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师成名,在于他们思想的深刻、实践的创新、效果的优异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什么促使他们对教学形成深刻的理解?又是什么驱动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并由此形成自己的教育话语?笔者认为,名师成长是在"内"与"外"的驱动中寻求突破,即名师成长既要有内生的自我成长力量,也要有外加的助推发展力量。同时,名师成长是在"做"与"思"的融合中实现拔节向上的,名师成长是在"博"与"专"的磨砺中形成教学风格的。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我国许多师范院校都开展了"卓越教师"的培养,这种"卓越教师"培养实质就是培养出具有"卓越教师"潜质的师范生。"卓越教师"的培养必须以正确的理念做指导,以师德培养为先导,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个性发展为目标,同时应做到在教师教育的活动中养成师德,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培养能力,在内外激励的环境中实现"卓越教师"的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几年,各地各学校都掀起了"打造名师队伍"的热潮,据说以此可以带动"教师专业成长"。什么是"名师"呢?通俗地说,就是有影响的优秀教师。那么",名师"是可以通过"打造"得来的吗?把"打造"一词用于"名师"是近几年的事。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就觉得挺不舒服。"打造"是一个工业车间  相似文献   

4.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Posner于1989年提出了教师成长的方案:经验+反思=成长,这一教师成长方案已日益为人们所熟知。Doyle(1990)也提到了“教师成长过程就是一个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更新的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2018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措施,对新时代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教育做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本文厘清了法学教育的性质是专业教育、专门职业教育、精英教育,并结合中国政法大学的办学实践,探讨了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论证了以"健全人格教育观"为统领,以德法兼修、教学相长、教研互动、通专并举、虚实结合、内外协同"六结合"为路径,解决好法学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教师是一个很平凡的职业,但是对于教师而言,教育又是一个充满创新、梦想的事业,她需要教师去奉献、探究和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也相应升高,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期望孩子不但能成人,而且能成才。自古以来,教师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是高大的、神圣的,那么我们在这个瞬息万变、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如何成长?我认为教师要做到"内外兼修"。中国古代"内"指的是文,"外"指的是武,"内外兼修"指的是文武全才。后来  相似文献   

7.
名师的课堂是充满魅力的课堂.成为名师是每一个有追求教师的梦想。然而成长为名师有哪些必经之路呢?如何尽快地通往名师"这座桥"呢?通过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做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名师的成长经验体现在成长历程、成功课堂和发展窘境三个层面,文章通过对名师的成长路径和特质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名师成长之“道”与“术”,发掘名师培养的规律及范式,为教师成长、名师发展为卓越教师探寻路径。  相似文献   

9.
名师的成长如蝶的破茧,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蛹化,只在"室"里涌动,是不能破茧而出的。真正的名师,其成长过程无不充满艰辛、历经曲折。环境条件固然重要,但名师的成长并非来自别人的指点,主要靠自己日积月累的打磨,最终还是"自己决定自己"。无论外界多么浮躁与喧嚣,他们不为外物所扰,专心致志、自得其乐;他们能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安于一隅,潜心钻研,在教育工作中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追求卓越。  相似文献   

10.
在名师的培育中,容易出现名师"打造"的功利化、名师评定的悖理化、名师工作室的形式化和名师再成长的停滞化。要突破这些困境,在名师培育中要坚持内外因的有机结合,在名师评定时要回归教师的原本使命。另外,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和建立有效的名师再成长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朱卫星 《江苏教育》2006,(5A):11-12
名师是一所学校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抓名师就是抓教育质量,就是抓教育事业发展,就是抓教育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今后一阶段,我们将紧紧围绕“三个创新”,努力营造有利于名师群体成长的良好环境。创造有利于名师健康成长的有效机制,建立有利于名师各尽其才的用武之地,实现名师培养的新一轮突破。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名"在教育界成为热词。教师择名校,家长择名师,更有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推出的名师工程。但是,何为"名"师?我想,这应该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主题。只有明确了"名师"这一概念,才能确定自己前进的方向,成为一名货真价实的名师。  相似文献   

13.
教学名师专业持续成长要求教学名师实现"二次成长",通过深化对教学名师的认知更好地分析其"二次成长",可以推动教学名师队伍建设。采用质性研究法剖析某重点学校教学名师在专业发展中遇到的"二次成长"困境及其解决策略,并将其行为背后的"二次成长"与教育生活进行了联系。重点归纳一名教学名师突破"二次成长"困境的策略,即自我统整、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研究发现,教学名师的"二次成长"与其教育生活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于2018年启动首届"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鲜明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能够引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卓越教师。笔者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我国国家治理制度特征以及"名师领航工程"北京师范大学培养基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出包含六大核心要素的卓越教师培训课程,包括服务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战略的课程目的;弥合骨干教师与卓越教师间专业素养差的课程目标;以教育信念、教学模式与理论、教师领导力为主题的课程内容;循环开展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体验、反思提升的课程教学方式;高校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实施场域;聚焦学员教师反应、认知、行为与结果变化的课程效果评价。该课程框架为进一步实施"名师领航工程"和各级各类卓越教师培训实践提供参考,并有助于深化与发展我国本土性教师培训理论。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于2018年启动首届"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鲜明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能够引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卓越教师.笔者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我国国家治理制度特征以及"名师领航工程"北京师范大学培养基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出包含六大核心要素的卓越教师培训课程,包括服务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战略的课程目的;弥合骨干教师与卓越教师间专业素养差的课程目标;以教育信念、教学模式与理论、教师领导力为主题的课程内容;循环开展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体验、反思提升的课程教学方式;高校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实施场域;聚焦学员教师反应、认知、行为与结果变化的课程效果评价.该课程框架为进一步实施"名师领航工程"和各级各类卓越教师培训实践提供参考,并有助于深化与发展我国本土性教师培训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所以,各地把名校长培养工程作为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2010年以来,"楚天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为培养名师名校长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名校长的修炼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校长自身的信念、理想和执着努力作支撑,也需要明确的目标引领,当然更需要能够促进名校长修炼成长的良好土壤。  相似文献   

17.
正何为名师?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定区域有名的教师。何为明师?按照谢云老师的解释,为明白、明亮、明天之师。不难看出,名师侧重于外,明师侧重于内。故名师不一定明,而明师也不一定名。  相似文献   

18.
《天津教育》2009,(2):54-54
《教育管理与领导》;《学校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造就卓越学校—20所名校的成长档案》;《学学名师那些事》;《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  相似文献   

19.
把握了"第一",事物发展才可能突破、有新的超越;名师成长,以至整个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应去追寻"第一"。从优秀走向卓越,不仅是名师成长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所有教师应当正视且应有突破的问题。因为所谓优秀,所谓卓越,都是相对的,对所有教师来说,都应基于自己的实际起点,从优秀走向卓越。唯有这样,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有可能形成整体向上提升的大格局;也正因为此,才可能在众多的合唱声中有领唱者的独特旋律的诞生,那领唱者渐渐地成为名师。从优秀走向卓越,是一种突破和超越。引发并不断实现这种突破和超越,需要各种力量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无论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是职业院校都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一些新教师难以适应学校工作要求、部分骨干教师出现了专业发展的"高原"现象,教学能手没有形成梯队,专业带头人队伍质量不高,教学名师匮乏等,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普遍问题。新教师如何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如何突破"高原期"成为专业或学科带头人?一般教师如何成长为教学名师?职业院校对这些问题存在着许多模糊认识甚至错误看法。笔者想就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