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如前面所讨论的,乡村教师的公共性与专业性是一个统一体,其公共性的回复,必须以专业性为根基。笔者以为,乡村教师成为文化人,是其专业性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其公共性回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中的知识分子,具有专业性与公共性的双重属性。他们曾在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引进思想、开启民智、冲破旧制、领导革新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在现代文明中,乡村教师被纳入一个片面强调其专业性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使乡村教师远离自我,远离乡土文化的根基,从而导致其专业性与公共性的双重失落。重新发现促进乡村教师发展的契机,须强调乡村教师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立足其当下生存环境,提倡精神自治并建立相应的集体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前面的的讨论中,大家均坚持一个观点,就是专业化对于教师发展来说的确是必须的,但单一的专业化由于是一种科学主义的产物,它容易使教师进入某种标准化的轨道,失去自我。所以教师的发展必须同时坚守教师的另外一个属性——公共性,即乡村教师与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具有共享、联系与互惠的性质。在这样一种理解中,  相似文献   

4.
王勇 《山东教育科研》2013,(7):20-22,56
当前,随着群体的不断分化、公共空间的不断压缩和公共言说话语权的不断丧失,乡村教师陷入了悖论性的社会角色困境,出现了公共性危机。危机的根源既是结构性的,又是建构性的。为此,建构乡村教师的公共性,应该从制度建构、知识建构、公共空间建构和自我建构入手,坚持专业性和专业角色优先,重塑乡村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5.
徐红  董泽芳 《教育科学》2020,36(1):43-50
乡村教师既是乡村教育的第一资源,又是乡村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根基,更是助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加大乡村教师问题研究的力度,产出更多有助于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成果委实重要。目前,尽管我国有关乡村教师问题的研究成果既日渐丰硕又仍呈竞相攀升之势,但因其缺乏科学、合理的研究范式与方法论来规范、指引而致使其中能够真正有效指导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践的成果相当匮乏,为此,加强乡村教师问题研究的"元研究"十分必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可以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在乡村教师问题研究上积累的相应经验。审视发现,研究目标突出集中性、研究内容彰显微观性、研究方法凸显实证性、研究视角呈现多元性、研究成果突显操作性,是上述教育发达国家研究乡村教师问题时集中体现出来的研究特点。显然,深化研究主题、重视微观研究、拓展研究视角、加强实证分析、注重成果应用,是我国未来开展乡村教师问题研究时可以从中获得的相应启示。  相似文献   

6.
李森  高静 《教育研究》2022,(12):130-140
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是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对自我社会角色认同的情感偏向、所承担社会责任的认知取向和行动倾向的总称,它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生动力。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随着乡村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内容样态,如初级文化启蒙与乡村礼俗传递的整体意识、现代知识传播与乡村文明建设的公共情怀、学科知识教学与自我专业发展的专业精神。新时代,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新的内涵,表现为乡村教师强化专业角色与乡村社会嵌合的积极情感、关注乡村儿童与乡村社会融合的认知倾向、促进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联通的意志行动。以此为基础,以“在地化教育”为抓手,通过在地化乡村服务学习,为职前教师社会角色认同营造丰富情境,通过在地化乡村教师培训和在地化乡村教育实践,为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认知和社会责任行动打造理念文化和创造实践场域,系统培育新时代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师使命感就是指乡村教师能合理认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使命,并表现出对自身角色身份的认同和热爱,愿意为之无私付出,并从中获得价值感和意义感.乡村教师使命感是乡村教师工作的精神动力,体现出专业性与公共性、内在性与外显性、自我价值实现与利他奉献、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特点,包括一般教育使命感和乡村社...  相似文献   

8.
要全面达成新课程改革的社会目标,教师除具备专业性之外,还应当发展其社会公共性质。因为新课程改革自由、平等、公正和公民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需要教师具备公共性前提;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需要教师具备公共性内涵,即公开性、交往规范性、利他性、政治主体性;纠正技术化倾向需要教师发展公共性质;社会公众需要教师树立公共形象。教师要充分发展并彰显其社会公共性质,就要在专业性与社会公共性之间构建某种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9.
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主要指的是乡村教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公共性。作为“乡村的”教师及其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为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提供合理性支持;历史中乡村教师的角色为其公共属性的可能实现提供继承依据,乡村教师对新阶段乡村社会的重要价值是其公共属性可能实现的前提,法律政策为乡村教师承担公共责任提供直接保障。但是,目前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遭遇了多方面的困境,使得乡村教师成为了疏离“乡村的”教师。因此,要实现乡村教师——作为、成为“乡村的”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就要重视对乡村教师公共性的培育和表达,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作为“新乡贤”积极参与乡村社会公共事务。  相似文献   

10.
乡村学校、乡村社区与教师自身是乡村教师生活依存的三维空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分别体现着乡村教师的教育专业职能、公共服务职能与反思引领职能。然而,新时代乡村教师生活存在着向城性、同质化与边缘化现象,需要在空间上实现由传统学校场域向乡村学校、乡村社区、教师自身等多个空间转换,切实体现乡村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性、服务乡村的公益性与自我发展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中流砥柱,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诸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乡村教师的工作场域在乡村,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乡村环境,因此,其最好的生存状态就是与乡村环境进行位育,走一条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成长之路。乡村教师的位育过程,是教师个体生命能量投入与乡土资源交换的过程,是乡村教师与乡村教育环境、教育内涵以及乡村社会共生的过程。然而研究发现,当前乡村教师面临乡土文化价值观薄弱、身份定位错乱以及自我发展内驱力弱化等方面的问题。要重构乡村教师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就需要培养乡村教师与乡村文化、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相协调的能力,推动他们投身乡村社会和乡村教育的发展,使乡村教师在广袤的土地上完成自我升华和超越,生成其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12.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根基。从分配正义的视角看,国家通过提高乡村教师薪资待遇、进行乡村教师帮扶等多项吸引人才政策,不断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从关系正义的视角来看,这样看似正义的举措,实则是有失公平正义的。本文通过对关系正义5种压迫的分析,阐明乡村教师社会资源占有的差异、专业发展的偏颇、话语权的弱化、乡土文化的流失以及乡村教师精神的压迫,进而从资源、专业性、权威、文化、价值等方面重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生命哲学视域中的乡村教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哲学视乡村教师是创造绵延、历史绵延与关系绵延的存在。这一视角之意义,在于唤醒乡村教师的自治意识,凸显乡村教师的公共性质,转变乡村教师的发展模式。于是,关于乡村教师的研究内容,必然转向乡村教师的内心世界、乡村教师与乡土的关系、乡村教师与世界的关系等领域;其研究方法将转向于观察、对话、调节与等待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教育改革不仅影响了学校教育的运作方式,也改变了工作于其中的教师的专业性及其责任承担。管理主义的专业性、商业式的专业性,正在取代建立于知识、自主与伦理基础上的传统专业性。作为专业性之核心的教师责任在变革中亦发生着增加、加剧、缩小等变化。考察教师专业性作为地方性概念及教师自身建构的概念,是宏观视角下的备择路径。对教师责任的理解,则需要引入共享责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乡村教师的专业生活是教师在特定环境中与同伴的学习合作、学生的对话交流以及自我反思所形成的一种专业性的生活状态。乡村教师的专业生活具有韵味生活、理味生活、情味生活三重意蕴,并体现出角色的主导性与边缘性、生存的完整性与缺失性、工作的重复性与多样性等多重特点。乡村教师专业生活存在着乡村教师的学习缺少系统和自主、乡村教师的教学缺失合作和分享、乡村教师的研究缺乏深入思考和指导等问题。为此,乡村教师需要找准自我定位,走向自我关怀;营造合作氛围,促进教学共同体发展;生成教育智慧,助推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须担负必要的公共责任,体现为引领乡民公共精神、传承乡土文化、协同乡村治理等.然而,囿于生活与事业缠绕的无暇、专业性与公共性徘徊的无法、理想与现实纠结的无力,导致乡村教师公共责任的两难境遇.乡村教师公共责任虽然必要且重要,但有边界和限度,需要合理定位和必要的支持.乡村教师个体有限度地担当...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肩负着新乡贤的角色期待,在乡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基于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理论,迈向新乡贤的实践进路要求乡村教师在进行身份建构时要具备“有机性”,其具体表现为乡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外在联系性与内在先进性。然而,乡村教师“离土化”的思维倾向、“脱群化”的生活模式和“专门化”的职业体制所衍生的问题却制约着教师的公共意识、公共参与和公共身份的发展。构建乡村教师的“有机性”需要将教师的个体生活与公共生活、学校空间与公共空间、专业性与公共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助推乡村教师践行新乡贤的角色使命。  相似文献   

18.
解决农村卫生人员的知识需求问题教师是关键.如何看待乡村医生继续教育中教师的社会条件与社会行为、以及社会对教师的影响力,如何把握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教师的角色标准,如何加强乡村医生继续教育的教师培养,这是新时期开展乡村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师内在工作意义感缺失状况主要表现为自我联结程度低、个性化水平不足、社会联合不明显、贡献影响力不强。其原因往往是乡村教师的自我成长感微弱、自我价值感匮乏、自我效能感不足、自主决定权较弱。自我决定视角下,建构乡村教师内在工作意义感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即参加技能培训、挖掘学生基础、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20.
平民精神:乡村教师公共性回归之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乡村教师公共性的回归和增长是与人的发展、农村进步、社会前进相一致的。作为公共性的表现形式,乡村教师需要在别人看不出问题的地方,看出问题;在别人司空见惯之处,发现隐藏的危险;在别人困惑或失望的时候,能及时发现那些未被人觉察的希望,引导并将之发扬光大;体察平民心态,塑造平民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