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美丽的公鸡》是六年制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的中心句“美不美不光在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道出了美的内涵.学生在理解这句时容易出现偏差,认为“外表美不算美,只有帮助人们做事才算美”.这是由于儿童看事物往往容易绝对化,认为好的则十全十美,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实践的美学观点”做了一些方方面面的评析,针对其观点,指出:现实性的劳动往往造成对立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美,一个是丑;“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会导致仅仅以“人的尺度”去改造和重建外部自然界,这势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丑;美的规律体现于“物种”的尺度与人的“内在尺度”及其统一之中,劳动——特别是现实性的劳动并不能创造一切美或美的事物;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及其规律的“先在性”,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爱美、追求美是人类共同的心愿。如何把美育因素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呢?我的体会是:要引导学生在形象中感知美,在思考中欣赏美,在品味中理解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爱美的情趣和理解美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一、揭示形象,培养感知美的能力。美的最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感知美是美育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感知美的基本方法是:揭示课文中活生生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九册《鸬鹚》一文,第一段写“鸬鹚好像列队的士兵等待命令”,而渔人则“悠闲地吸着烟”。一个是“严阵以待”,另一个却是“指挥若定”,这“静”与“静”的对比,衬出了活…  相似文献   

4.
第一步 选读美段 刚刚接触“品评作文”的学生 ,不能对他们要求太高 ,只要他们能找出美句美段并用指定的符号 (如波浪线 )标画出来就行。如果时间允许 ,可以在小组中再进行一次选评 ,公认的美段由最先发现的同学起来诵读。这样无形中就扩大了激励面 ,不仅“美段”的习作者有成就感———我写的文章被同学们认可了 !而且诵读“美段”的同学也有成就感———是我发现了这段美文 ,小组的同学都 (大多数 )赞同我的观点。当诵到极佳妙处 ,如果不自觉地参入了教师的赞叹或同学们的掌声 ,这种荣誉感还可以升温。如此 ,在“千里马”与“伯乐”之间…  相似文献   

5.
美不美不光看外表 ,要看能不能帮助别人做事”是《美丽的公鸡》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的重要一环。一、判断选择 ,使美的内涵清晰化师 :啄木鸟、蜜蜂、青蛙都懂得“美不美不光看外表 ,要看能不能帮助别人做事”。在美与不美、能不能帮助别人做事中 ,你能说出哪几种人?请把下列句子用两种方法补充完整(出示句子 :有的人外表美 ,;有的人外表不美 ,。)生 :有的人外表美 ,又能帮助别人做事。生 :有的人外表美 ,但不能帮助别人做事。生 :有的人外表不美 ,也不能帮助别人做事。生 :…  相似文献   

6.
“段”从内涵上讲,是文章根据内容划分的部分;从类别上讲,分“自然段”和“结构段”。中年级段的训练分两个层次:自然段的认识理解和把握;结构段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对自然段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是中年级前阶段的训练重点;对结构段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是中年级后阶段的训练重点。中年级对段的训练若落到了实处,学生对段的阅读、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高年级进行篇的训练,学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义务教材第五册明确提出了“读懂每个自然段”和“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要求,这一要求明确告诉我们,自然段的训练从第五册已经开始,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阅读和最初的作文教学时,要抓住自然段这一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作文训练。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段的起步训练呢?我认为:  相似文献   

7.
美育是德育的一个方面,它融汇于各学科的知识之中。历史本身可以说是创造美、完善美、发展美的过程,因此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也是历史教师值得探索的一个课题。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体验,多次听课、评课活动中的学习,对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本人略有所感,初步摸索出如下几种做法。 一、以“美”展现美 这是教师用历史的“美物”、“美事”、“美人”正面对学生进行的美育。如原始社会一章,介绍了人之初低下的生产力──简陋粗糙的石器。怎样使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界的根本区别”、“劳动创造人本身”这惊天盖世…  相似文献   

8.
职业美教育是指对职业本身的美感教育。职业在人的一生中,是主要的和基本的劳动活动,“劳动创造了美”(马克思语),职业中处处充满美的因素,如职业形象的美、职业技能的美(艺术化)、劳动产品的美,等等。挖掘职业中内在的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职业美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包括择业观),有助于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技能以及创造劳动产品的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异步教学论》一书中说过:“大量的教育调查材料表明,凡是背着学生进行的,希望学生及时理解,而又不能被学生理解的教师的脑力劳动,都是无效劳动,因为学生并不能因此受到教益。教师把作业收上来,背着学生批改,实际上是一种收效甚微的劳动。因为作业发给学生后,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差生并不深究教师是怎样批改他们的作业的。”黎教授指出了同步教学批改作业存在的弊端,他的理论为下决心改变这种无效的劳动,指点了迷津,打开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莫碧琳 《贺州学院学报》2008,24(4):88-89,97
色彩教学过程中是对色彩的现象及规律的理解,而成功的色彩教学最重要是启迪学生去创造美,而不是只停留在对色彩一般性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因而有创造性的色彩教学才是教学创新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有创意性的教学,向人们展现了创造性的想象力,创造“美”的旋律,使人们感受到创造“美”的光辉——“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1.
<正>劳动教育是我国“五育”之一,注重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能力的获得,还要能够对教材中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劳动精神,感受劳动创造的快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如,二年级下册的《中国美食》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菜品图片,让学生认识生字,了解中国的美食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美食文化的热爱。基于本课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字词探究中国美食到实践探究中国美食,对教材中蕴含的劳动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与利用,凸显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将劳动育人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传承中华美食文化。  相似文献   

12.
张素宝 《学周刊C版》2011,(11):152-153
语文课堂与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就是挖掘“美”.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及掌握追求美的方法,形成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鉴赏、表现乃至创造美的文章、美的社会、美的自然、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劳动教育利于“转识成智”“化智为境”。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于深度学习并理解文本渗透的核心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劳动教育经验。基于学生已有的劳动教育实践经验,笔者对文本“造福全人类的先驱者”的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在师生一起深入学习文本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分析并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家校的真正合作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以智化境”。  相似文献   

14.
“劳动创造了美”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石和起点。应当从逻辑的角度探讨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表述的这一命题的理解思路。在马列文论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这个命题,不仅可以降低难度,达到深入准确地理解原意的目的,而且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对马列理论学习的畏难和厌倦情绪。  相似文献   

15.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展示出的美,会加深学生对数学美的感悟和理解,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这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的身心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一、培养审美意识“应试”与“升学”使多数学生忙于“解题”,无暇顾及数学之美。由于数学的抽象性与逻辑性的特点,使数学美常常是“初睹者所不能见及者”。有不少的学生只会机械地记忆书本上现成的抽象的数学知识,领略不到数学中美的存在,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无乐趣可言的学科。基于上述情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至关重要,这是实施数学美教学的第一步。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意识,学生才能…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论述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时有两段精辟的论述:“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这两段话,都是谈的劳动生产力与商品的价值量的关系,一处说的是“不变”,一处说的又是“自乘”,于是有的同志认为这两段话自相矛盾。究竟如何理解这两段话的含义呢?  相似文献   

17.
教学活动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儿童,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我们的教育目标又是促进全体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但是现实中我们的教学却常常忘却了“美”,远离了“美”,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形式,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老师”与“学生”的分工是“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则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住”。缺乏美感的…  相似文献   

18.
阎岩 《辽宁教育》2023,(6):72-74
<正>大连市甘井子区李家振兴路小学(以下简称“学校”)以“实施和美教育,奠基幸福人生”为办学理念,其中的“和美教育”,即核心理念是和谐施教,以美育人。学校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适时整合,确定三套劳动课程体系:端午爱国课程(香飘万“粽”,端阳传情美),重阳孝老课程(孝老家和,敬亲久久美),劳动育美课程(协同育人,劳动创造美)。这三套劳动课程的根本任务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19.
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很美地画了一个老人”和“画了一个很美的老人”是截然不同的。“很美地画”出来的作品,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而创作的,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而是艺术作品。而画一个“很美的老人”,却并不一定是创作了一件艺术作品,因为老人很美,但也许画得并不美。借此,我们可以理解,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它不仅仅是某种技巧的产物,也不仅仅只是合乎人的感官审美要求的美的形式,而是传达了艺术家特有的审美经验的作品。艺术作品的主要价值是审美价值,这是必然的。因为从艺术家的…  相似文献   

20.
杜玲 《学周刊C版》2010,(6):75-76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其中,“珍视”是珍惜、重视之意,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简单地用预定的所谓“标准”答案去匡正学生不同意见;“独特”是指具有个性的,包含着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价值观念。“珍视”二字蕴涵了这次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的重视程度,也在相当程度上揭示出了阅读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