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媒介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新闻自由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发挥着舆论监督作用,促进司法公正,另一方面又可能因为媒体权利的滥用,而影响司法审判。本文通过分析《华西都市报》对"孙伟铭案"的报道,指出媒体在报道司法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公众舆论、新闻媒体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以探求媒体在司法案件中的正...  相似文献   

2.
我国宪法没有出现“舆论监督权”的字眼.其他法律、法规也没有对舆论监督权的法律定义.一般而言,舆论监督权包括言论自由、表达自由、新闻出版自由等方面。舆论监督权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以及整个社会必备的权利.只有具备了这一权利,人民才有可能发表自己的各种主张,政要官员等公众人物才有可能受到真正的舆论监督,才能揭露、防范和打击腐败。  相似文献   

3.
媒体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受新闻价值、媒体社会责任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儿童伤害案"和"灭门案"等恶性伤害事件的报道上,对报道与否的争论反映了新闻理论在实践中的矛盾与模棱两可。新闻专业主义体系、强调对新闻自由的尊重的自由至上主义新闻理论和突出媒体责任的"社会责任论"对媒体的性质、功能和责任进行了表述,但却没有也无法为所有新闻事件确定具体的报道标准。在缺乏实证研究以证明报道比不报道更影响媒体社会责任的履行的情况之下,笔者强调媒体对此类事件进行报道的意义,并指出理论困境的解决无法一劳永逸,客观、智慧的报道是媒体规避社会责任风险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媒体对恐怖活动的报道造成社会恐慌,越是在信息自由的社会,恐怖分子越是容易利用媒体,法律对消息来源无条件的保护可能有利于恐怖信息的自由传播.面对这一潜在乃至现实的危险,美国开始重新审视信息自由的法律,以在依法保障公民享有信息自由权利的同时,有效防止法律可能给社会安全带来的恐怖威胁与灾难.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社会,每提及公正的司法审判和传媒报道,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是一对矛盾体。每当两者相遇,便会出现法律问题。媒体自由报道与司法公正是民主法治社会珍视的两种价值,二者在所追求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而传媒活动与司法活动的本质特征又决定了二者具有天然的冲突性。这种冲突通常是由两种表面上相互矛盾的权利造成的。在整个世界传播法律与伦理下,皆是如此。本文将细述司法审判与传媒报道的关系,剖析两者间的冲突和契合,谋求公正审判与法庭报道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兰洁 《新闻世界》2011,(5):192-193
舆论监督是保障社会稳定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利器,但是由于我国法律对新闻舆论监督范围的规定尚不明确,从而导致了舆论监督与公众的法律权利冲突不断,新闻侵权案例频发。本文将着重探讨舆论监督与公众人物名誉权的冲突及其来源和表现,以及我们该如何平衡这种冲突。  相似文献   

7.
幸倩 《新闻前哨》2010,(6):56-58
网络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舆论环境,“草根”的生活在网络中得到人们的追捧和认同,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人也被网络带到了公众的面前。弱势群体的弱势本应得到社会的救助,然而在媒体对弱势群体中的公众人物进行报道时,善意的初衷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以2010年社会流浪者“犀利哥”的媒体报道为例进行分析,探究媒体在弱势群体报道时如何更好地体现社会良知。  相似文献   

8.
汤兰兰案的报道在2018年的开端引起极大的争议.在新媒体广泛吸引流量和注意力的时代,新闻媒体应该怎样行使司法监督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行使法律赋予自身的司法监督权利并保持媒体自身的公信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宋爽 《新闻世界》2014,(8):296-297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受众对信息需求的增加,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宽,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司法报道领域中却出现了媒体审判这一异化现象。如何规避这一现象对于媒体自身发展和司法公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避免出现这一现象,需要立法、司法、受众等各方面的努力。本文主要从媒体方面进行探讨:媒体应该加强自律,既能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同时要能做到"不在其位则不谋其政"。  相似文献   

10.
赖薇 《新闻世界》2014,(2):98-99
在一些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存在"媒体审判"大行其道、乱用传闻、滥贴标签、坚持"弱者即正义"的单一价值判断等不当做法,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在当前特殊社会时期,对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协调,应被视为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社会职责。建议传统媒体主导话语权,引导网络舆论;在司法案件报道中,新闻媒体更加专业理性客观;在争议性报道中改进报道方式;不断完善媒体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1.
李敏 《新闻世界》2011,(5):190-191
近年来,不少案件由于媒体的报道引发了社会舆论"一边倒"的情形,司法界和学界因而产生了"媒体审判"的担忧。笔者认为,舆论评价与法律评价完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至少在当今中国以及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媒体还没有如此大的力量,能够真正左右司法审判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赵金  杨立新 《青年记者》2004,(9):104-106
赵:杨教授,您好! 今年7月份,余秋雨先生推出了自己的又一部专著《借我一生》,并向媒体提出七大质疑,反击近些年来媒体对他“不公正”的报道。其实,公众人物的权利保护问题我们新闻界一直在不断讨论。如何在追求新闻真实和坚持正当的采访权的同时,避免侵犯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避免使新闻流于庸俗化,今天我们想听一听您作为一位法学专家的意见。据我所知,公众人物(PubilcFigure)一词来源于一起在美国新闻史上里程碑性的案例——1964年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法官威廉·布伦南认为沙利文作为警长,社会地位特殊,媒体对其进行批  相似文献   

13.
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公众人物因为身份地位的特殊,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同公众利益密切相连,公众对他们有着浓厚的兴趣,关于他们方方面面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一方面公众人物要维护自身的隐私不受到侵犯,另一方面传媒要满足公众知情的权利,本文就公众人物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的问题作一较为深入的探讨。一、公众人物的含义公众人物(PublicFigure)一词来源于一起在美国新闻史上里程碑性的案例———1964年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法官威廉·布伦南认为沙利文作为警长,社会地位特殊,媒体对其进行批评不构成诽谤,从而树立了“确有恶…  相似文献   

14.
产生于公民权的新闻自由权在为公民行使知情权和社会监督权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侵害到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由于公众人物的特殊性要求对他们的隐私权、名誉权作出一定的限制,容忍非恶意的错误报道,而容忍并非是对错误的放任;新闻媒体对司法审判的舆论监督和维护法治的统一与司法裁判的权威要有机结合;新闻言论自由权脱离公民个人权利而广泛社会化后,面对普通公民时,形成巨大的力量反差和利益差异,而这时公民的权利更应当受到加倍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新闻传播法具有相当丰富的法律渊源.在新闻传播活动的许多问题上已经拥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我国制定专门性的新闻传播法的主要难点正是保障新闻传播权利方面:“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新闻传播活动权利的实现就必须完善新闻自由权利救济制度。在专门的新闻传播法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宪法司法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较为可行的权利救济方式。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与公众人物隐私权之间的冲突向来是新闻界难以解决的一个难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制订正式的新闻法规来指导、约束新闻报道活动.也没有关于隐私权的立法保护.法律上的漏洞导致新闻媒介在行使新闻自由权利时超过了一定的度,侵害了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这些案例近些年时有发生.本文从冲突的成因、表现形式等方面探讨新闻自由与公众人物隐私权之间的冲突与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与监督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力 《新闻前哨》2006,(2):93-95
对舆论监督要保护,一些具体的枝节问题,没有必要去深究。应该主要考虑媒体发表的文章,有没有信息支撑。作为牵扯公共利益的单位和公众人物,在肯定舆论监督的同时,有义务容忍个别细节的出入。我们要保护权利,当权利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得取舍出一个对社会更好的东西。在两种权利里,应该倾向于保护舆论监督的权利。这是因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更需要舆论监督。一个社会对舆论监督的容忍度有多大,表明这个社会的进步就有多大。文明、民主、进步的社会,需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法治国家,媒体通过对司法活动进行报道,监督司法活动及司法权的执行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因其独有的广泛性与开放性,在我国法律监督体系中,毋庸置疑,媒体监督在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19.
舆论监督与监督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舆论监督要保护,一些具体的枝节问题,没有必要去深究。应该主要考虑媒体发表的文章, 有没有信息支撑。作为牵扯公共利益的单位和公众人物,在肯定舆论监督的同时,有义务容忍个别细节的出入。我们要保护权利,当权利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得取舍出一个对社会更好的东西。在两种权利里,应该倾向于保护舆论监督的权利。这是因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更需要舆论监督。一个社会对舆论监督的容忍度有多大,表明这个社会的进步就有多大。文明、民主、进步的社会,需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章洁 《新闻实践》2006,(2):53-54
近年来,公众人物的隐私日益成为一些媒体关注的热点,甚至成为有的传媒在竞争中吸引受众眼球、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的“法宝”。随着报道量的增多,国内出现了多起公众人物诉媒体侵犯名誉权的案例。如2002年原中国足球队队员范志毅状告上海某报业集团侵犯其名誉权一案(目前国内司法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