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主体和客体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对“编辑”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过程,是构成编辑概念的几个要素。所谓编辑主体,是指通过编辑程序直接或问接作用于编辑客体的人,即编辑者。所谓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既作者和文稿。编辑过程,即日常编辑工作中确立编辑思想、拟订编辑计划、组稿、编稿等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2.
编辑选择与主体客体矛盾统一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编辑工作的主体是编辑人员,客体是以书稿、文稿为中心的编辑对象。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之间的矛盾是经常的、普遍的。整个编辑过程,就是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诸矛盾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巢乃鹏 《中国编辑》2012,(4):21-23,42
在传统出版业态中,编辑主体是编辑人员,编辑客体指文稿、作者和读者。编辑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数字出版业态中,编辑主体、客体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数字出版业态中的编辑实践活动体现出强烈的互动性,形成了以作品为中心,编辑主体(编辑人员)与编辑客体(作者、读者),编辑客体之间(作者与读者)强烈互动的三角锥模式。数字出版业态对编辑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角色要求,带来了编辑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凸现。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中的读者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编辑客体中作者与读者之间互动关系增强,这成为数字出版业态中的编辑实践活动的特点所在。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作为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编辑所起的作用日益彰显。编辑工作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和职业特点,而编辑主体意识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编辑工作的价值和质量。可以说,编辑主体的发展是编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当前,在编辑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着一种片面强化编辑客体、编辑过程的倾向,从而忽视了编辑主体的能动作用,忽视了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笔者认为,正是由于编辑主体意识的淡化,导致了“编辑误区”的产生。“编辑误区”的主要表现所谓“编辑误区”,是指有违编辑活动自身的运作规律…  相似文献   

5.
所谓编辑主体的自我信息,是相对于编辑客体信息--作品而言的[1],是编辑主体根据编辑规范或规则,或编辑思想意图而设置的,或一定的编辑思想理念和编辑艺术方法作用于编辑客体而表现出来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周国清 《编辑之友》2012,(2):100-103
编辑客体是指编辑活动中与编辑主体相对的一切客观事物,即编辑主体可能的或现实的作用物,属于精神客体和社会客体的范围,而且以精神客体为主;编辑客体始终与编辑主体处于矛盾运动之中,编辑主体须适应编辑客体变化发展的新要求,以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这样就把编辑客体的范围扩大了、层次提升了,有利于以开阔的视野从广泛与深入的矛盾运动中把握编辑活动及其规律,拓展编辑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是编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有好几位同志在自己的文章中论证了这两个概念,有的文章批评了我的一些看法。读了这些文章很受教益和启发。不揣浅陋,愿就此再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前辈和同好。一、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是编辑实践过程中的两极编辑实践是一个过程,怎样认识和说明这个过程,是认识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这两个概念的前提。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对实践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词典>对编辑的阐释是:对资料或现成作品进行整理、加工.显然,编辑活动的主体是从事编辑工作的人,而客体则指被赋予一定文化意义(内涵)、具有文化教化功能和社会传播价值的资料或现成作品.  相似文献   

9.
一、编辑活动的本质是文化选择。在编辑活动这个大系统中,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联系是通过什么中介来实现的呢?从哲学上来回答,那无疑是编辑实践,也就是编辑学界普遍认可的文化选择。文化选择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对文化资料、文献典籍的收集和整理是编辑活动的滥觞,即编辑活动的起源本身就是文化选择的结果。编辑工作中的拟订选题。  相似文献   

10.
期刊编辑活动辩证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期刊编辑活动是辩证思维与辩证实践相结合的辩证统一体。具体分析了期刊编辑活动整体性和个体性的辩证统一,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的辩证统一,物化劳动和智化劳动的辩证统一。做好编辑工作必须遵循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处理好这些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1.
媒介融合的到来,使得整个编辑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引发编辑主体重构,也给编辑客体的发展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变化.编辑客体的形态日益从单一符号模式走向多元符号模式;编辑客体的传播方式从整体流通转向单篇传播;编辑客体的生产方式从专业生产到协同生产转型;编辑客体价值实现方式,也将从“二次售卖”转向“增值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2.
钟振玲 《新闻窗》2011,(1):101-101
电视新闻编辑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从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人,其二是指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而关于电观新闻编辑工作,又存住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电视新闻编辑概念是从编辑学中的大编辑概念出发,立足于一个完整、固定的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13.
编辑主体创新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编辑主体劳动是一种创新性劳动 马克思主义通常把人的本质规定为劳动和实践,同时也就把人提升为实践主体.编辑之所以能在编辑出版过程中作为主体而存在并在其中发挥一种主体性作用,主要就在于编辑作为一种实践主体的存在.人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意识不仅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编辑主体性的存在基础即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广播电视编辑能力是个复合性概念,它是指采、编,乃至播等全方位处理稿件的思考与行为过程。所谓复合性概念,包括知识、技能、行为、智力、非智力等因素,这是对广播电视编辑能力的平面性而言;作为思考与行为的过程来说,编辑能力又具有一定的立体性,即由构成编辑能力的诸多因素转化为可操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编辑主体、编辑客体及其二者的关系,是编辑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编辑现象中的主体性和主客体相关性,构成了编辑学自己的发展轨迹。沿着这条轨迹可以观察到,编辑学既不是编辑主体,也不是编辑客体所决定的,而是由编辑主客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一、编辑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主体和客体是哲学范畴。编辑主体是“现实的人”,它首先是具有文化科学知识的人,其次它又是能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者,它只有在编辑实践中才显示其本质力量。编辑主体不是个体的人,是指群体而言的。编辑客体是编辑主体对象性活动的物质  相似文献   

16.
论编辑的知识结构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作为研究编辑主体的重要内容之一,编辑的知识结构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对编辑的知识结构首次提出编辑客体理论和编辑主体理论的概念,认为编辑知识的专应由这两部分组成。阐述了博的内涵,博与专的关系。建议编辑人员以编辑客体和主体理论为主线,通过两者的交叉、渗透和吸附其他知识单元,构筑"π"型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7.
江凌 《新闻传播》2007,(10):24-24
编辑发现主要指编辑主体对文化信息客体的正确的、深刻的独立思考,缺乏较高的理论素养,就难以做出重要的发现。理论根底能使主体获得深刻的透视力,犹如X光具有穿透力一样,能洞察文化信息客体的内核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并对其变化、走向、趋势做出反馈与判断,使编辑主体获得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洞幽烛微的能力。编辑主体特别要借助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善于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系统论,加深对信息客体的理解,做到见微知著,眼亮心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段乐川 《出版科学》2012,20(2):26-28
"媒介间性"特征是从整体视野对编辑活动客体对象关系的抽象概括。它是指不同的编辑客体——媒介,在共时和历时的编辑实践中存在着交互作用的关系。这种作用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共存互补性、交互作用性和转换生成性。这一特征不仅是贯通编辑活动历史的编辑客体作用规律,也是编辑活动的整体特征之一。认识和发现这一规律、特征,对于做好当下编辑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编辑活动系统中,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的联系是通过文化选择实现的。编辑主体在对编辑客体的文化选择中处于主动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对编辑客体的信息的选择、存储、加工改造的过程始终是在编辑主体的支配下,是为实现编辑主体的行为目的而自觉、自主地进行的。这一实践过程充分体现了编辑劳动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编辑活动中稿件客体状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编者和稿件,是编辑活动过程最基本的主体和客体。至今对客体稿件的全面认识和对其在编辑活动过程的作用和变化尚未认真讨论过。本文引入“稿件品级”、“稿件价值”和“加工难度”三个标准,企图给稿件客体以形象、深入、准确的描述,并进而从一个侧面探讨、揭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