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江帆 《新闻世界》2010,(8):201-201
弑童案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弑童案的报道,放映了一些媒体在新闻伦理自律上的缺失。避免类似现象,媒体既要加强把关意识,更要重视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谢勇 《青年记者》2010,(10):4-5
按我原来的看法,关于近期校园杀童惨剧的新闻报道,根本无涉媒体伦理问题。因为,在现有报道、评论中,尚未见到对行凶过程描绘过分详尽的描述、鲜血杀戮的津津乐道,也没有谁将这些罪犯形容为英雄人物。无论报道的价值立场还是描述事件的分寸把握,都是在正常范围里面。  相似文献   

3.
纪现鹏 《新闻世界》2010,(12):124-125
福建南平“3·23案”等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戮童案过后,公众对相关报道质疑不断,媒体陷入“犯罪帮凶”的道德困境,进而引发社会关于媒体伦理的反思。本文认为,此类犯罪新闻中媒体伦理失衡,背负道德指责的原因在于,犯罪新闻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这类报道必然面·临较大的伦理风险;媒体对犯罪案件进行深度报道时的一些不当做法则加重了犯罪新闻的伦理风险。  相似文献   

4.
今年7月下旬,"后母虐童事件"成了国内诸多媒体关注的焦点。笔者在采写《"后母虐童事件"出笼记》的时候,曾做过粗略统计,仅7月20日上午,全国36家网站和数十家报纸转载和报道了"丁香小慧被后母毒打"事件。"后母虐童事件"出台前后可以这样描述整个新闻事件的"出  相似文献   

5.
问责新闻界:关于戮童案报道的三层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以来,因为戮童案的连续发生,媒介传播是否存在示范效应,成为国内民众热议的话题之一。一部分意见认为,媒体的报道的确是引发后续类似恶性案件的导火索,据南方日报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人们虔诚地相信官方媒体,以为来自主流权威媒体的信息就是天籁之音不可亵渎。但是,陆续发生的若干假新闻事件,极大地考问着主流权威媒体的公信力。一是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假新闻;另一是“后妈虐童事件”,江西电视台首报后,报纸和网络都参与报道传播,结果却被证实乃人为捏造策划的结果。这些虚假新闻严重败坏了国家声誉,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来社会转型的加快,由于群体利益的冲突等负面社会新闻报道的比例近年来不断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负面社会新闻报道中,富士康跳楼事件、南平弑童案以及彭宇案等因媒体行为失范,造成了一系列消极影响.而在近期震动全国的"小悦悦事件"中,一些媒体在报道中表现出的"泛道德化",也值得我们警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媒体对负面新闻的报道呈现出"扎堆儿"现象,海南校长带学生开房、厦大博导性骚扰女学生、南京虐童事件等,由某一事件引发的对某类事件的争相报道的现象比比皆是。负面新闻报道有积极的一面,但当负面新闻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旋律时,就应该引起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深思。本文从传者、受者、媒介三个方面出发,分析负面新闻"扎堆儿"报道的原因,并对由此所带来的社会传播效果做了简单研究。  相似文献   

9.
2004年12月18日,湖北鄂州市一8龄童在一空房的3 楼玩耍时不慎坠地摔成重伤,经及时抢救脱离生命危险。对 这一新闻,3家媒体做的标题分别为: "8龄童3楼坠地摔成重伤 物业公司和家长均有责任" "8龄童坠楼再敲警钟 对少儿'高楼教育'迫在眉睫" "这个小孩命真大 三楼坠落竟生还" 第一个标题做得比较客观,第二个标题除了报道新闻外, 进一步提醒对少儿的安全教育,体现了人文关怀。而第3个标 题却明显带有调侃的味道,给人的感觉极不自在:孩子没摔死 是命大,是"竟然"生还,难道小孩"命小"、摔死才正常?! 标题是新闻的核心,决定着一篇报道的思想观点,它既是  相似文献   

10.
郭之文  徐忠 《传媒观察》2007,(12):52-54
主题报道,历来是新闻报道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尽管我们强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但新闻报道有其不可避免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倾向,有时这种政治倾向还特别强烈;另一方面,主题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内容,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媒体,都不能完全脱离开主题报道而生存。作为主流媒体的主流版面、主流频率、主流频道而言,主题报道往往是家常便饭,总是要照面,总是要进行,所以对主流媒体来说,主题报道往往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每逢重大时政出现的时候,主流媒体总是事先策划一些能够体现“主题”的选题和报道方案,以免到时措手不及。从被动式的报道,到媒体对主题报道的主动介入,是媒体搞好主题报道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在融媒体时代下,大量新媒体快速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存融合,广播媒体要想在众多媒体中占据有利地位,有效提升自身公信力与权威性,就必须发挥广播深度报道优势,通过移动收听、形象说理以及声情并茂优势在众多媒体中占据一席之地,向社会大众带来有深度、有温度、有态度的广播报道。本文对融媒体时代广播报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融媒体时代下广播如何做好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2.
"南京虐童案"线索由微博首发,传统媒体跟进,继而先后掀起三波舆论关注热潮,使"南京虐童案"成为全国关注焦点。"南京虐童案"报道过程中,部分传统媒体报道充分尊重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也有部分报道出现了过度披露隐私及部分领域失范问题。结合近期持续出现的未成年人殴打他人视频被曝光现象,新闻报道中的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线并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3.
王崴 《记者摇篮》2005,(9):53-54
战役性报道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运用在我国新闻工作实践中由来已久。近些年,这种报道方式更是越来越多地被媒体在宣传实践中所采用,成为媒体宣传中常用的词汇,是媒体宣传集约化、规模化、报道题材重大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王二龙 《新闻前哨》2005,(2):100-101
2004年雅典奥运会报道对国内媒体是次大考,更是北京奥运会报道的一次预演。从本次国内媒体雅典报道的成效上看,提升媒体奥运报道的关键,在于提高媒体的专业性报道质量,而聘用昔日奥运冠军做记或主持人的方法,则是提高奥运报道质量的一种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鲍璐茜 《新闻实践》2005,(11):30-32
继今年春天“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系列主题宣传第一轮报道活动后,全国媒体从7月初起又启动主题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第二轮报道活动。高温下的供电紧张、日渐紧缺的水资源、节节攀升的燃油价格等,使媒体的节能报道在今年盛夏持续升温。通过对各种形态媒体节能报道的解读,笔者归纳其主要特点是:引导、监督、互动。 一、引导 在这次节能报道中,媒体首先很好地发挥了舆论引导的功能,紧紧围绕报道主题,作了精心的策划、解读和强化。 1、精心策划,形成浓厚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6.
周万安 《视听界》2009,(1):98-98
作为主流媒体,做好主题报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功能,是当然的、不可推卸的职责,也是媒体水平与实力的体现。在当前的传媒生态环境下,主题报道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四季歌”、“家庭作业”。近几年来,笔者参与策划并组织实施了不少主题报道,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7.
综观调查报道类新闻,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不过,由于揭露性报道的急剧增多,媒体出现了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的新闻题材。本文暂且不论及媒体负责与新闻人责任的话题,而是从经营媒体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正负两方面的效应,进而阐述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以及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报道以往多为“单兵作战”,即一家媒体关注,投入很大的报道力量,但结果未必理想。甚至有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是这家媒体报道完,不见改进,过一段时间,另一家媒体又进行重复的舆论监督,但仍不见问题的解决。2005年9月,以《南方都市报》和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为主的广州媒体对广州火车站“背包党”事件的报道,以媒体联动的方式进行舆论监督报道,使得广州火车站社会治安问题这一顽疾得到社会的空前关注,中央电视台也介入这次报道。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的成功合作,  相似文献   

19.
富士康令人惊心的十二连跳事件,还有接连发生的校园惨案,再次把媒体推上了风口浪尖.有许多人认为,正是媒体的高度关注,才引发了效仿效应.的确,当富士康发生九连跳的时候,许多媒体都在报道中说,这绝不会是最后一个跳楼的,话音未落,第十跳的惨剧就发生了,紧接着,第十一跳、第十二跳再次挑战国人的耐受力.更令人不安的是,南平杀童案发生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各地相继发生5起校园惨案,虽说发生在前的未必就是后来发生的原因,但短期集中发生的类似悲剧,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效仿效应.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开始呼吁,媒体应该克制对类似事件的报道,以防止悲剧的连锁反应.  相似文献   

20.
姚娟 《新闻实践》2011,(7):42-44
食品安全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近几年媒体报道的热点。近段时间,“瘦肉精”、“染色馒头”、“塑化剂”等事件再次把食品安全报道推进公众视野。由于我国食品安全信息传播模式的不完善,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处于尴尬地位,社会公众和专家既肯定媒体的积极性、建设性作用,也批评媒体的“炒作”、报道不科学甚至失实等不规范行为。媒体该如何正确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本专栏的几篇文章作了分析与探讨,其中一个共识是:成为让公众信服的食品安全信息传播载体,应是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