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霍布斯和洛克最早提出的"自然状态"学说是西方著名的政治学说之一,对西方政治思想和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霍布斯和洛克对自然状态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学界对他们的"自然状态"学说进行了多层面的探讨.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学术界关于霍布斯与洛克"自然状态"学说内涵及其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的主要研究成果,并评估了各类相关研究成果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简述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道家“法自然”思想是否为西方“自然法”学说的讨论的基础上,分别论析了道家“法自然”思想以及西方“自然法”学说的意蕴,并对其两者进行比较,指出两者在对待法律的态度、思考天人关系的模式以及文化要义诸方面的不同,进而论证了道家“法自然”思想非西方“自然法”观念。  相似文献   

3.
道家"道法自然"思想与文学"真实观"具有内在一致性.当代作家追本求原的真实观与道家表现真性情、真思想如出一辙,洋溢着道家精神的优秀作品以其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中国人的欣赏水平、思维结构、生活方式乃至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有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现着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堪称其中的典范,他的"自然之道"思想涉及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这些社会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造成的.道家老子"自然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这种思想在当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这些都是值得考察的问题.通过分析老子的"自然之道"理论,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当下社会发展仍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朱学说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之说,从先秦开始被扭曲,或被人指责为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或将之与道家学说联系起来.本文通过分析先秦典籍和<列子·杨朱篇>的有关记载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杨朱学说"为我"的宗旨是一种社会理想--为人、为天下,天下大治.但这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在当时不可能实现,并分析了其消亡及被扭曲了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道家学说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理论,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道法自然"是中医学的健康之道,重点表现在"人即自然"、"阴阳和合"、"五运六气"和"真气从之"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可以总结出维持健康的"摄生十要"。  相似文献   

7.
先秦道家提出的"道法自然"得到后世道教的继承和发挥.重要的是,"道法自然"所倡导的"自然无为"在运用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自然原则、保护原则与和谐原则,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可以成为今天保护自然环境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学,但古人的教育思想是有基础的,本文就儒家和道家的教育思想中基础人性论和"道法自然"作一些议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将中国儒家和道家的教育思想与西方的教育思想作了比较,得出卢梭的教育方法论以"人性本善"为基础,其思想学说与道家最像;杜威教育学的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和经验论的心理学,杜威的实用主义讲实用、主动."实学"是孔孟儒家的传统,中国的实用主义与西方的科学主义之间相互诠释,使杜威的实用主义达到一种中国化改铸的方法论前提.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卢梭的教育思想在尊重儿童主体性上一脉相承.文章最后阐述了导致学说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首次提出了用以考察文化本质的群性文化和个性文化两个概念.认定两千年作为中国文化理论形态的儒家学说属群性文化,道家学说属个性文化.在近二百年受到疑惑、批判、冷落的儒家学说,此前有过两千年被尊重和信奉的历史.当代西方学者看重道家,是因为西方一贯的个性文化与道家吻合;而且资本社会人的异化严重,欲以道家思想济其穷.儒家学说与唯物史观有相通之处.当前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理当重新重视、继承儒家,亦可吸收道家文化.  相似文献   

10.
在元典文化中,儒家详尽地阐释了"中"的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在道家元典文化<老子>中也有对"中"思想的阐释,老子从如何掌握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追求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同一,守持人的清虚心境,达到大化自然的状态等方面著说"守中"思想.  相似文献   

11.
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之人,在诗风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探讨陈子昂诗歌,不得不探讨其思想。陈子昂的思想出世和入世兼存,但隋唐以来盛行的道家思想和家族的道教背景,使得他在面临人生痛苦时更多与道家思想相契合。在其所作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中,他尽情地抒发个人襟怀,将道家思想纳入其政治观、人生观和宇宙观中,在此组诗歌中体现为化用道家之语、比兴托物和文论观方面。  相似文献   

12.
老子道论的人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道论的真正立足点和归宿点是对人生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怀和忧虑,以及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慕和追求,而不是单纯出于对宇宙自然的科学兴趣和对绝对实体的本体玄思。因而,老子的道论也是一种人学表体论。老子据此阐发了其复归于道的最高人生境界思想及一种“玄同于道”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3.
总体上讲司空图的学理论具有浓厚的道家美学理论的色彩,他受到了道家以至玄学的许多方面甚至全面的影响,构建了自己独特的,也可以说是中古以后最具道家美学精神的学理论和思想。以探讨其学理论的本质及其所收道家思想的影响为指归,以现存司空图的诗作品为研究对象,力图全面深入地理解其理论的本质和价值,同时以理解司空图道家思想的体现为切入点,力求在某种程度上彰示道家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和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4.
陈白沙与陶渊明以及道家思想的联系,体现于安贫乐道的节操与“自然”之旨的追求。白沙在坚守安贫乐道儒家传统的同时,表现出个性、超脱的姿态,体现了道家影响;白沙追求“自然”之旨的精神与道家的联系显而易见,但他又以“自得’’为“自然”的思想核心,并以实现圣贤境界、追求仁政为目的。  相似文献   

15.
陈抟内丹思想中佛道互融痕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抟的内丹理论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总结继承了自<参同契>以来的道教传统的内炼功法,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学说运用到<无极图>中,对道教内丹修炼原理和过程进行演绎,形成所谓"炼精化气,合三为二;炼气化神,合二为一;炼神还虚,一归无极"的逆炼返本的系统.同时,在方法论方面,大量地吸收佛禅旨趣.强调通过心性的炼养达到虚无境界,明确提出"存无守有"、"冥心太无"、"冥心凝神"及"静而生阴"、"<易>者,戒动之书"等主静去欲、明心见性的生命超越理论.  相似文献   

16.
陈法是清初理学名臣,但其思想中有着浓厚的隐逸情怀。儒家的“经世”理念与出世的“隐逸”情怀所形成的激烈冲突使陈法的仕宦生涯一直处在“仕”与“隐”的往复之中。在仕宦的不同阶段,陈法的隐逸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渴求悠游山林到吏隐,陈法一直在努力找寻着“经世”与“隐逸”的平衡点,但终因其刚直的性格,陈法最终毅然放弃了仕途,实现了彻底的归隐。  相似文献   

17.
对于道家文化,许多中国现代作家采取的是忽略、否定、批判和贬斥的态度,林语堂可能是少有的例外。他纵其一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讨和翻译道家经典,在其著述中随处可见道家语句,他对道家有着强烈的崇拜之情。林语堂深受道家文化精神的熏染,这包括归于自然和天地大道、柔弱的女性美学、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浪漫优雅的文体风格等方面。当然,林语堂对于道家文化并非一味肯定,而是进行了辩证的理解和现代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早年徘徊于儒释道三教之间,因体弱多病曾醉心于道教养生导引之术,龙场大悟体证生死后始与道教决裂,并极力批判道教肉体长生说,主张"良知"方为彻死彻生的"真己",实现了长生不死说的视域转化。同时,王阳明"致良知"的道德形上学,主张知行合一与事上磨炼工夫,反对顽空虚静的修炼方法,强调"即有体无"的入世担当。但王阳明也着重指出,佛道教虽不如儒学广大简易,然而也是性命之学,善于学则三教皆无弊,不善学则皆有弊。因此,三教各有其优劣而难分高下,抉择的关键在于学者根机是否相应,为学之道能否相宜。  相似文献   

19.
青春哲学是李大钊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时代精神的思考与探索。通过对道家宇宙观、齐物观、人生观的吸收、批判与创造性转化,李大钊完成了对"青春"的体系化阐释,构建了其独具特色的青春哲学。李大钊的早期思想具有多元化特征,广采博纳中西文化资源,故而在借鉴道家思想的同时能够做到扬弃与超越,他运用道家学说论证了进化论的合理性与普遍性,倡导进步的世界观和上升的历史观;他推崇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补正了道家无为思想的不足;他摒弃了道家追求去累除忧、避世逍遥的消极态度,将青春哲学落实于青春中华之创造的具体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论玉阳山经历对李商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坎坷复杂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个性。青年时期在玉阳山隐居学道及在学道期间与女道士的恋爱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创作道路。玉阳山经历既强化了李商隐多情伤感、颓废沉迷的悲剧精神品格,又深化了他用爱情话语来把握世界的方式。同时学道生活使道语典故成为创作中一种自由的话语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