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他“几十年来坚信社会主义,忠于党,实事求是,忘我工作,硕果累累”“在广播战线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蒋孙万追悼会悼词文章纪念蒋孙万先生,我不是最有“资格”的。蒋孙万先生有许多优秀的门生弟子,我不在其列。他是广播新闻战线上的老将,我只是一名新兵。我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曲折,那许多含泪的故事并不浪漫,对他来说不会忘记也不愿提起,尤其是对下一代。不仅如此,他搞采访,我搞编辑。他采访匆匆,我埋首编辑。只是从他发来的报道中,稍知他的行踪。  相似文献   

2.
钱文霖编审是我的导师,自我第一天当上编辑起,就在钱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和工作.1988年我有幸成为他的开门弟子,师从钱老师研究科技编辑方法论.十几年来,钱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我对编辑、研究、事业和人生的认识.钱老师是属牛的,他曾经以牛自喻回顾了他所走过的编辑之路,而牛的默默耕耘、奋力开拓、淡泊名利正是钱老师20余年的编辑生涯和人生历程的极好写照. 1 牛之耕耘 牛的最大特点是能干活,牛的可敬品格是奉献. 钱老师是1973年开始从事编辑工作的,开始是主编<湖北青年>杂志,1979年后又由组织安排去办<华中工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一直干到退休,其间,还同时在我校出版社主持编辑工作10余年.  相似文献   

3.
寻找支点     
寻找支点任火【唐山】当了编辑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摆脱不了恍然如梦的感觉。然而我明白,这是真的,我的感觉好极了─-我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支点!说不清楚我是怎么爱上文学的,这或许是受了父亲的影响,他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然而,父亲却极力反对我弄文学的。每...  相似文献   

4.
拒绝平凡──记青年编辑李旭王银芝【上海】高尔基说过:一个人的精神追求愈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愈充分,对社会的贡献也就愈大。李旭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首先从精神上拒绝平凡,追求伟大,同时又极力开发自己的智慧,并将智慧作为他实现不凡人生的条件。他的人生信念是:...  相似文献   

5.
开卷阅读,便如获至宝;独坐迷醉,常会心傻笑;一气读完,仍余味无穷……几十年来,我幸遇这样的书籍不是很多,牛青坡先生新近出版的《书生独白》是其中之一。我从这位“书生”的“独白”里,津津有味地获得了这样的美感享受。编辑,是老牛的“本岗”———他数十年为人作嫁,现如今已两鬓染霜;作家,是老牛的“业余”———他把别人彻夜打牌往脸上挣纸条贴的工夫,全用到品味人生、笔耕墨耘的“爬格子”上了。值得羡慕的是,他的“业余”极富成就———成了位极富个性、极富特色的作家。尤其是他的随笔,堪称独树一帜、独辟蹊径、独具魅…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毕生从事一项事业,并且始终饱含激情地把它做好,这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杨牧之先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五十多年,从编辑入行做到国家出版管理部门负责人,肩负着繁重的出版管理任务,对编辑工作却始终坚守,一部又一部传世出版精品在他的主持下问世.他在《我的出版憧憬》中对自己的人生有一段自述:“我一生只做了这一件事,当编辑,搞出版.倏忽间四五十年过去,自问之,整天想的是出版,干的是出版,高兴的是出版,焦虑的是出版,希望能多编几本好书,将来高尚的人们回忆起我们会充满敬意.”  相似文献   

7.
罗伟 《今传媒》2005,(5):52-53
雷鸣和我是老乡。认识他时,他在武汉一家报社做打工编辑,现在他则是武汉小有名气的撰稿人。若非亲口道出,谁也不会知道他有那么复杂的人生经历,包括他曾两度失足并被劳教,为生计所迫当三轮车夫……下面就是他的自述。特殊经历,我成了金钱主宰的“奴仆”1975年12月28日,我出生在  相似文献   

8.
今年元旦刚过,一位朋友来电话报喜,说他从网上看到,《新民晚报》“林放杯”杂奖揭晓,我的《论“走过场”一在获奖名单上,朋友说这可是个大奖,奖金3000元呢:我为这个消息高兴,但首先想到的是,这笔奖金我无权独享,因为真正该受奖励的是一位编辑,是他玉成了——甚至可以说是“挽救”了这篇最终获奖的杂,而这位编辑并不在新民晚报社供职,他是《汇报》“笔会”版的编辑朱大路同志。  相似文献   

9.
他是记者。他是编辑。他是诗人。他,就是至今仍坐在河南省广播电视新闻中心稿件终审椅子上的孔繁星同志。早年,我曾是他的部下。我下乡采访前,听过他的亲切教诲;我写的稿子见报前,经过他的删削润笔;他采写的许多消息、通讯,给过我不少营养。现在,我捧读他的诗集《童话的土地》,被那如画的意境陶醉着,被那如火的诗情燃烧着,被那人生的感悟启迪着……对于他的诗的思想内蕴和艺术特征,诗人王怀让已在其序文《诗的生命意识》中,作了中肯述评。我要讲的,是孔繁星同志用自己的实践提供的“记者·编辑·诗人”这个命  相似文献   

10.
蓦然回首     
一位作家曾用这个题目写他的创作道路。我也借用这个题目写一写我的编辑生涯。一-题记人生的环境和机遇比个人选择更起作用。比方说,我当编辑就和我的选择没有什么关系。我是学法律的,离开学校后,在共青团系统做宣传工作。1955年,听从组织分配,调到出版社,一干就是一辈子。当编辑虽然不是我原来的志愿,但我很快就爱上了这项工作。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信奉“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是,我发现编辑工作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例如:编辑工作有动有静,不是成天蹲办公室,也不是成天四处跑,很适合我的口味;编辑工作的对象是不同的作者、读者和书稿,有无限的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和编辑工作叶至善我的父亲叶圣陶生于1894年,1988年逝世。他在晚年说:如果有人问他的职业,他就回答说,他的职业是编辑。在一生中,他做编辑工作的时间最长,超过了60年。他进商务印书馆正式当编辑,是1923年年初。在这之前一年,他和朋友们一同编...  相似文献   

12.
王庭僚 《新闻知识》2005,(12):43-44
“一个创业,一个成功,靠的是什么?诀窍在哪儿?怎么样修炼出来?探究创业的灵感和成功的秘笈,是人们的梦,也是我的梦。体察高兴烈的自强人生、成功人生,破解他的人生感悟,圆了我的追星梦。”《自强人生——高兴烈评传》的作、名报人张仲彩的这番话,表明了他撰写这本《评传》的初衷。  相似文献   

13.
孙犁怎样当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犁是一位著名作家,同时又是一位资深编辑。 孙犁说,在他一生从事的三种工作(编辑、教员、写作)中,编辑这一生涯,持续的时间最长。 作为作家的孙犁,研究者众,研灾成果累累;作为编辑的孙犁,似乎未能引起充分的注意和足够的重视,也许世俗认为他没有编辑过什么赫赫有名的大刊物,并且未曾有过金光闪闪的“主编”头衔吧。 我是孙犁著作的一名热心读者,在研习他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的同时,比较留心他的关于编辑工作的文件、论述、回忆、书信。因为,我也是一名编辑,想从中学习一些有益的东西,以应用于编辑实践。 我想,对于我和我的同行们来说,孙犁堪称当今文学编辑的楷模。  相似文献   

14.
李鑫 《军事记者》2001,(7):37-37
在我当编辑的十几年里,所编辑的不计其数的稿件实在没法回忆出它的子丑寅卯了,但是,我却记住不少作品中的细节,像一篇报告学中记写的那个失明40多年的老太太,在被解放军医生治好眼睛的一刹那,看见自己的儿女都已是60多岁的老人……这样的细节怎能不让我们感叹人生,感叹命运;还有一篇共产党员品格的纪实散,主人公是一位一丝不苟、认真诚实从不弄虚作假的团长,但章结尾,作却用一个细节“黑”了他一把:他在给下属一位连长介绍对象时,因连长长相面老,他竟然叫连长在美丽的姑娘面前隐瞒了真实年龄,这个以真实为主题的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春节过后,河南省一家电视台的一位年轻记者到北京采访,顺便来看望我。谈起他近年来的学习情况和写作方面的进展,他说:“从去年到今年,我下功夫读了您给我的那本《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这本书对我采写和编辑新闻稿都很有帮助,内容很具体,很实在。” 听这位年轻记者一说,我想到:指导,贵在具体。《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的确是可以对年轻的记者、编辑起到具体指导作用的一本好书。 1998年春天,新华出版社老编辑、我的同乡万福元同志来访,说“新华出版社准备出一本书,我把书稿带来请你看看。…  相似文献   

16.
生 意人最重要的是原始资本积累的第一桶金 ,文化人最看重的则是变成铅字的第一篇文。不一定有多么高的水平 ,仅仅是小荷初露尖尖角 ,但这自己才华的“牛刀小试”却关系到整个人生的定向和奠基。这里 ,编辑的作用非同小可 ,甚至可以说 ,是编辑笔下钦定的人生乾坤。为文难忘处女作1978年 ,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周立波病重住院 ,临终前念念不忘他数十年前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东西”《买菜》。他说 :“我开始写作是在上海劳动大学读书的时候 ,那时我21岁 ,写了一篇题目叫《买菜》的小文 ,寄到上海《申报》馆 ,很快被登了出来。”他叮嘱儿女们 …  相似文献   

17.
此生注定要和书刊结缘。早在上初中时,我就萌生当编辑的梦想,如今回想起来,似乎还能体会到那时候看到《读者文摘》、《辽宁青年》等杂志或一本好书时的满心欢喜。在我年幼的心灵中,日后能成为编辑,编一份像《读者文摘》那样的杂志,或者开一家书店,守一屋好书,和爱书人分享好书带来的快乐,都是很惬意的人生选择。没想到事隔多年,我真成了编辑,有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孙培镜先生是我国出版界的优秀代表人物,曾获全国首届出版工作者老有所为伯乐奖。2005年8月19日,他病逝北京,享年82岁。从此,我再也无法和他通话了。我毕恭毕敬地向他的遗体和遗像三鞠躬。我仰望着他的遗容不舍离去,仿佛在等待他回答求教的问题。孙培镜先生是我编辑生涯中的第一位领导人,也是我最敬佩的编校师长。那是1981年初,他主编的文物普及刊物《文物天地》需要一位介绍古代文物知识的编辑,在前后十几个人选中,我有幸被他选中了。我从学校调到文物出版社。那时,我已是不惑之年,但却是编辑工作的小学生,而孙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编辑,年近…  相似文献   

19.
一王文彬先生是我国新闻界的前辈,陕西蒲城人,生于1907年,今年88岁。我初见王老,是1949年7月,在重庆大公报馆。那一年我20岁,刚从重庆南泉新闻专科学校毕业,经学校安排,在大公报实习。王老是重庆《大公报》的发行人、经理兼社评委员,因编辑主任顾建平5月被捕,他被迫暂代编辑主任,审稿件、写社评,天天上夜班。无论是编辑、记者,还是工人,上夜班,都有一顿免费夜餐,我们在夜班实习的学生也不例外。在一次吃夜餐时,我见到王者拿着碗筷,和大家一样排队打饭菜。他40开外年纪,个子高高的,头发黑黑的,戴一副黑边眼镜,北方口音…  相似文献   

20.
情绪本无价人生著文章──从梁衡散文选《只求新去处》说开去齐风如果说记者只是他曾经的职业,那么文学则成了他通往人生的最后法门,而在他日渐深入的文学探寻中,竟愈来愈显示出对过去职业的热切眷恋—“我要感谢记者这个职业,它给了我到处跑的两条腿,又给了我观察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