在今高龙镇的火神凹以西,新彭店以东,高崖村以南,辛村以北,面积大约3平方公里的范围是慎康两陵的兆域,现存的10余座土冢分布其间,与文献记栽的陵地封田范围相当。  相似文献   

16.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学行。。 于邵郸放?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类,直 甸甸而归耳。”这个典故的意思是,燕国寿陵余子听说赵国人走路很美,便不远干里跑到赵国都 城邯郸学步。结果非但没有学会赵国人走路的姿 势,反而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都忘掉了,只 好爬着回到燕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寿陡 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诗句。成语“邯那学步” 即出于这则故事。..-.《庄子·秋水》二{成语出典:“邯郸学步”  相似文献   

17.
鲍荣梅 《中学历史教学》2013,(1):102-105,10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一书中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王夫之所说的“罢侯置守”指的是  相似文献   

18.
高语第六册《琵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句中的。五陵”,课本上的注释是:“长安附近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那么富豪人家何以多聚居在这一带呢?五陵又是哪五座陵墓呢?原来在西汉元帝以前,皇帝每建陵墓,便把四方富家豪族和外戚迁到陵墓附近居住,令其供奉园陵,并设置一个县,称为陵县。其中最著名的陵墓有五座,即长陵——葬汉高祖,安陵——葬汉惠帝,阳陵——  相似文献   

19.
秦始皇的陵墓在哪里,一直是个谜。据传说,秦始皇自当上皇帝就开始修他的陵墓,征用了70万人,苦苦地修了37年才完成。为了严守陵墓的秘密,凡是参加修陵墓的人,都被活埋在地下,无一幸免。多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一直在勘察寻找秦始皇的陵墓。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他们终于查明了秦始皇陵墓的位置。它位于西安的临潼县,北临渭水,南依郦山。陵区占地面积56.25平方千米,陵园占地面积2.13平方千米。考古学家勘察探明,陵园分外城和内城,内城周长4千米,外城周长6千米。陵墓原来高120米,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冲刷和腐蚀,现在高46米。目前,我国考古学家已查…  相似文献   

20.
综合     
西安发现秦始皇祖母陵墓经过一年多考古勘探、发掘与仔细研究,考古专家近日认定,西安市长安区的一座大型陵园的主人是秦始皇的祖母。该墓葬是迄今已发掘的“中国第二大墓葬”,也是最大的具有4条墓道的墓葬。专家认为,此墓葬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变迁,尤其是秦始皇陵墓的建设与规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这座陵墓的墓主人,在挖掘初期,专家们就依据历史文献和秦国陵墓的规律等认为,它有可能是秦始皇祖母夏太后的陵墓。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在试掘两座陪葬坑时,考古人员还发现了皇帝级别的6匹马拉的两辆马车,即著名的“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