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帝国之眼:近代旅行与主体的生成》一文把旅行定义为一种现代性的行为,借机介绍“旅行理论”。“旅行理论”在致力于积极探索与现代民族、国家、身份、自我等相关的诸种问题的时候,让我们获得一种崭新的视野: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总是暗中处在“旅行状态”,总是通过旅行的凝视来完成对“什么是自己的生活”的领悟。  相似文献   

2.
马笋 《大观周刊》2012,(14):25-25
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拜金主义者认为在社会上无钱是万万不能的,这种价值观被认为起源于资本主义鼓励人类追求自我利益的思想主张。长久以来,拜金主义被人们所批判.但是也有人认为拜金是人类的一种本性而已.是一种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愿望而已。  相似文献   

3.
即便是在结构功能的视角下,怎样看待传者就又会产生对交流的不同定义,然而,传者究竟是名词,还是动词;是主体,还是过程;这个命题可以这样问,抑或不可以这样问,都是理解交流的切入口。同样,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视角,则是触碰到作者各自持有的不同理论关怀,出发点与落脚点。因而本研究试图探讨,"传者是谁"或者"传者何在"?  相似文献   

4.
罗昕  杨心 《青年记者》2024,(4):12-17
当前数字身份正在重新界定人类的生产方式与人际交往。在算法主导时代,演进中的数字身份表现出新的趋势,如自我呈现分离化、自我展演商品化、身份识别片面化。数字身份交往本质上仍依存于人的社会性,并呈现出复杂特征,如身份表征的多重性、自我叙事的断裂性、人际交往的虚拟性。数字身份由于对传统人际交往的突破,也容易引发算法异化下的自我认同危机、全景监狱下的隐私失控焦虑、权力失衡下的身份歧视助长等伦理风险。为此,各主体应该多元协调、合作共治,提升多元化身份认同,完善个人隐私保护机制,构建身份反歧视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5.
从“工具客体”到“责任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在一个新的认识基础上,和当代的电视媒介现象展开对话,并尝试针对一些现实的媒介问题重构理解框架。我们认为,从人和媒介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当代电视媒介已经挣脱了"工具客体"的被动地位,而成为具有行为能力的"责任主体"。在这一视点上,可以透视出当代电视媒介的一些潜在的"犯规"行为,并揭示出其隐含的社会危害。对此,本文提出:电视媒介将以其责任主体的身份,对这些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承担起自我调适的义务。与此同时,人类也应重新认识自身在媒介面前的角色,并进而在新的传播环境中重建媒介和社会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6.
新闻观念是历史性的观念,这与新闻实践和新闻业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变迁具有深刻关联,因而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主导新闻观念。本文所讨论的"新新闻"观念是相对传统职业新闻观念而言的新生新闻观念。"新新闻"观念承继了传统新闻观念的核心价值,也融入了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实践中呈现出的新特征与新内涵。"新新闻"观念在本体论上依然将新闻视为一种特殊的事实信息,但不再把新闻实践看作是职业工作者和专业新闻媒体垄断的"特权",强调新闻是包括职业工作者与其他社会主体在内的多元主体协商、对话的产物,是一种文化协商机制与社会个体参与公共生活的方式,亦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展开交往、交流、对话的特殊中介。作为一种新生的实践观念,"新新闻"观念中的新闻为传统的公共服务理念增加了新的理解方式,为重构新闻业的社会角色和文化身份提供了有益的观念基础,也推动并体现了新时代新闻研究的范式转换进程。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信息素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信息素养定义和信息素养能力构成,探讨了信息素养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关系。指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可以作为信息素养的理论基础,或是信息百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模式。最后,指出信息素养教育对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身份认同指人在社会中自我身份的一种认定,主要是在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两个维度展开:“自我认同”是个人自我经验基础上的内在性认同,“社会认同”则是作为社会群体成员对于一定观念和情感的共享。①这说明身份认同不仅是简单的个人心理过程,还包括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和思考,认同是在自我考问和对他者关系的探索中共同完成的。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田野观察等质化研究方法,选择10名曾观看万合天宜与优酷出品合作的《万万没想到》至少一次的受众,对其观看的动机、感受等进行访谈,借此探讨80后、90后年轻受众在收看过程中产生了何种身份认同,继而运用身份认同理论分析网民是如何产生这种身份认同的。  相似文献   

9.
侵权行为(tort)是侵权行为法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也是各国媒体法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综观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学者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过错说”.强调侵权行为是一种过错行为.如英国学者约翰?福莱明认为侵权行为是一种过错.而不是违反合同.美国学者莫里斯认为侵权行为就是私法上的过错:二是“违反法定义务说”.确认侵权行为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如英国学者温菲尔德认为侵权行为的责任系由违反法律事先规定的义务引起:三是“责任说”,认为侵权行为就是应负损害赔偿责任的行为.如法国学者认为侵权行为就是一种损害赔偿的责任:四是“致人伤害说”.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曾经说过,科技造就了人们实现真实的方式,而这些方式是了解各种不同的社会与心理生活的关键.①雪莉·特克是站在后现代角度来观察和研究网络的美国学者,她认为对于后现代生活中特有的自我建构与再建构,网络已成为一座重要的社会试验室;我们透过网络的虚拟世界可以进行自我塑造与自我创造."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只要你希望,你可以全然重新定义你自己.你无须如此担心其他人为你安排的位置.他们不会看见你的肉体并且做出假设.他们听不到你的口音也不做任何预设.他们眼中所见的只有你的文字."②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众生已经习惯于用新的方式去看待人际关系、性别、政治与身份认同,意义变得不再稳定;一切都打上了后现代的时代铭文,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互联网空间舞台上构筑自己浮动不定的身份能指.  相似文献   

11.
戴晔 《今传媒》2007,(6):55-57
什么是创新?一般会认为,创新即要创造新的事物,是一个与模仿相对应的概念.在多数人的观念中,模仿似乎不够光明正大,往往背负"抄袭"的恶名,很难与创新画上等号.但事实上,模仿也是一种创新途径,这是对传统"创新"观念的颠覆性理解.法国社会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德在《模仿定律》中把"模仿"定义为某个个体通过模仿其他个体采用创新的行为而学习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12.
吕鹏  葛孝 《国际新闻界》2023,(8):155-176
作为一类独特的网络主播群体,底层网络主播的走红及其陨落昭示着底层人民的数字生存逻辑和数字命运走向。本文以媒介生命史为研究方法,以MC天佑的媒介生命历程作为个案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底层网络主播如何通过短视频/直播进行数字劳动。面对底层网络主播“雷同”的媒介生命历程,本文认为主播们在数字劳动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和职业的双重生产,并生成了使主播们在各个平台上进行声名流动的媒介身份。当网络主播无法处理自我认同中的媒介自我身份带来的冲突时,“自我的悲剧”便使网络主播的媒介生命走向陨落;这种被动的“陨落”是治理的必然走向及结果。文章通过对底层网络主播的数字劳动及身份认同的分析,以及治理结果的呈现,强调平台的可供性可以作为文化多元空间内的治理落点,需要用双向思维的连续性连通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从而在善治的思维中探索中国的数字治理路径。一种协商式的治理方式将给予底层网络主播更大的生存空间,也会使其文化生产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国际冲突是一种人类交往行为,大众传媒对国际冲突的再现,与政治文化产生复杂的纠缠,并对社会大众文化的形成和流变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对大众传媒的冲突再现进行观照,对于理解传媒在冲突中的作用,以及促进跨文化理解将具有意义。本文运用建构主义再现观,将传媒冲突报道与广泛的社会意义结构系统相关联,探析传媒冲突再现背后的文化与实践逻辑。本文认为,传媒对冲突的再现与身份认同的制造相关联,在特定社会文化脉络下,传媒界定自我、区分他者,联结日常经验与凝聚民族记忆,维持和推动社会既有的权力关系, 从而建构、蕴涵、突显和隐藏了冲突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4.
人际传播以一种暧昧的身份进入大众传播,一时难以辨清;它是目的,还是手段?如果是目的,那么合乎自然的就可以得出结论:大众媒体由此可以实现广泛的人际传播。但事实呢?本文将采用社会语言学的观点,通过对杭州西湖之声电台的热线谈话节目《孤山夜话》的分析来阐述事实,并得出结论。讨论的起点是:把传播行为还原为言语行为,重新定义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所谓人际传播即在特定的人际语境制约下的言语行为,而大众传播则是在特定的媒体语境制约下的言语行为。这样,人际传播进入大众传播就可以理解成两种不同语境的同时合并,也就是梅…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沈苏儒先生和鹤木真两位学者对国际传播定义的分析,认为沈先生所给出的定义是国际传播无主体说的代表,同时忽视传播媒介的重要性和多元性,将国际传播的历史追溯到人类社会建立国家以后,这跟国际传播的现代性特征不相符的。而鹤木真给出的定义是国际传播的单主体说的代表,他的定义没有展现当今国际传播主体和传播媒介的复杂性,也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基于此,国际传播的定义应该包含复杂的传播主体、多元的传播媒介和前瞻性这三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开放、互动、自由、个性的特征让普通民众以公民的身份和主人翁的姿态,拿起手中的拍摄设备或者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发布着身边的新闻动态,一种“我在场”的主体意识在公民中间蔓延。随着公民精神的不断成长,公民自我赋权的公民新闻运动迅速崛起。“公民身份与主动参与是公民新闻所包含的基本精神,而媒体接近的开放性则是其基础。”①公民新闻不仅丰富了新闻信息的形式与内容,也成为一股重要的解构力量,变革着新闻传播体系与社会生活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批判性话语分析工具,揭示了日本公共电视NHK全球化纪录片中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与执政党而不是日本民众保持高度一致.将话语视为一种社会实践,本文认为NHK的新自由主义话语是政府干涉或者害怕政府与跨国公司干涉而自我审查的结果,它重新定义了公共电视与日本国民的身份以及公共电视与政府、国民之间新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消费社会和视觉文化主导下的选美比赛中,女性身体成为重要的消费符号和视觉元素,这种单性别狂欢除了女性主体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自身的满足感之外,电视媒体的大肆渲染也成为这种镜像中虚幻的自我的主要推动力,通过身体的展示获得身份认同的同时也是另一种禁锢。  相似文献   

19.
怀旧源于现实的缺憾,于是渴望重返过去以寻找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它是一种向后看的思维方式,始终对过去这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敞开怀抱.当代中国的怀旧,呈现的不是一种统一的姿态,因怀旧主体和语境不断发生变化而形态各异.80后出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其怀旧行为却发生于消费与时尚共同协作的市场经济时代,同时也是以全球化时代的互联网等新媒体为介质大量生产和传播的新语境.  相似文献   

20.
《兰台世界》2016,(Z1):82-83
<正>目前,档案是一种信息的观念早已为人们所认同与接受。然而,在信息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如何在档案管理的诸环节中领悟、体现档案所具有的信息特征,从而进一步实现档案管理方法和管理过程的合理与有效,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想从档案信息的特征与开发利用工作关系的角度来谈谈这一方面的心得。归纳起来,档案信息的固有特征有:本源性、回溯性、社会性、分散性、联系性、内向型等。笔者认为:从档案信息的特征对档案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