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操的诗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有一种雄浑壮闸的悲壮美;曹丕的诗委婉含蓄,秀美细腻,具有宁静、柔扣之美;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而后期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徊。本文从社会环境、个人地位和经历对作者作品风格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角度出发,对“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他们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慷慨之情,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后人以"建安风骨"称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以"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的作品与艺术成就影响最大。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针对曹丕与曹植诗歌风格的比较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3.
鲁迅结合汉魏之际的政治情势考察了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破除历史偏见,突出了曹操在建安文学风貌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文学史上首次为曹操正名。他着重论述了曹丕影响下建安文风的发展变化,认为文学风格的“华丽”“壮大”是曹丕提倡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曹丕的功劳。他还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审视曹植的“辞赋小道”说,分析曹植的矛盾心理,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建安作家一般具有慷慨悲凉的时代风格,但每个作家又各有自己的艺术个性。曹操的“古直”、大气,反映重大问题,曹丕的“缠绵哀婉”,曹植的雄壮昂扬、“词采华美”,王粲的“沉郁悲凉”,蔡琰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等等,各有千秋,均在“建安风骨”的艺海诗苑里放射出奇光异彩。而作家不同的艺术个性,与其不同的社会阅历、品性、修养息息相关。作为富有个性的艺术创作,建安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鲁迅结合汉魏之际的政治情势考察了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破除历史偏见,突出了曹操在建安文学风貌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文学史上首次为曹操正名.他着重论述了曹丕影响下建安文风的发展变化,认为文学风格的"华丽""壮大"是曹丕提倡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曹丕的功劳.他还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审视曹植的"辞赋小道"说,分析曹植的矛盾心理,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入选的高中读本中,曹丕的《燕歌行》和曹植的《白马篇》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之作。两首风格迥异的诗歌让人感受到曹丕“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的绵密哀婉,体会到了曹植“捐躯赴困难,誓死忽如归”的建功豪情。尤其是历来流传的“七步成诗”的故事,让人们把同情的砝码投向了曹植,在文学成就上公认他是“才高八斗”的典范。其实,  相似文献   

7.
东汉末年,我国文学史上形成一个新的文学流派,由于这个流派产生在汉献帝时期,而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叫建安,所以文学史上便将这个流派称之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其他如孔融、王粲、刘桢、阮王禹、  相似文献   

8.
北朝文风除了质朴这一特征外,还有悲凉的一面。所谓悲凉,是指在悲伤感叹之中有壮健刚硬的成分,即悲壮苍凉。钟嵘谓曹操的诗“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陈祚明也说曹操的诗“跌宕悲凉”(《采菽堂古诗选》卷五)。此处的悲凉大约可看作是刘勰论建安文学的注脚。刘勰说建安文学是“雅好慷慨”,“梗概而多气”(《文心雕龙·时序》),在很大程度上悲凉就含有悲壮刚健的成分。北朝文风的悲凉感自然与建安文风有区别,如果从区域上看,建安文风所包括的范围最多指中原一带,更确切地说是指曹魏邺下汉族文人  相似文献   

9.
汉魏时期,曹操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学现象:一方面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似乎既无暇于文学阅读又无暇于文学创作,但他于戎马倥偬之际的创作却多被纳入到正统文学的经典之林而流芳千古;另一方面,他本人在文学创作中所产生社会轰动与时代导向作用,又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历史性意义。尽管汉魏的文学评论家并未对曹操诗文给予过高评论.但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曹操践行并启迪了建安文学,他对建安文学慷慨悲凉风格的形成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曹植作为建安文坛的晚辈和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其文学创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都与曹操及"建安七子"有较大的不同,相应地,其创作风格也有较大的不同。作为文学大家,其创作风格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而且它呈现为一系列的对立和冲突,这主要包括:中和与慷慨、载道与抒情、端实与空灵、雅整与俗化、壮阔与柔婉等。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时代的文学,在高扬“建安风骨”的魏晋时代,具有强烈功业意识的曹氏父子之所以致力于游仙诗的创作,是要借此种文学样式完成现实的利益:一、改造道教,为己所用;二、吸引文士,聚揽人才;三、清净保寿,以求功业。  相似文献   

12.
建安之际,文人志深而笔长,慷慨而多气,崇尚情采;作文依祖《风》、《骚》,其审美意趣亦在于此。曹植"骨气奇高"、"情兼雅怨",故其诗赋"词采华茂,体被文质"。而陈琳明习律令,文章颇具法家辞气;其赋亦是刚健有余而弘润不足,更乏丽辞雅义。曹植所崇尚的,正是陈琳所缺失的,故曹植云"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  相似文献   

13.
"三曹"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与七子互相辉映,彪炳文坛。曹氏父子创作了大量乐府诗,并且注重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这反映了长期以来在经学束缚下文人思想的大解放。曹氏父子的身份地位和皇室生活的经历对他们文学思想之形成有重要作用。父子三人均爱好乐府诗,并且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歌。曹操反对虚而不实的"浮华"风气,在创作过程中尚通脱、尚实、务尽。  相似文献   

14.
《古诗十九首》以浅语道出远意,对时间生命意识的深刻体认与率真表达,是整个建安时期"人的自觉"、"文的自觉"的前奏,并因此而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时间生命意识在古诗十九首中的体现,展开为及时有为与不达的苦闷、政治幻灭之后转而及时行乐、相思怀人之作的率意表达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曹操的拟乐府《短歌行.对酒当歌》,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艺术成就,均堪称建安文学的扛鼎之作。此诗当作于建安十三年九月进据襄阳后"置酒汉滨"的月明之夜。"对酒当歌"歌的是《诗经.小雅.鹿鸣》,既是诗人的自警,也是对贤士的劝勉。诗引《子衿》、咏《鹿鸣》等,表明曹操恳诚优礼群臣嘉宾,期望海内贤俊对自己平治天下有所指示,申明自己只有扶佐汉室之志决无代汉自立之心,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雄深雅健为其诗品。  相似文献   

16.
颜延之、谢灵运是元嘉时期的两位大家,人们认为他们的诗歌同源,但在源于曹植还是陆机上却有不同的意见。从共性上看,二人诗歌都有典丽、繁密、雕琢、"巧似"、重视艺术形式等特征,这使他们的诗风与陆机有近似之处。但是在诗歌的主题、写景、内在气质等方面,颜、谢存在很大差异。谢灵运在延续陆机诗歌某些特征的同时,其整体风貌与曹植诗歌更为接近,而颜延之则更多地继承了陆机诗风。颜、谢诗风的异同反映了元嘉诗歌的共性与多样性,其与曹植、陆机诗风的联系也反映了魏晋、刘宋诗歌发展轨迹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钟嵘称曹植是"建安之杰"、陆机是"太康之英"、谢灵运是"元嘉之雄",这容易造成一种印象,即曹植、陆机、谢灵运的五言诗创作高峰是在建安、太康、元嘉年间.而事实并非如此,三个人的创作实际情况与这三个年号之间均发生了错住,即曹植、陆机、谢灵运的诗歌创作高峰并不在建安、太康、元嘉时期.曹植的诗歌创作成就主要是在建安二十五年以后取得的,亦即黄初、太和年间.陆机的诗歌创作高峰主要是在入洛以后的元康年间.谢灵运的诗歌创作成就则主要完成于晋宋易代之际.  相似文献   

18.
曹丕的《典论·论文》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篇重要的理论著作,不仅有多项开先河的理论贡献,同时也显现出曹丕作为建安时期邺下文人的组织与领导者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从这两点入手研究,会对曹丕的《典论·论文》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的鲍照研究非常深入。谈到鲍照对前代文学遗产的继承,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乐府诗,至于他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展却从未涉及。鲍照诗具有慷慨悲凉的风格,抒情气氛浓郁,感情真挚动人,富于创新精神,这些都与建安风骨有着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0.
“建安学”在中国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曾受到许多艺批评家的推崇,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曹氏父子,在诗歌创作方面虽然都取得很高的成就,但由于受各自不同政治生活的影响,在诗歌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