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生民》被认为是周民族的史诗性诗歌,诗歌叙述了周民族始祖后稷神奇的出生以及他对周民族的贡献。然而,这样一位传奇式人物,在其出生后曾经历三次被弃。对于后稷被弃的原因,人们的看法各异,各执一端。后稷被弃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由于对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华夏上古文化重土崇实的原始宗教特点辨识不清,肇始于汉代王逸的后稷生而"无父遭弃说"是关于后稷弃因中影响最大、从者最众的观点,它包括"遗腹子说"、"荡肠正世说"等众多派生观点。从人类文化学角度考察,后稷神话乃是始祖崇拜造成的历史神话化的最典型代表,后稷生而见弃实乃因其出生时"体貌硕壮、生而灵异"。《楚辞.天问》中后稷生而能"冯弓挟矢"神异武功记载和在巫祝文化繁盛的南土流播的后稷战神形象均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作者查到并且引用了那么多书,实在令人佩服。可是许多话却不明说,让读者自己去找,实在太费心神。关于后稷“先生如达”,生下来像小羊,且被“三弃三收”,我想补充几句。与“三弃”有关的是牛羊、平林与鸟。作者注意到牛羊为后稷哺乳与“鸟复翼之”的关系,然而讲到“弃之平林”时却忘了它们。其实三者是有联系的(至少要注意到禹平水土、定九州的事)。我通过孩  相似文献   

4.
笔者认为,“抱薪救火”中的“抱”字应解释为“抛、扔、抛掷、抛弃”,“抱薪救火”即“抛掷柴草救火”。一、“抱”在古籍中(南朝以前)有“抛、掷扔”义的用例。1.司马迁《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姜女原)则生后稷。姜女原以为无父,贱而弃·之道中,牛...  相似文献   

5.
《新作文》2002,(Z3)
当年轻人再三思索后,还是抛弃了它———诚信,我黯然了。这让我想起了余秋雨先生《道士塔》中的王圆。无知,我只能这么说!冥冥之中我仿佛听到了:上帝的叙说亚当是我———耶和华创造的第一生灵,我给了他所要的一切,一切,包括女人。我们之间惟一的契约是:不能吃善恶树上的果!开始,他答应了!他守着诚信,于是他生活得很好很美满,可是……无奈,漂亮的蛇让他的女人背弃了诚信,他的女人又让他背弃了诚信。弃了诚信,他还能拥有什么呢?当然,他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上帝的陈述还在回荡着。回荡了百年,千年。西方人恪守着它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人事档案被抛弃的现象,也就是众人所说的"弃档","弃档"已不是个别人的偶然行为,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文章对"弃档"引发的问题、成因和对策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尘埃中有株被弃的枝儿上头的苞渴望开放我拾来给了它水……我想弃枝的人儿绝想不到那苞开了调皮的香逗弄着从窗前走过的人们日记——读海子《日记》后妈妈今晚我在枫林讨厌的夜的翅膀挥掉了满天星星妈妈今晚,我只拥有黑苍穹尽头我两手空空风过时只抓住了一丝凉妈妈我看到了垂危  相似文献   

8.
《汉语大字典》收"弃"(古文"棄")字6个义项:(1)舍去,抛弃;(2)除,废除;(3)遗忘;(4)古代放逐刑罚名称;(5)抛尸于野;(6)人名。本文从"弃"字的造字理据和文化内涵方面进行探究,认为"弃"字应当增补"杀"这一义项。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林黛玉的一生及她在贾府生活时寄人篱下的心理感受和具有与黛玉相似命运的女子来说明林黛玉这一"弃女"形象,并从社会、经济、性格、身体状况等方面探究其被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放弃高考原本是学生多元选择教育的一种正常行为,但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空前困难的形势下,加上家庭经济压力、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社会文化缺失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滞后等因素的影响,青年学子弃考成无奈之殇。本文旨在透析弃考现象,从高校和社会角度反思当前的教育观与就业观,引导青年学子理性认识弃考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 《诗经·大雅·生民》是我国最早的五大史诗之一,也是一首充满神话色彩的优秀诗篇。它运用大胆的夸张,奇特丰富的想象,成功塑造了一个神话英雄般的历史人物——周人的先祖后稷。后稷创下了一系列丰功伟绩,是周人的骄傲,在诗人心目中,他的一切都是不同寻常的。于是,诗人以饱含赞美之情的笔触,在作品的前三章里描写了后稷不凡的出生过程。你看,姜嫄虔诚祭祀而感动上帝;她一踏上巨人的大足趾印,马上便“如有人道感己”】,“身动如有孕感,”怀上了孩子;后稷刚一出世,牛羊便争相喂养,鸟儿也会飞到寒冰上用翅膀遮蔽他……情景之瑰丽动人,不让希腊神话。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迥异于传统文化的人生思考和社会探究,从家庭的角度展示出情爱与死亡的双重主题。虐恋、妒宠、恐弃是潘金莲异化心理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虐恋是恐弃的工具和手段,妒宠是虐恋、恐弃的官能呈现,潘金莲的一切畸型性格都可从其恐弃心理上找到问题最后的症结。她异化性格由来日渐,解读潘金莲这一符号,不应忽视一夫多妻制的残酷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3.
对周人的起源及其早期的历史,《史记·周本纪》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关于周人先祖后稷与不窋间的关系,司马迁记载:“后稷卒,子不窋立。”对这一说法,后人一直是陈陈相因,从未有过异议。其实,认真考察历史,我们就可发现不窋非后稷之子。据《史记》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曰姜原,姜原为帝喾之元妃”;“殷契,母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之次妃”。后稷与契同父异母,自然生活于同一时代。又“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可  相似文献   

14.
高考弃考弃掉了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弃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高考相伴而生,并且不可消除.通过"弃考"这一现象,剖析高考"弃考"将"弃"掉"就业难的内因"、"教育的受益性"和"教育公平机会",从而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激化读书无用论盛行以及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最后,提出高考存在的价值及应对"弃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村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其村落和建筑景观呈现"弃新复旧"的态势.在主观上,人们想修复和保持村落及建筑景观的古旧面貌,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行为事实上创造了一种新的景观.  相似文献   

16.
在村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其村落和建筑景观呈现“弃新复旧”的态势。在主观上,人们想修复和保持村落及建筑景观的古旧面貌,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行为事实上创造了一种新的景观。  相似文献   

17.
“弃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高考相伴而生,并且不可消除。今天之所以成为讨论的热点,原因有二:第一,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大规模“弃考”;第二,出现了新的动向,即主动弃考,与被迫弃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然而,当我们深究放弃高考内因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放弃高考却源于对高考价值的误读与理解。  相似文献   

18.
熊丙奇 《成才之路》2010,(20):I0004-I0004
2010年高考,高考弃考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今年高考报名人数为957万,比去年减少65万,而按照2010年应届高中毕业生的人数(803万)。仅比去年(834万)少31万,同时,去年弃考人数达到84万,因此,今年增加弃考人数以及往届考生报名数减少共计可达34万。由此得到的弃考人数,可能接近100万。是什么导致考生弃考?根据调查,因高考无望,主动弃考者不足8%,而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达21.1%,因就业难而弃考者高迭64.6%、这十分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9.
【原文】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 )不若鱼鳌;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 )三尺之剑,而操铫耨与农夫居垄亩之中,则不若农夫。( )物舍其所长,之( )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 )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论述《上山采蘼芜》诗的所属和其中弃妇被弃的原因。认为该诗属于汉乐府诗而非古诗;弃妇被弃不是故夫“喜新厌旧”所致,而是她在故夫家时有违犯封建礼教言行,遭到故夫父母厌恶而逼迫故夫抛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