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突显教育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迫切需求。"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该文对"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内涵和本质进行了界定,对广东省6所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师的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剖析了"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改进策略,有望对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培养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行)》《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实行)》的制订和颁布对我国教师教育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相关教师培养机构根据时代发展特征及时做出必要、有价值的反思是落实"两个标准"认识基础的关键。当前,教育的"价值"出现物化和异化现象,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价值距离遥远。从整体来看,教师培养过程"鱼龙混杂",教师培养中"险象"环生。只有变革教师培养理念,创造性地推进教师培养实践,寻找有效路径使教师培养真正对接教育发展需要,才能跨越教师培养"险象",使教师培养真正向社会主义教育本体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3.
融合教育的深入开展给普通教师的职前培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教育者需对教师职前培养作出调整和变革以更好地满足融合教育实践的需求.本文通过对融合教育背景下美国普通教师职前培养的变革历程、趋势和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发现美国普通教师培养中融合教育课程的定位经历了从"知识补充"到"技能提升"的转变,始终以融合教育实践需...  相似文献   

4.
对于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这一问题,国家至今没有具体统一的定位。可以归纳出两种典型的培养目标,一种是要求将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成为"教学型"教师,一种则是培养"教育型"教师。本文认为小学教育本科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教育型"教师。笔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教育型"教师培养目标的依据,分别为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要求和专业特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培养"教育型"小学教师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5.
才嘉红 《成人教育》2014,(5):110-112
教师的职前培养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从世界发达国家教师职前培养发展趋势看,逐步趋向于开放化、多元化,近年来实行的"本科+硕士"模式、"3+2"模式各具特色,学术性和师范性并重,大学与高等师范院校的合作,教育实习特色明显。对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我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路径提供经验,对建立更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培养教师的教育改革能力、教育教学的反思和研究能力,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卓越教师培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卓越教师计划"背景下,各种卓越教师培养模式不断探索更新。通过协同创建教师教育卓越实验班、协同完善教师教育"两段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开展教师教育"研学行思"式教学等实践探索,可以更好地促进卓越教师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的教师就首先应该具备这种能力,因此.要求教师成为"双师"型也就迫在眉睫.本文将对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和措施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受理智取向培养思路的影响,人们往往对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实践仅仅作"技术层面"的认识。但是,随着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现",人们对教育实践意蕴的理解也发生了从"技术性实践"到"反思性实践"的深刻转型。我们应该坚持教育实践的核心价值地位,以反思性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推动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建立"实践取向"的理论教学模式,整合专业技能与教育理论学习,努力实现见、实习活动的课程化,提升教育实践课程的"反思性"品质,培养适应教育职场需要的专业化教师。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倡导"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对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实践提出指导意见。据此,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应当将"幼儿为本"视为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师德教育是幼儿园教师教育的灵魂和核心;能力培养是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重点;终身学习则是幼儿园教师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实现以上四点的关键是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0.
罗丹 《继续教育》2014,(8):63-64
为了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创新教师培养体系,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和中小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引导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类课程试行"双导师制"。文章将以河南师范大学"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为例以期对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我国许多师范院校都开展了"卓越教师"的培养,这种"卓越教师"培养实质就是培养出具有"卓越教师"潜质的师范生。"卓越教师"的培养必须以正确的理念做指导,以师德培养为先导,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个性发展为目标,同时应做到在教师教育的活动中养成师德,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培养能力,在内外激励的环境中实现"卓越教师"的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12.
日本教育正在以"在‘宽松’的教育氛围中培养‘生存能力’"为基本方向,实现转型,在此背景下对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以教师的"实践性指导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正在重构教师教育课程,其思路与方法值得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的"学术性"与"师范性"长期停留在对"学术性"与"师范性"谁是主、谁是次上,没有认识到二者的统一与共存:教师教育具有"双专业"的特征,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缺一不可。教师专业化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发达国家的教师专业化策略也体现出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两手抓"。根据我国教师教育的实际,当前,在明确教师教育"双专业"特征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加大教育学科类课程的比例,赋予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要创新教师教育体制,逐步实现"学科专业+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以满足"双专业"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开展的传统公民教育提出了挑战,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世界公民"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开始注重将"世界公民"教育融入到"国家公民"教育中去。在开展世界公民教育上,西方教师认同并有意愿培养"世界公民",但很难把握"世界公民"教育中世界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尺度,导致心理畏难、信心不足、能力欠缺。西方发达国家对教师也没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系统的培训。虽然在教师培养上不断反思改进,但时至今日西方还走在解决"有效培养世界公民和相关教师"这一问题的路上。  相似文献   

1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形势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要进一步提高外语学院应用技术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关键在于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本文就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具体措施和保障措施进行分析研究,以期通过培养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来推动该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新要求,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对教师教育课程现状进行考察,当前教师教育课程存在"学生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仍需加强、"产出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尚显薄弱、"持续改进"的教师教育课程保障机制尚未实现等诸多问题.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专业认证理念,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应"以师范生为中心",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基于"产出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基于证据的教师教育课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从而为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教师教育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适应新课程要求,构建高师院校教师教育“5+3”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教师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深刻认识新课程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和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转型期面临的压力和机遇,构建高师院校教师教育"5+3"培养模式,对促进我国教师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教师教育体制的创新,具有较高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经历了从中等师范教育到大学本科教育的结构调整。本研究认为,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应该实现由"学科教师"向"全科教师"的转变,通过准确定位全科教师的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全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机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9.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是变革教师教育模式,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重大工程,是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是中学信息技术学科领军人才。在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影响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双重"背景下,探索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素养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以及心理素养四个层面对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素养进行了尝试性探究,以期对卓越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及其他学科卓越教师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是致力于应用型小学教师培养的重要师资力量,是沟通大学与小学的教育桥梁。本文对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解析,探讨了小学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素养构成及成长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