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清人叶生在《书:调和》中讲:诗人须有“才、胆、识、力”。说:“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原诗》)笔者不禁深思,无“才”如何?元“力”又如何?其实,无“才”,不能成文,更不能成诗;无“力”,则无风骨,更无艺术公力。细究这四字,个中大有嚼头。借此四字,用于杂文的写作和评论上,则是再贴切不过了。先说“胆”。写条文是需要胆量的,元“胆”是写不出杂文的。郑板桥在《偶然作》诗中大呼:“直摇血性为文章。”让人读后拍案叫好。试问,杂文若无“血性”,谈何针及时弊、激浊扬清?因此,无“血性”者——胆小怕…  相似文献   

2.
胆识是品牌的境界人做事有三种基点,一是靠学识,二是靠见识,三是靠胆识。与学识和见识相比,胆识是一种境界,一种高度。所谓胆识,应该是先有识再有胆,有胆无识是蛮干,因为,凡事都有它的内在本质,都有它的发展规律。把握之,遵循之,就是"识"。然而,成就大事仅仅有"识"是不够的,有识无胆往往就会贻误机遇。  相似文献   

3.
也说“明目张胆”“明日张胆”,始见于《晋书·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其意原是指有胆有识,敢作敢为。而现在则形容为某某敢于大胆、公开地干坏事而无所顾忌,一般均作贬词用了。究其实,“明目张胆”四字正是集中地概括了胆与识的辩证关系。明目者,即有眼光、有见识之意也。如果是盲目而张胆,“盲人骑瞎马”,则势必走上“妄为”  相似文献   

4.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读书篇1.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2.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3.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4.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5.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6.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相似文献   

5.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至,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  相似文献   

6.
也说“明目张胆”“明目张胆”,始见于《晋书·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其意原是指有胆有识,敢作敢为。而现在则形容为某某敢于大胆、公开地干坏事而无所顾忌,一般均作贬词用了。究其实,“明目张胆”四字正是集中地概括了胆与识的辩证关系。明目者,即有眼光、有见识之意也。如果是盲  相似文献   

7.
明镜高悬     
当你观看古装戏的时候,都会看到在公堂上挂着一块“明镜高悬”的匾额,你知道这是怎么来的吗? 据汉朝刘歆《西京杂记》说,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刘邦进入秦都咸阳宫里,看到无数珍宝奇物,其中有一块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胃肠五脏;人有疾病在内,则知病之所在。如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因  相似文献   

8.
自古到今,人们用“明镜高悬”比喻官吏善于审察案狱判决公正严明。 辞书载:传说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人心胆。《西京杂记》卷三:“有方镜广水尺高五尺九寸,……人有疾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杀之”。故有“明镜高悬”之说。  相似文献   

9.
正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最后20页的电影《归来》公映后,引发了毁誉两极的观众评价,褒奖者赞之饱含人文关怀和历史反思,不屑者则可分为两类,其一正是对张艺谋弃《陆犯焉识》主体不顾而意在"宽恕"心存鄙夷,认为这种改编过于轻巧且投机,其二则是认定这部电影包藏祸心。  相似文献   

10.
刘冰 《图书馆学刊》2009,31(5):F0002-F0002
《海东名笔帖》萃集了古代朝鲜四位著名书法家的作品。首幅作品疑为安平大君李瑢(1418—1453)所书,末钤有“明”、“道人”二阳文印。李珞字清之,号匪懈堂、琅王干居士、梅竹轩,朝鲜世宗大王第三子。所书内容为:“《山海经》曰:‘东海有山名索度,有大桃实,屈蟠三千里,名日蟠桃。’《酉阳杂俎》日:‘洛阳华林园有冬桃,十月始熟,形如括蒌,食之解劳闲,名西王母桃。’天下多无名之鸟,正如海中多无名之鱼,不可名言。此幅所画之鸟,谓之鹪鹩则差大,谓之望帝则无斑,当俟识者。”  相似文献   

11.
一、要立志。“发愤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真不真耳。”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文浅而亦获虚名,尤不可也。”三、要有恒。“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看书不必求多,亦不必求记,但每日有常,自有进境。”四、要专一。“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五、要善于“从师”。“凡人必有师,若无师则严惮之心不生”;“凡从师必久而后可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 ,档案人 (文书作者与档案保管者、档案教育与编研者、档案官员 )的德、识、学、才素质决定了档案质量与档案事业的水平。因此 ,德、识、学、才势必成为档案人的永恒话题。原来 ,我国古典档案学理论奠基人之一 ,唐朝“掌知国史首尾二十余年”的刘知几(661———721年 )率先创造性地提出史才三长论 ,强调良史必备三个条件。他说 :“三长 :谓才也 ,学也 ,识也。夫有学而无才 ,亦犹有良田百顷 ,黄金满 ,而使愚者营生 ,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 ,亦犹思兼匠石 ,巧若公输 ,而家无楠斧斤 ,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犹须好是正直 …  相似文献   

13.
清代文学理论家叶燮在他的《原诗》中强调文学创作是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结合,以“才、胆、识、力”阐述了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其实,称职的新闻记者这四个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4.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杂家学说的代表作,其中有一篇是专门论说"先识"的.何为"先识"和"先识者"呢?请先看<吕氏春秋·先识>的全文: 先识 一曰: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  相似文献   

15.
苏区商战     
王卫斌 《档案天地》2010,(10):20-22,56
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通商者,疏畅其血脉也。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正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相似文献   

16.
近来,我将多年阅读《四库提要》时对该书舛误所作之摘记,逐条整理,汰去已为人所纠者,尚得五百馀条。自觉内容虽限于"识小",但对此一名著不无"衮补"之义。特先录出四十则就正于读者,并供校订此一名著者参考。我所辨订,以流传最广之中华书局一九六五年影印《四库全书总目》本为对象,文中所注页码、栏次,皆见此本。惟此本有误,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总目》不误者,则置之不论。又  相似文献   

17.
生命如河,一路唱着永恒的歌流向未识之地。 有人在河中以手掬水,却任凭晶莹的水珠自指缝间滴落;有人怅然叹息那逝者如斯,不能复归;而劬劳者只在岸边播撒微若芥籽的梦,要培出馨香的繁花装点人生的堤畔。  相似文献   

18.
《北京档案》继今年第一期推出《档案工作知识有奖竞赛》,又于第三期推出《诚聘审读员》。如果说前者在促进档案人员业务学习,向社会普及“两法”知识,扩大刊物影响上是个有益的探索,那末后者则体现了编辑部更为可贵的识、诚、胆。  相似文献   

19.
编辑与藏书     
路景云在1998年第3期《新闻出版交流》中撰文谈编辑与藏书,指出目前我们的编辑出版界,人员结构发生了颇大的变化,大批青年编辑补入其中,而编书者爱书传统却未见发扬光大,藏书之风日渐衰颓。除书价成倍上涨的客观原因外,编辑学识素养的降低、对书的执着和热诚之情的淡漠,却不能不说是其主要原因。猎取  相似文献   

20.
行行需要标兵,层层需要样板.一个名记者(包括名编辑、名主持人),就是一面旗帜,一阵春风,可以产生抓典型、树旗帜、以点带面的强大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新闻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那么,我们应该塑造怎样的名记者形象呢?笔者认为,名记者既要有“德”,又要有‘识”,还要有“胆”,要“德、识、胆”兼备.所谓“德”,即品格、操守、觉悟.德,是新闻工作、者的脊梁.江泽民同志指出:“如果我们的记者、编辑没有好思想、好作风、好形象,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有说服力、感召力,还会损害报纸的形象.”我国文坛,包括新闻界在内,历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