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2000年开始,上海高考作文命题出现过命题作文、看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现今的“材料性话题作文”,可以说题型不时在“变脸”。作文题的“变脸”,体现了高考命题“稳中求变”的指导思想。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为此。上海卷的《考试手册》中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写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等多种题型的作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考作文题目逐渐由命题、半命题向话题、材料作文过渡。其实质是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发挥最大潜能。材料作文相对于话题作文来说还是有差别的,如何写好材料作文关键是要认真审题。材料作文在要求上可以分为“有限制”类和“不限制”类两大类。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高考作文命题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指挥棒。也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但长期以来高考作文命题“生命”的缺失成为阻碍语文作文教学的一大困惑。1999年全国卷的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奏响了高考作文向生命进军的号角.话题作文开始大规模登陆高考。这种命题形式凭借其“三自(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自选角度)”方针的灵活多变性迅速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话题作文的优越性即使在2004年以来部分省市自主命题.从而打破国家命题一统天下的格局的情况下也毫不逊色.而是更加完善与成熟。毫不夸张地说.2004年至2006年高考中大量涌现的话题作文.让我们目睹了话题作文趋向成熟的盛宴。笔者作为一位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品尝高考话题作文所彰显出来的思辨、人文、审美等关键词的同时.也欣慰地感受到了高考作文命题内在潜伏的生命化取向。诚然,这种取向只是“潜伏”。却已然让人看到了曙光。  相似文献   

4.
半命题作文介于话题作文与全命题作文之间.既有所限制叉不失开放,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给考生适当的选择余地.“把风筝放飞在蓝天下”就是对半命题作文生动恰当的评价。半命题形式既便于考生放飞个性的风筝。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还便于教师客观公正地评分。近两年来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据笔者初步统计。2006年中考作文半命题占26.7%.其占比超过全命题和材料作文.紧随话题作文(占比36.9%)之后.表现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紧逼气势。所以,研究2006年中考作文半命题形式这只“风筝”的新特点和放飞艺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人们总习惯地把作文命题分为: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其实。这只是一种简便的述说,三者并无确切分界。所谓“标题作文”,只是要求以给出的“词语”或“语句”为作文题目;所谓“话题作文”,则给定一个作文范围,可以以这个“话题”为题目,也可以另拟“题目”;所谓“材料作文”,是命题给出一段材料,从中自行挖掘出“话题”,拟定出“标题”。当然,“标题命题”“话题作文”也不时给出一段材料。这样看。三者并无实质差异。  相似文献   

6.
从1997年算起,高考作文命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又走过了10年的光景。冷静地审视近10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我们会发现这10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实际上已经自然地形成了三个阶段:1995年至1998年的第一阶段——“材料作文”阶段,1999年至2003年的第二阶段——“话题作文”阶段,2004至2006年的第三阶段——“以话题作文为主”的阶段。这三个阶段各自的特点异常鲜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作文难”问题.提出让“想像作文”走进课堂。教师要在作文命题上多下功夫.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想像”。  相似文献   

8.
所谓切题。就是所写文章与所给题意非常契合的意思。目前我们训练写作以及考试的文题无外乎有三种情况:一是命题,二是话题,三是材料。而就审题而言,话题是可以包括命题和材料作文的。因为一般来说,一篇话题作文的试题常可包括“材料”、“话题”和“其他要求”三个组成部分。话题虽不等于命题,但分析理解话题的方式方法基本上是与命题一致的;话题作文中的材料的作用虽也与一般材料作文不同,但总要对材料的中心主旨进行确切的把握的,而这种把握方法也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审好话题,就基本上可以做到审题无误了。下面我们就以话题作文为例谈谈审题时如何切题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2014年的高考即将来临,作为语文备考的重头戏,作文的备考无疑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广东近两年的作文命题变化,由原来的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的考查过渡到“材料引……”的作文题型.这样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备考策略及备考重点。押题不可取,但对命题的研究与把握还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0.
《新读写》2010,(7):20-25
所谓新材料作文,是相对旧材料作文(即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而言的一种命题形式。它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不足。总之,它是一种集材料作文的限制性和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为一体的作文命题形式,有人也称之为“后话题作文”、“题意作文”等。新材料作文“新”在材料意蕴的多义性、立意角度的多元性、命题的开放性上。它有效遏制了套作现象。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高考,材料作文在沉寂数年后,出现在全国Ⅰ、Ⅱ卷中。根据高考命题保持稳定、三年一小变的规律.各地加强了材料作文的写作训练。但是.由于写惯了话题作文,考生对材料作文写作适应较慢,内容上呈现了很多问题.成为制约学生作文成绩的瓶颈。在材料作文训练中,认真分析内容上的失误.诊断病因.对症下药,对于考生提高作文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下面结合一道材料作文命题.对写作时内容上的四种常见病作简要分析,以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各地中考作文命题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等。这是贯彻教育部关于中考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结果。所以,2009年的中考作文命题还会继续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并将会变得更有个性,更有地方特色,以促使考生平时“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从而在考场上能够“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相似文献   

13.
高考作文.命题者总是期盼考生能有话可说.有材料可用,最大限度地避免作文的虚构,希望能检测出考生的真正水平。于是.作文命题形式灵活多样,异彩纷呈。但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平时考生缺乏实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考场上只得东拼西凑,作文成了一种负担:二是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对考生写作方法的指导、写作习惯的养成。忽视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等。  相似文献   

14.
2004高考辽宁作文题沿袭了1999年以来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即:提供一段材料——简要评论材料——提出话题——提出写作要求(或注意事项)。从命题者的意图来看.“平凡与自豪”的话题就是要考生明确二者的关系而最终歌赞平凡。正是这样.提供的材料里.母亲为“正在地里挖土豆”的儿子.同样“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15.
今年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命题材料.直接取自2011年2月25日《羊城晚报》上刊登的李冬梅编译的一篇短文《顺手修补与救人一命》。而且。该文主体内容还曾被《小品文选刊》以“小事”为题刊登于该刊2011年第6期上。就命题的原创性和考试的公正性来说,这道材料直接“抄”自报刊上现成文章的作文命题,对那些事先见过此材料的考生来说自是“好事”。  相似文献   

16.
“新材料作文”是目前中考中比较热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颇受命题者青睐.细探源头,应从2006年高考开始出现.作文类型由传统的材料作文(1979年-1999年)到话题作文(1999年-2006年)再到新材料作文(2006年一)不断改变.那么,它与以往的材料作文比较,新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7.
为推进素质教育,近年来中考中,话题作文已取代其他几种作文命题.占据了主导地位,话题作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飙升为“绩优股”,被众多“股民”看好,究其原因是因为话题作文以他的开放性赢得了命题者的青睐。只要与“话题”有关。写作材料、观点感情、文章体裁、语言风格都由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这无疑是给考场作文“减压”“松绑”。  相似文献   

18.
一、命题创新作文命题非常重要。如果作文题目过于抽象,范围宽泛,将导致学生望“题”兴叹,尽管搜肠刮肚,抓耳挠腮,写出来的文章也难有新意,要么人云亦云,走进“雷同区”;要么破绽百出,走进“滥诌区”。无论是教师命题,还是学生自己拟定的作文题目,都要做到范围小、要求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揭示生活情境,能有效刺激思维,如题目《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外延大,范围广,难以启动思维,不妨换为《班主任的新招》、《善解人意的老师》等,激起学生心中的情感,使学生进入作文的“最佳开发区”,实现放胆作文。二、材料创新作文的材料不一定是惊天…  相似文献   

19.
张婷 《考试周刊》2013,(77):1-1
作文命题的题型主要有命题作文(包括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也叫“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种。从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情况看,材料作文有加强的趋势。2010年和2011年“新材料作文”都占50%至60%,而2012年,全国17道作文题中有16道是“新材料作文”,比例高达95%。2013年,江苏卷也开始尝试。  相似文献   

20.
《中文自修》2001,(5):46-48
作文考试,最关键的当然就是审题。审题正确,一篇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在中考和高考中作文题型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话题”作文,有时是“材料”作文,有时是“命题”作文,有时甚至是以漫画为题,所以我们在作文训练中千万不能偏于一隅,盲目跟风、揣摩试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