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济南市2000-2007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济南市县域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济南市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趋于集聚,县域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我国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在“十九大”后的新态势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立法为本、规划先行"是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能否合理规制国土空间、建设美丽家园是衡量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九大"后,我国空间治理体系和空间治理能力将加快科学化、法制化、系统化、民主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主体功能区的基础性地位将趋于增强,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扮演发展类规划和布局类规划旋转门的角色,主体功能区战略将成为指引我国国土空间有序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制度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制度的作用;覆盖全国国土的空间规划体系将基本建成,通过全国、省、县为中国基本空间规划单元,以跨省级行政区、跨地市、跨市县域的区域规划为补充的空间规划体系,规范国家和地方不同空间尺度的国土资源合理配置、空间结构合理组织、区域政策合理实施;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制度得以确立,实施增强空间管制能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扩大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增强市场作用力度等五大行动。  相似文献   

3.
田东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有助于及时发现国土空间开发及其治理问题,有效传导国土空间规划重要战略目标,更好地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动态维护,做好规划实施监督工作。文章基于田东县资源本底,按照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操作导向三大评估原则,从安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六个维度选取55项指标进行监测,对全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开展全面评估。通过与现有国土空间性规划主要目标的对比以及自身发展趋势的拟合度分析,全面刻画了田东县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特征,评估未来风险,分析问题成因并明确下一步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重点。  相似文献   

4.
国土空间是一个国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此背景下,有效处理城市交通规划与整个城市规划的关系协调,成为城市国土空间利用的重要领域,为实现其科学合理性,必须从技术层面强化多种设计,确保质量。  相似文献   

5.
以锦州市国土资源综合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为背景,本文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利于对其特有的、各种规格的、空间数据在基础数据库进行更新和处理,有利于有效地将其他部门的有效数据落到国土监察支队地理信息底图上,有利于推动国土监察支队执法工作的信息化、空间信息采集工作的数字化、模拟执法工作的智能化。  相似文献   

6.
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首先分析了1978年以来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发育的主要特征。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两横三纵"的国土空间开发架构,人口和GDP呈现向沿海沿江集聚的态势,且经济发展水平由下游向上游呈梯级下降,农业生产空间向上游、山区转移且多与贫困地区交叠,国土空间整体开发强度较大,资源环境压力突出。由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优化应遵循国土空间结构演化的基本规律,按"点、线、面"形式组织国土空间结构。从"面"上看,应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细化空间功能单元和区域类型,控制开发强度,近期应对一些需求迫切的关键区域加以重点关注。从"线"上看,主要通过城市群核心城市节点间快速连接轴线的建设,完善网络化、开放型的国土空间系统。从"点"上看,应以国家级城市群、国家新区建设为重点,培育新型增长极(群)。同时,通过上述途径建立合理的工业生产与城镇生活空间、保障农业生产空间、优化农村生活空间、建立多样化生态屏障空间,促进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土空间规划立法是规划行为科学展开、规划实施有序进行、规划管理规范有效的重要保障。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空间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逻辑,探讨了国土空间规划法的立法框架。在立法定位上,国土空间规划法属于公法(行政法)范畴,具有公益性、强制性和行政性特征;在立法意旨上,应体现国家意志,促进永续利用,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在立法精神上,应注重规划行政与权力配置、空间正义与行政效率、规划引导与空间管制、以法治权与程序公正等要点。关于立法总体框架,可从规划体系、规划编制、规划审议、规划实施、规划监管等方面设计。根据立法时序与立法紧迫性,本文提出由易到难的进阶立法路径,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法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均衡紧凑网络型国土空间规划——日本的实践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平 《资源科学》2019,41(9):1610-1618
日本自1950年颁布了《国土综合开发法》以及其后在1962年发布了《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以来,在近70年间,编制和实施了多个规划,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应对新的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和国土空间出现的新问题,日本于2005年改《国土综合开发法》为《国土形成计划法》,一改过去数量扩张的“开发”,转向存量提质的“利用”,先后编制并发布了2次《国土形成计划(全国计划)》,致力于建设均衡、紧凑和网络型的国土空间。未来10~20年,中国人口也将进入减少状态和超老龄化社会,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利用必将与其相适应。借鉴日本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土空间营造方面的实践,研究认为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土空间营造应该有新理念和新变革,应该从大规模国土空间开发向国土保护转型,从数量扩张型向存量优化和减量提升的国土空间规划转型,从增量规划到存量规划再到减量规划的转型;应着力形成多重“紧凑型+网络型”的国土空间结构,打造均衡、安全、安心的可持续国土空间。  相似文献   

9.
黄淮海平原农地流转空间分布与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贵  邓祥征  陈冬冬  王佩  孙中孝 《资源科学》2016,38(8):1515-1524
农地流转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农地流转空间格局特征对中国农业的转型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以黄淮海平原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引入ELL模型对黄淮海平原农地流转抽样数据进行了空间推演,获得该地区县域尺度农地流转方向和规模的空间格局参数,进而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描述农地流转表征指标在县域尺度上的集聚特征。研究表明:①黄淮海平原县域农地转入规模在440.79~1379.86hm2,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增的趋势;农地转出规模在908.61~2745.29hm2,表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特征;②农地转入和转出的Moran’s Ii值分别为0.78和0.89,反映出黄淮海平原农地转入和转出规模在空间上正相关(HH集聚和LL集聚),且相关系数较高;③在95%的置信度下,农地转入HH集聚区、LL集聚区县域单元数量占比分别为16.67%和20.61%;农地转出HH集聚区、LL集聚区县域单元数量占比分别为19.08%和26.32%;HH集聚的县域是黄淮海平原农地流转的核心区,有着较强的正向效应,LL集聚的县域在空间分布上较集中、稳定,对周边县域有负向影响。该研究揭示的黄淮海平原农地流转空间分布信息或规律,可以为农地流转空间格局优化和相关的管理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是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保证,国土空间规划是用途管制的基础,用途管制是国土空间规划落实的保证.青海省天峻县高寒草地占区域面积78%,分别坐落在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在青海省天峻县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对高寒草地进行了差异性用途管制研究,认为生态空间红线内的草地按禁止...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区域创新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大部分对区域创新的研究集中在宏观的国家或省级区域层面,少有学者关注较小的空间尺度如县域创新。以浙江省71个县域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极差分析、洛伦兹曲线分析以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等方法分析了2003—2012年浙江省县域创新产出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其时空演变。研究发现,区域创新行为的空间相关性在县域层面显著地高于省域水平,考察期内县域创新产出基尼系数有一定程度降低,但不均衡程度仍然很高:知识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的促进作用存在其空间局限性,并且能否有效吸收这种技术知识溢出也将限制这种效应,决策者除了要重视创新要素投入外,还应更多的关注知识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沈阳市地理国情现状分析入手,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从生态、人口、经济等角度分析了沈阳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测算了沈阳市国土空间综合评价值,并对其进行空间聚类,总结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特征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沈阳市在统筹城乡改革、生态与资源保护要求下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湖南省195家县域经济体的SMEs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县域SMEs普遍存在着融资意愿偏好于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融资途径和结构单一;非正规金融拓展空间受限;融资手续繁琐、抵押率过低等问题.然后,从加快担保体系建设;创新产品和业务开拓县域SMEs信贷市场;建立有效的直接融资体系等3个方面提出建议和措施,缓解了县域SMEs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赵威  薛领 《资源科学》2022,44(6):1252-1266
地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化不仅受自然资源禀赋等先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集聚经济等后天因素的影响。区域发展战略通过改变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交通通达性、功能布局等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条件,重塑地区经济地理。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作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基础和参照,过于强调资源本底,仅仅评估现状,也缺乏区域发展战略和重大工程项目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产生的影响和变化的评估。因此,单纯依靠“双评价”对未来国土空间演化趋势和土地供需展开研判不够准确,对集聚经济的重视亦不足。本文首先构建一个空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探讨和辨识国土空间演化过程的多种影响因素和机制,建立一个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的国土空间演化模拟分析平台,并通过人工神经网络(ANN)和元胞自动机(CA)整合实现机器学习和演化模拟。其次,在对比分析与校正的基础上,设置5种未来区域发展战略情景,对云南省全域进行高分辨率模拟分析,并据此对“双评价”结果进行修正。研究表明:①包含集聚经济因素的模拟结果更能反映空间经济活动的规律,且有更高的模拟精度。②各种区域战略的实施均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的开发格局,其中综合统筹和农业优先两种情景更有利于地区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国土空间的开发工作。③基于综合统筹情景修正的“双评价”结果,进一步识别出了云南省国土空间适宜建设区、储备建设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不适宜建设区,在补充现有“双评价”结果的同时进一步对云南省现有国土空间格局进行优化。本文阐释了国土空间格局演化的空间经济机理,为新时代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以及“双评价”的修正,提供科学支撑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基于我国陆地国土空间的生态环境脆弱度分异与我国主要煤炭矿区进行空间拟合,在整个国土空间范围上判别我国主要煤炭基地所处生态环境脆弱程度,揭示不同煤炭基地相关生态环境因子约束类型,提出针对不同类型煤炭基地生态约束类型的绿色开采措施与我国未来煤炭基地生产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2000—2008年我国1271个县(及县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经济计量方法对我国县域经济β收敛进行实证研究。经济计量结果发现,我国县域经济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地区间的空间正向效应缩小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差异,促进了我国县域经济的趋同。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的县域经济具有不同的空间相关效应和收敛特征。同时,我国县域经济增长的源泉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7.
董祚继 《资源科学》2019,41(9):1589-1599
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多规合一”改革的重要成果,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和转变国土空间治理方式的现实需要,其中有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重点讨论了十个基本关系问题。其中,规划与市场、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两大关系,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关系,处理好这两大关系,才能合理确定国土空间规划的功能定位和职责边界,保证“多规合一”改革的正确走向;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国土、集聚开发与均衡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新城开发与城市更新四大关系,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主题和主要内容,处理好这四大关系,才能有效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作用;“三区”划分与“三线”划定、规范化与特色化、政策创新与技术创新、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四大关系,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方法论,处理好这四大关系,是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研究森林资源禀赋空间格局演变,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森林资源丰裕程度、生态影响度和物种丰度三个维度对1995年、2005年和2015年湖南森林资源禀赋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借助复杂网络理论及Pajek软件,以研究县域行政区划为节点,空间依赖度为边权,构建湖南县域森林禀赋度空间网络,并通过节点的度、介数、聚集系数、形状指数和空间效应强度刻画网络模型的拓扑结构,以此来揭示森林资源空间格局的演变规律。结果显示:冷点区县域单元节点对森林禀赋空间网络的连通作用和影响力要大于热点区节点,热点区县域单元对森林禀赋的空间分布起着正面影响,而冷点区起着负面作用。为进一步优化湖南森林资源空间格局,有效的森林资源调控方式是对存在改善空间(空间效应强度低于0.5)且对整体空间格局影响较大(节点度值在5以上)的研究单元予以重点关注。为进一步揭示森林资源空间分布的规律,未来的研究中应探讨在森林资源演变发展中各节点间作用力的方向,从而找出湖南森林资源空间网络的关键节点和关键边权。  相似文献   

19.
研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的方法分析了1997-2012年浙江省县域第三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得到以下结论:浙江省县域第三产业发展差异呈波浪式上升趋势;浙江省县域第三产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态势,但是集聚水平较低,县域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彼此之间联系较弱;浙江省县域第三产业增长空间格局也表现出空间集聚的态势,桐乡市、海宁市以及宁波市区先后成为浙江省县域第三产业增长的核心区域。研究也从地理区位、基础设施、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四个方面分析了浙江省县域第三产业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优化空间格局的战略重点。文章从发达国家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特征分析入手,结合我国长期缺失全国国土远景规划所产生的空间开发无序、区域发展失衡以及各地盲目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等问题的解剖,阐释了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尊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分不同地区主体功能、控制开发强度和调整空间结构以及生态产品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创新,论证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在我国国土空间布局规划体系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地位。进而从"1、2、3、4"战略任务入手论述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主要方面:"1"是建设一个美好家园,"2"是促进陆地与海洋两大国土空间的统筹发展,"3"是构建我国国土空间的城市化、农业和生态安全3大战略格局,"4"是形成我国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域。最后,从咨询建议的提出、指标体系建立、国土空间评价、区划草案研制以及构建基础理论、研制技术规程等方面,系统介绍了中科院研究团队在过去10年间面向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形成所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