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近日公布T2008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十大差错分别是: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论语》中的这句话欢迎全球来宾。然而,电视节目主持人却将l&;#232;误读成了yu&;#232;。2008年,这是国人在引用名言经常读错的字。2、社会热词中容易出错的是“三聚氰胺”。  相似文献   

2.
<正>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论语·十二章》的第一章内容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这一章也是《论语》的开篇第一章,被后世称为"孔门三乐"。一乐:学习之乐。教材将"时习"注解为"按时温习";将"时"注解为"按时"。这样的注解在学术界还存在一定争议。一些学者将"时"解释为"恰当的时机";将  相似文献   

3.
<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读《论语》的时候,会感觉到孔子是个朴实而且温厚的人。你看,书里面记载他的言行,第一条就是说人怎样才能快乐,样子不像一个严峻的老师。怎样才能快乐呢?首先是学到的知识能够时时温习。在温习时,我们的聪明才智有了增长,心里岂不是很愉快吗?古时交通不便,远道访友那是很难得的事情,难得的  相似文献   

4.
论“学”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篇》《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 ,是一部孔子以及弟子言论、行事的集子。上引三句话 ,即《论语·学而篇》第一节。第一句大意是“学习后按一定时间温习它 ,不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吗 ?”第二句即“有朋友从远方来 ,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第三句即“别人不了解你 ,你却不生气 ,不埋怨 ,不也是君子吗 ?”三句话看起来很简单 ,理解起来很容易 ,若分别深究一下 ,问题就来了。先谈第一句。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作为人应该做到的最起码的要求 ,…  相似文献   

5.
<正>一、聚焦题眼,理解“大”之意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生:《开国大典》。师:学习课文从题目开始,题目中的哪个字特别吸引你的目光?说说为什么。生:“大”字特别吸引我,因为它能让我想到盛大隆重的情景。  相似文献   

6.
钱逊 《语文新圃》2007,(11):41-42
《论语》中多处谈到乐(快乐的"乐"),第一章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相似文献   

7.
《论语》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般注本都这样解释:"学习而且不断复习,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但我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从字面上看也讲得通,但三句话各自独立,毫无联系。我每每心生疑惑:孔子  相似文献   

8.
儿童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入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注释:说:同"悦",愉快、高兴。愠:怨恨。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论语·为政》)注释:罔:迷惘,迷惑。殆:危险。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i)。"(《论语·为政》)  相似文献   

9.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今天看这句话,也许觉得很浅显,很平常,朋友从远方来看我,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了。不过,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语境的,在这句话前面,他还说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李泽厚的《论语今读》说,这"乐"是快乐,比"悦"这种愉悦的感情要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2010,(6)
论语中有很多经典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喜欢它呢?它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君子与小人六年五班李国栋指导老师李小燕我们学校开展了读《论语》,学做人这项活动后,我受益匪浅,懂得了许多道理。我  相似文献   

11.
姚彤阳 《小学生》2010,(6):35-35
论语中有很多经典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喜欢它呢?它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君子与小人六年五班李国栋指导老师李小燕我们学校开展了"读《论语》,学做人"这项活动后,我受益匪浅,懂得了许多道理。我  相似文献   

12.
张玉彩 《作文》2024,(12):21-22
<正>《〈论语〉十二章》选自《论语译注》,十二章分别出自《学而》《为政》《雍也》《述而》《子罕》《子张》,内容涉及孔子及其弟子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为人处事等个人修养。《〈论语〉十二章》蕴含着丰富而精深的哲理思考,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可以说“章章金句,字字珠玑”。如何从青少年生活的角度将儒家的思想观点融入现实生活?在教学《〈论语〉十二章》时,我以青少年生活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思想含量和当下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交流资料,质疑导入师:同学们,大家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生:孔子。师:(板书:孔子)课前同学们阅读了资料袋,谁来谈谈你对孔子的了解?(学生交流)师:孔子名丘,字仲尼,因为他学问高,品行好,所以人们称他为孔子。子是古代对学问高、品行好的男子的一种尊称。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生:像老子、孟子、庄子等。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本来就不连续,而教材编辑按照《<论语>十二章》各自在原著中的位置来安排顺序,更加大了非连续性,因此《<论语>十二章》是典型的间断性文本。本设计根据“间断性文本要连续教”的辩证法,重整章节顺序,重组典籍内容,重构学习专题,进而走进儒家“学习”与“修身”合二为一的伦理世界。  相似文献   

15.
<正>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中的《<论语>十二章》 由 《论语》的《八佾》《里仁》等九篇中选出的十二章组成。这十二章内容之间的联系不甚明显,而且从排列顺序上来说,也没有直观的必然逻辑性,是一种弱规律性组合。正是因为这种弱规律性组合,这十二章内容在重组方式和课外材料增补联读上,都给教学以无限的可能。本文将分别以“义利观”“文质观”和“教育观”为主轴,设计三种教学组合模型,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三种组合在围绕核心主轴的同时,增补与主轴相关的材料,展开以轴带面地进行联动式阅读。为方便导图设计的展现,现将课文所选的十二章 《论语》做以下编号:  相似文献   

16.
陈复兴 《师道》2014,(6):43-44
说起《论语·学而》中的孔子三问,大家都津津乐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这句话如何解读,大家就见仁见智,五花八门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论者都忽略了孔子说这句话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正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这句话为何放在《论语·学而》这一篇,说明了与人交往其实也是一种学习。有人说:"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想是王牌。"孔子说明了人脉要比学历、能力更宝贵。人际交往是一个人性格的体现,我们常说"性格决定气质,气质决定命运。"在当  相似文献   

18.
《论语》首章三句话,是理解《论语》的一把总钥匙。这三句话,提出了学者治学的总则,作出了孔子一生的总结,形成了《论语》一书的总纲。这三句话,是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提出的治学”三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第一境界,即能够感受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第二境界,即能够感受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第三境界,即能够感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乐。这三句话概括出孔子一生发展的轨迹,给人展示出一个真实的孔子。一部《论语》,其实就写了孔子三件事:一是他怎样追求他的理想,二是他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三是他怎样看待别人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张玲 《中国德育》2007,(12):43-43
2007年9月28日,时值孔子冥诞,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同祭先师,共享和谐"祭孔大典在历史文化名城曲阜隆重举行。此前,典礼组委会曾发起"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征集活动",由十位知名儒学学者推荐的二十句《论语》精论要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等五句被最终推定,并同时被推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礼宾用语。《论语·学而》载:"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要求人们在持续学习中求快乐,  相似文献   

20.
本色孔子     
接触孔子,是因为《论语》。年少岁月,懵懂之间记住了那些朗朗上口的语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今天这些文字早已嵌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民族的心理底色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