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研究,分析了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并归纳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研究发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状况下,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却日趋下降,而认识不足、教育观念的限制、场地器材的制约、体育锻炼的影响、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周博 《科教文汇》2010,(3):144-144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研究,分析了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并归纳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研究发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状况下,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却日趋下降,而认识不足、教育观念的限制、场地器材的制约、体育锻炼的影响、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乔晓维 《今日科苑》2010,(2):163-163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下降,体育锻炼行为受到不同因素度的影响和制约,这已是其影响学生体质的关键原因。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意识形态的改变、科技发展的负面作用、学生怕脏、怕累的观念、体育基础设施不足、体育锻炼养成及指导不规范不系统等都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原因所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论文采写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为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三所驻河北省保定市高校的10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保定市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影响和对参与体育锻炼必要程度的态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如何看待体育锻炼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男生喜欢体育锻炼的构成比高于女生。结论:各高校相关部门应当从改善大学生尤其是女生看待体育锻炼的态度着手,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日益增加的工作压力,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尤为重要。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身体健康能为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好基础。通过在大学后勤饮食部门的多年工作,发现当前学生在生活习惯及饮食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日常饮食不科学,作息时间不规律,当前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居住习惯不够健康。本文提出的解决办法首先要遵从四个原则:平衡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再加上合理的饮食搭配,良好的作息习惯,使得自身营养均衡,身体可以更健康地成长。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未来祖国的顶梁柱,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素质,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1028例藏族和汉族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分析,探讨藏、汉大学生体质的差异。结果可见,藏汉大学生体质整体评价无显著性差异,藏族大学生身体机能显著性优于汉族学生。  相似文献   

7.
刘勇 《科教文汇》2013,(15):99-99,101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许多大学生由于个人健康意识不强、生活习惯不科学等原因导致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让人担忧。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加强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学习和日后的工作做好身体准备,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重点分析了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体育教育提高身体素质的途径,以期为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提供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勇 《科教文汇》2013,(5):99+101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许多大学生由于个人健康意识不强、生活习惯不科学等原因导致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让人担忧。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加强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学习和日后的工作做好身体准备,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重点分析了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体育教育提高身体素质的途径,以期为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提供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凯里学院为例,主要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以来,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及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并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思索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及体质健康水平的策略,以供各院校及学生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内江科技》2019,(12):78-80
以调查了解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为前提,提出体育锻炼行为的内化策略,为促进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增进体质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问卷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调查,通过文献查询梳理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男大学生能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9.0%,长期坚持锻炼的比例为16.4%;女大学生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32.8%,但能坚持长期锻炼的比例仅2.7%。根据体育锻炼行为转变阶段理论,提出不同体育锻炼行为转变阶段心理内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据调查统计,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高校新生军训猝死的现象让我们痛心,同时表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体质刻不容缓.加强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关键,可是近年来体育锻炼行为已经受到严重的制约.本文就制约体育锻炼的因素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并从增强学生体质本质出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锻炼观念,促使当代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态,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12.
郭林 《科教文汇》2009,(13):37-37,46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陕西省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动机、次数/周、项目、场所选择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陕西省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目的明确,认知良好,影响学生参加余暇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功课忙、运动场地的不足和运动器材的短缺。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达到强化学生的健康和健身意识,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13.
潘竞萍 《青海科技》1995,2(4):40-43
本文报道了青海师范大学两届新生的体质及健康状况分析结果。指出新生在入校初视力普遍较差,平均低于1.0;这与近年来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学生的用眼卫生习惯不良有关,高等院校应根据这一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抓好学生的体育锻炼,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4.
加强体育锻炼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练就健康的体魄,是当代大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然而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就此提出几条建议及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改善这种现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浅析《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检测我国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以及大学生进行自我检测,促使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教育手段。通过多年的测试研究发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后简称《标准》)和健康的关联度不高;测试的指标存在相关性差,项目分布的不舍理,分值不够细化;测试后没有相关的对策和措施,其指导意义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6.
黄娟 《内江科技》2013,(12):152-153
培养大学生在余暇时间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大学生余暇体育的质量,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关键。学校是学生进行余暇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探讨学校提高学生余暇体育质量的方法,是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大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值得关注。为了解我省大学生目前的体质健康状况及体育锻炼理念,以便为我省高校的教学改革及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改进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明星效应、增加体育投入、根据项目特点开展体育活动五点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了解大学生存在的健康问题与自觉的健康教育需求。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方法,对5所高校41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存在的健康问题及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中,名列前5项为膳食不合理、缺乏体育锻炼、睡眠不足或作息不规律、不注意饮食安全、网络使用过度;大学生选择健康教育内容集中在"健康生活方式、烟酒等成瘾性行为预防、合理膳食和营养、急症自救与互救、安全应急与避险";大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是"获取健康知识可靠渠道"。大学生自身的健康问题严重,有迫切的健康教育需求,高校应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9.
金昱 《内江科技》2009,30(3):161-161
为进一步了解高职学生体质状况、体育锻炼习惯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对本院不同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体育锻炼习惯存在较为明显的年级差异,35.5%的学生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特征,64.5%的学生不具备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特征。分别对这两部分学生的体质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具有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体质状况明显好于另一部分学生。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应着重对大学生在健康意识、运动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知识、运动兴趣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和重要性,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并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全民健身、强国强民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