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基础。学生只有清楚地“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才能清楚地理解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认识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对立体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因此,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识图,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  相似文献   

3.
1.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1)引导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摸”出来。教师分别出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教具,先向学生说明: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然后,让每位学生拿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摸一摸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的表面,并与同位互相说出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的表面积是指哪几个面的总面积。(2)引导学生把长方体的表面“划”出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六个长方体透视图,指定3名学生分别划斜线表示出长方体的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同时,请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画有长方体透视…  相似文献   

4.
<正>课前思考:1.教材是如何编排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基础。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做中学”,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从而找到不同制作方法之间的联系。通过一系列的“做”,既巩固所学知识,又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5.
一、分析教材 制定目标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由平面扩展到立体的开始。因此,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①记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②能在图或实物上指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③能正确填写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关系的  相似文献   

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并会用“数方块”的方法求出物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正方体”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学生更清楚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一步理清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相似文献   

8.
段玉江 《云南教育》2001,(17):41-4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 (试用修订本 )第 72页“图形的认识 (一 )”。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形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辨认和区别。   教具准备:   1.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及模型。   2.装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若干个的口袋一只。   3.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各一个。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实物,橡皮泥 (或…  相似文献   

9.
【引题】X老师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概念,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件出示了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一名学生立即举手作答:“只要在6厘米处割下1厘米,补给4厘米,这样就变成正方体了。”  相似文献   

10.
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例评析广东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教研室钱灿阳评析园岭小学邓安怡执教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小学数学”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3~5页)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  相似文献   

1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比较困难。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一、直观演示,建立明确概念。教学  相似文献   

12.
[课例简析]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是学生在第一册学习了“认识图形(一)”之后编排的,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 由于学生的年龄小, 初步的空间观念尚未形成, 因此容易把长方形和长方体、正方形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混淆.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这部分内容可采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认一认、想一想、找一找”的导学方式,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中含有许多“变”和“不变”的因素,教师要抓住“变”和“不变”的辩证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后,学生练习这样的题目:1.一个正方体棱长5厘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2.把两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第1题学生不难解答,第2题求长方体的体积用1个正方体的体积乘以2即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许多学生仍是用正方体的表面积乘以2。很明显,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是错误的,而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受了“…  相似文献   

1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设计□锦州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陈文轩“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小学阶段学生认识立体形体的开始,更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体积的基础。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制小学课本第十一册第84—85页,是该单元的开端。讲好本节课,可...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 (试用修订本 )第一册“认识图形 (一 )──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能区别和辨认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知道它们都有六个面。   2.通过摸、看、想、说、拼、数、比等多种活动,形成初步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感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有序观察,正确辨别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   难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形成初步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图形观念。…  相似文献   

16.
教学背景: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后,安排了"长方体与正方体展开图"一课,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动画演示和实物操作教学陆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学课本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内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为此,我将微机动画演示与实物、模型等学具操作结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  相似文献   

18.
被动的探究     
〖案例一〗这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片段: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学具,先摸一摸、想一想,再在学习小组内谈谈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学生自己探究,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开始提问:师:长方体有几个面?生1:长方体有6个面。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  相似文献   

19.
1.讲清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由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由来,是“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讲清这一问题,我们可用教具或学具中的一百个小立方块,让学生摆出各种不同的长方体,并从它们的长、宽、高的数量,与立方体实际块数的关系中,去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就是该长力体长、宽、高的乘积。正方体体积公式的由来,则应在学生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基础上,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启发学生自己寻找出来,然后,再从小立方块的拼摆中去加以验证。这样,学生对于长方体和正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中“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初次接触的立体图形,也是进一步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的重要基础知识。 一、把握特点,突出重点 本章内容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1)重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教学;(2)计算表面积未给出“公式”,显示了一定的灵活性;(3)突出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直观“形式”推导,由正方体的特征引出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最后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4)重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全章四十八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