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政类图书出版工作离不开高素质的编辑,一名优秀的时政类图书编辑,要兼备政治、策划、品牌、创新和营销等五种意识,才能真正担当起时政类图书编辑这项极具挑战性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现代编辑的创新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琰 《现代出版》2002,(3):16-17
出版社要发展,核心在于人才。出版社要创品牌、创效益,必须有一大批优秀的图书。而优秀的图书就是依靠优秀的编辑策划出版的。出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所需要的编辑是在出版理念上不断创新,能够跟踪社会文化思潮变迁和把握读者阅读兴趣变化的出版专业人才。在一定意义上,编辑的思想观念、业务素质和能力能否不断发展、创新,直接关系到出版社的兴衰存亡。“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它的理论提出者、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彼特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生产函数。这种新生产函数中生产要素的量并没有改变,而是仅仅改变函数的形式。就是…  相似文献   

3.
张斌 《青年记者》2012,(32):38-39
期刊编辑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出版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期刊编辑只有不断提升创新意识,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创新性编辑工作,才能更新编辑观念,开拓新选题,创造性地加工稿件,以刊物独特的个性吸引读者,从而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为社会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为出版单位创造出整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概念和本质关于什么是创新有很多种解释,但目前较通用的关于创新的广义的概念是:"创新是指通过创造或引入新的技术、知识、观念或创意造出新的产品、服务、组织、制度等新事物并将之应用于社会以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  相似文献   

4.
图书的出版传播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编辑职业是传播优秀文化产品的重要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代表着社会的文化精神。在出版工作中,编辑要将优秀文化的传承作为神圣使命,进行积极创新,并将专业态度和合作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基本内容和必要部分。  相似文献   

5.
岳伟 《新闻传播》2014,(1):128+130
我国目前拥有100多家教辅报刊社,目前有大量的编辑从事着教辅书刊的编辑工作。此外,每年还有大量的大学生毕业后从事教辅编辑工作。由于编辑出版工作的特殊性,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辅编辑,除了要具备相应的学历、专业知识技能、沟通协调能力等,还需要具备几种专业意识。笔者结合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具体阐述了这几种意识,供新踏入编辑行业的年轻编辑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所谓编辑的主体意识 ,就是编辑个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积累传播人类精神文明成果 ,为人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的意识。每一本优秀的畅销书 ,每一期精美的期刊 ,都蕴含着编辑的主体意识的发挥 ,没有编辑的主体意识 ,那么他所编辑的出版物就没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不被人们欣赏和认可。但是我们所强调的编辑的主体意识并不是编辑的主观臆断 ,自作主张 ,想编什么就编什么 ,也不是读者爱读什么就出什么 ,而是指编辑不为名利潜心于积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的自觉的、使编辑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过程。编辑的主体意识从内在本质上看是文化本体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融合速度逐渐加快,报纸即将消亡的言论不绝于耳,新闻编辑不得不积极转型发展。新的形势对编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排版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优秀的编辑,不但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及时转变思路、新闻编辑角色,以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本文将从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概念、现状出发,对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及如何转型进行探析,以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主体和客体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对“编辑”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过程,是构成编辑概念的几个要素。所谓编辑主体,是指通过编辑程序直接或问接作用于编辑客体的人,即编辑者。所谓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既作者和文稿。编辑过程,即日常编辑工作中确立编辑思想、拟订编辑计划、组稿、编稿等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9.
刘红霞 《新闻窗》2010,(2):70-71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对“编辑”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过程是构成编辑概念的几个要素。所谓编辑主体,是指通过编辑程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编辑客体的人,即编辑者。所谓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既作者和文稿。编辑过程,即日常编辑工作中确立编辑思想、拟订编辑计划、组稿、编稿等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10.
审稿是编辑工作中无可争议的重要环节。编辑通过审稿,实施对图书的决策功能,淘汰无出版价值的作品,选拔优秀“稿”材。审稿还有助于在前期提升稿件质量,调整其定位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  相似文献   

11.
新闻事件报道与新闻的传播效益具有紧密的联系。新闻报道的优秀与否决定着受众的接受效果。为了提高新闻事件的报道质量,本文展开了分析,首先分析了新闻工作者的编辑意识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新闻工作者的编辑意识的提升提出相关的策略建议,希望能够对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开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编辑工作是出版社工作的中心环节。要保证图书质量,多出精品,做大做强出版社,提高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发挥编辑工作的重要作用。编辑加工书稿,基本上是个人劳动,这个特点决定了编辑活动的好坏主要靠编辑的自觉性。编辑自觉性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素质的高低。所以,编辑队伍的建设、编辑个人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今年以来,新闻出版业正在广泛开展的“三项  相似文献   

13.
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诞生给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媒介带来了极大冲击,迫使广播电视这一传统媒介纷纷寻求与其他传播媒介融合,共同开创"融媒体"发展的崭新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广播电视编辑的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受到了挑战,必须做出相应的完善才能适应当下正在进行的融媒体建设。本文从融媒体、主体意识、受众意识三者的相关概念出发,对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在广播电视编辑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展开解析,对广播电视编辑在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融媒体"下解决问题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音乐、美术、图书、体育等方面都更加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实现自身价值。对于图书编辑而言,必须要结合公众需求,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编辑水平,从而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优秀图书参考作品和资料。值得注意的是,图书编辑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加强版权保护意识,提高维权能力,才能确保自身的权益不受到侵犯。本文对图书编辑的版权保护意识相关内容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可供相关领域在做课题研究和实践时有所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市场意识--现代编辑的基本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编辑基本功的重新定位 何谓编辑基本功?编辑基本功是指从事编辑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对传统编辑而言,编辑的基本功指的是案头功夫,如,对稿件取舍的判断力、对内容的把关能力、对文字的润色能力、对编辑文本的写作能力(审稿意见、退稿信及内容提要、书评等)、处理与作者的关系的能力等,编辑工作的每个环节都是与书稿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6.
苏大军 《报刊之友》2011,(7):127-128
编辑的职业素质决定着出版业的发展,决定着期刊的质量,同样也决定着编辑本身的发展前途。编辑职业肩负着传播先进知识和传承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宣传正确、崇高的价值取向和理念以及促进交流、影响的重任。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社会对编辑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苏大军 《今传媒》2011,(7):127-128
编辑的职业素质决定着出版业的发展,决定着期刊的质量,同样也决定着编辑本身的发展前途。编辑职业肩负着传播先进知识和传承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宣传正确、崇高的价值取向和理念以及促进交流、影响的重任。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社会对编辑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张健 《记者摇篮》2004,(6):42-42,4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以及我国加入WTO,我国期刊编辑出版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编辑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在客观上对期刊编辑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期刊编辑要以“三个代表”为工作指针,努力做一名合格的编辑,具体应强化以下几方面意识。  相似文献   

19.
从"把关人"理论看科技期刊编辑应有的素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明德  相宁 《编辑学报》2007,19(5):384-386
将"把关人"理论引入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从"把关人"概念出发,研究近年来科技期刊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变化,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应以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编辑应具备数字化理念,以适应信息时代新的工作方式;编辑应具备作者和读者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以推动期刊走向市场,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叶佳伟 《新闻窗》2013,(3):23-2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深人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化出版、网络出版及发行已经由概念变为现实,人们的阅读习惯、获取信息的方式都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编辑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艾柯卡曾经说过: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协调能力就是一切。对于一个优秀的编辑来说,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在工作中具有非常大的意义。编辑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出版活动的过程体现了编辑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