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技术商品交易的风险分析郭庆存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使经济增长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而技术商品交易则是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重要环节。技术商品交易的买方,即技术转让合同的受让方或被许可方,同卖方...  相似文献   

2.
中韩两国技术转移途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转移以从水平高的企业或国家转移到水平较低的企业或国家为特点,韩国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企业也存在技术转移现象。本文着重研究许可贸易(licensing)、合作投资(Joint venture)以及外商独资投资(WOS)三种技术转移途径方法,通过对韩国企业的国际技术转移途径选择因素进行判别、分析,应用罗吉斯蒂克单位模型(LOGIT MODEL)的离散变量回归分析(DISCRETE REGRESSION)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中韩两国企业为主体的技术转移的特点和特殊性,对发达国家国际技术转移的理论模型进行了相应修正。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苏联技术向中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转移。这次技术转移是一种混合式的技术转移,一种属于社会主义大家庭内部的有偿的技术转移。它通过三种途径得以实现———援建工业项目、进行科学技术合作、帮助建立和调整高等院校以及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留学生和进修生。本文分析了这次技术转移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认为它所转移的技术基本上比较先进,符合中国国情,大致上属于适宜技术,是新中国长期的技术老本。文章得出如下结论:这次技术转移推动了现代技术向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系统的、水平较高的转移,奠定了中国现代技术和工业化的基础,初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现代技术和工业体系,带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形成"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模式,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黄晓凤 《科研管理》2007,28(5):178-184,190
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农业技术的国际转移,是中国加入WTO后农业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技术转移能否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与促进世界农业技术进步的双重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移方式的选择。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技术国际转移方式的选择理论,继而分析了农业技术供需双方即中国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政策环境和技术、市场、成本等方面的条件,推出了中国农业技术向发达国家转移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出口和许可证贸易为主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所谓技术转移是指将技术从技术起源地或起源领域转移到技术的使用地或使用领域。技术转移机制是指技术转移过程中有机结合着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在科技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的作用下,通过相互推动和制约将科技成果向产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方向推进的具体形式和手段。因  相似文献   

6.
跨国公司对我国技术转移的冷思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从国际技术转移理论出发,就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投入、跨国公司对华生产转移与技术转移和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三个方面,分析与思考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和技术转移对我国工业技术水平的影响。作者认为,迄今为止跨国公司在先进技术领域仍严格对华封锁,无论是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溢出效应还是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举措,对我国工业技术水平提升的作用均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7.
技术转移的经济效益与技术转移政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阐述了技术转移的含义,提出了“技术流”和“技术转移网络模型”的概念,并且分析了技术转移经济效益研究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技术转移活动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通过对技术转移的经济效益分析,探讨了技术转移政策与技术转移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婷 《大众科技》2014,(2):127-131
文章以促进中国-东盟技术转移服务为研究视角,分析当前中国-东盟技术转移服务中存在的不足,探讨积极开展中国-东盟技术转移服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成立3年来,先后在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举办了一系列技术转移活动。文章结合实例,对在东盟国家举办技术转移活动的需求现状、存在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并提出推动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工作的合理建议,对中国与东盟的技术转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技术国际分工的规律出发,将反映当代生产技术分工特点的工程分工曲线(笑曲线)运用于我国开发区的功能分析。在回顾国际分工历史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的演化过程和技术转移的工程分工职能扩展,围绕我国开发区如何承接国际技术分工,提出了用经济圈理论整合城市和开发区资源,促进产业集群形成,打造区域竞争力等建议。指出我国开发区和所在城市之间建立内在产业联系,与国际技术转移接轨是延长开发区寿命周期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