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淮北票盐志略》辑录了清道光年间以陶澍为首的一批官员在淮北创行票盐有关的奏疏、详禀、批示、章程、条规、告示等资料,是我国近代收录公文种类最全、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公文文集之一。此书虽署名童濂总修,魏源、许乔林纂辑,但实际上是以魏源为主编辑而成的,其中大部分文稿均为魏源所撰。《淮北票盐志略》中,魏源以其独特而精妙的公文风格,不仅将陶澍的吏治行政理念和要旨表达得非常精准,而且将自己经世济用的韬略和匡国济世的思想融贯于具体的行政活动之中,从而使《淮北票盐志略》不仅成为陶澍政绩的一座碑记,也成就了魏源对近代文书学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王龙 《学习之友》2006,(12):27-28
鸦片战争使中国出现了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但由于主观意识的限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一个放大了的“天下”,而不是真正的世界。唯有福建巡抚徐继畲久驻闽粤,究心洋务,熟悉外情,洞达时势。历时五年,十易其稿,终在1848年出版《瀛寰志略》一书。《瀛寰志略》不但系统、详细地介绍了世界近八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和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情况,最容易引起争议的是。徐继畲还对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作了重点介绍。书中用了很重的笔墨来研究美国。他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的立国史、政治制度,特别介绍了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的功绩。  相似文献   

3.
《海国图志》是一本关于域外的史地著作,在该书中作者魏源对西方的政治文明也进行了介绍。下面这段文字是对"西土之桃源"瑞士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苏辙在谪居龙川期间撰著了《龙川略志》和《龙川别志》二书,前者记苏辙平生所历,后者记苏辙平生所闻,二者皆为纪实之作。此二书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到众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因此它们是具有很大文献价值的私人笔记著作,对后人了解研究北宋史事和苏辙思想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苏辙之所以能在人生困顿时期写成《龙川略志》和《龙川别志》,其根本在于苏辙本人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5.
《海国图志》的重要思想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国图志》系魏源愤于鸦片战争失败,为了寻求抵抗西方侵略方策而编辑的一部名著,倾注在这部著作中的"师夷"、"制夷"的反侵略思想,集中反映了魏源的爱国主义情怀。这部书传播到日本后,引起日本社会的广泛共鸣,在介绍和传播"西洋情形与一般近代文化"、"关于国际法和立宪政治的知识"以及影响日本维新运动的发展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知识分子把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目光投向西方。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魏源的《海国图志》应运而生。魏源也因此书的编著而成为当时域外史志研究的集大成者。本文从完整的世界、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商业文明、民主体制四个方面剖析《海国图志》中所反映出来的魏源的对外观念,从而揭示魏源能首先得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的缘由,并对其对外观念的局限性作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是这样介绍《海国图志》的:“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海国图志》1842年出版时为50卷,后来内容不断增加。1852年出版时已有100卷。”然而,相关研究表明,《海国图志》出版之后,在清政府几乎是“无人问津”,而在日本却备受青睐,有人用贵重的黄金购买这本书,赞誉其为“海防宝鉴”。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后,史学进入近代的范围.无论是著史的宗旨或是史书的内容都跟以往有着显著不同.魏源这一时期奋力完成的《海国图志》,为以夷攻夷而作,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强烈地表现出御侮图强的著述旨趣;魏源处在亘古未变的时代变局中,意识到历史编撰应当因时变革与创新.他的《海国图志》在吸收了传统典志体优点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形成志、表、论、图相结合的著述新体系,成为近代第一部用典志体系统记载外国史地的名著  相似文献   

9.
《白山司志》是我国古代遗留至今最完整的一部土司专志,该志于编修过程中始终坚持秉笔直书、详今略古、存以阙疑、述而不作的编纂原则,从而保存了大量完整而珍贵的历史资料。对《白山司志》的编纂原则进行专门研究,无疑可以充分彰显其史料价值,便于后学者研究、整理与利用。  相似文献   

10.
《海国图志》与西学东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强大让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了学习西方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魏源编辑了《海国图志》一书,为新一轮的西学东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当时以及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抄本《明史列传》的撰者被定为徐乾学是错误的。该书卷首韩方卓的跋文失误颇多,不足以证明此书为徐乾学所撰。有关徐乾学的传记资料和明史纂修的史料亦可印证徐乾学未曾撰写过《明史列传》。将该书与万斯同的《明史》和王鸿绪的《明史稿》比较后,确认此书系后人将上述两书的诸臣传中各抄录一部分组合后,另题名为《明史列传》。  相似文献   

12.
由我国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李长之撰写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的第七章第六节认为 ,司马迁的根本思想是道家。鄙见以为 ,司马迁思想中确有浓厚的道家思想因素 ,但并不占其思想的主导方面 ,其根本思想依然是儒家。司马迁在李陵一案中的态度和立场及著述《史记》的前后经过足以说明问题。在其一言一行中仍十分明显地体现出儒家仁、义、礼、智、信 ,重修身立命、亲亲、立德、立言、多情善感的思想因素。  相似文献   

13.
《看了明朝不明白》一书在张居正的生平、登进士第、入阁、职任次辅、提出改革纲领的时间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促成俺答贡市的决策人、张居正悲剧的原因、为何不起用海瑞及对海瑞的评价等问题上也有着许多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4.
法自然经济管理思想,是司马迁在<史记>中首次提出的.该理论深刻论证了求富益货是人的本性使然,提出了善因利导的管理原则和富国富家的管理目标.由于该理论的深刻性和超前性,在自然经济时代一直未能得到重视.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认真研究和借鉴其思想精华,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陆机作为一代文豪,著述甚富,除大量的文学作品外,史志目录还著录了他所撰写的晋朝第一部当代史《晋纪》。但综合史料加以考辨,此书的主要作者应为束皙,而非陆机;此书的正确名称应为《晋书》,而非《晋纪》。这部纪传体的晋史之所以误作编年体的史书,也是有因可寻的。  相似文献   

16.
陈捷 《凯里学院学报》2006,24(2):117-118
阿新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这一反传统的华裔形象融合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特征。在确认自身的美国人身份时,他对美国主流社会对东方文化和东方人存在的偏见与排斥提出了质疑。但是,作者塑造阿新形象的意图不在于彰显中美文化间的对立与冲突。暴露矛盾进而解决矛盾,最终实现两种文化的交融与平等共处才是作者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曹鹏 《嘉应学院学报》2007,25(5):106-108
曹魏《新律》之成,通说多归功于陈群,刘邵则无足轻重,甚至可提可不提。但据陈寿《三国志》载,《新律》的制订者却并无陈群其人,而只是刘邵与庾嶷、荀铣等。参与《新律》基础上制定《泰始律》的律学家杜预,应该看过《三国志》,却对陈寿关于《新律》修撰者的记载并无异议。斐松之引书二百余种,注释、补充、考订《三国志》,也未对陈说有所修正。"诏陈群、刘邵等制新律",或"令司空陈群等制订魏法"之说,则出自成书晚于《三国志》四百多年的《晋书.刑法志》,而《晋书》所存在的对史料未予认真甄别去取,"不求笃实"的缺点,在成书后即受到其当代人的批评。《新律》制订者的问题大可存疑,至少有理由强调,应该对刘邵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8.
北宋熙宁科举改革中颁布的、由王安石领衔编撰的《尚书新义》,既是官方的经解,又是新学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影响科场达六十多年.它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政治理念与学术思想.在诠释《尚书》时,王安石标举"天道"与"人事"的对立,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普遍而紧密的联系.其目的是"以道揆事",即把自己的政治理念附会于《尚书》,通过解释《尚书》来介入政治实践,达到推动变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韦尔斯的《世界史纲》在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作为一部历史通俗读物,它在专业学术领域和历史知识普及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思想改造运动中,知识分子曾对韦尔斯进行过批判,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世界史纲》对于中国的世界史学科体系的构建却有着相当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杨仁敬教授的新作——《美国文学简史》承续前著《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的优点,文献资料翔实新鲜,叙事语言明快简洁,集普及型与研究型为一体,力求创新,为美国文学的研究与普及再建新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