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赵娜 《科教文汇》2012,(4):134-134,146
英语广告中有许多概念隐喻的例子.从认知角度来看,概念隐喻可以被分为三种: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本文主要介绍前两种,并通过对一些例子的认知解释,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英语广告中的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作为认知工具可以用其对广告语进行分析,因为它直接服务于广告主的交际目的,即借助媒体影响或劝服潜在的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广告中隐喻现象普遍,本文试图以实例探讨隐喻在广告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李婷婷 《内江科技》2011,32(5):51-51,76
概念合成理论为研究语言隐喻现象的认知活动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框架。隐喻是语言活动中的常见现象,广泛活跃于英汉广告中。据此,本文借助这一理论,从认知角度研究英汉广告中的隐喻现象,探究其意义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隐喻和广告经常单独或同时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19世纪末,广告公司的兴起表明广告行业变得更加专业化,杰出的广告创意需要用语言表达。广告语言研究一直吸引许多学者的关注。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出现,隐喻在广告中被广泛使用。对广告语来说,尤其是化妆品广告语,概念隐喻的使用往往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从而实现广告的目的。目前,对广告语言特征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对英汉广告的比较分析相对较少。本文结合一系列典型案例,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解释隐喻在广告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冬艳 《科教文汇》2009,(3):248-248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作为认知工具可以用其对广告语进行分析,因为它直接服务于广告主的交际目的,即借助媒体影响或劝服潜在的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广告中隐喻现象普遍,本文试图以实例探讨隐喻在广告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隐喻作为一种有效的认知手段在广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方面广告隐喻通过增强广告的形象性来吸引公众的兴趣,另一方面广告隐喻又刺激观众的认知机制,以达到其劝说功能。本文旨在进一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主要通过概念整合理论来研究隐喻如何在广告语中实现其劝说功能的。本文对概念整合理论的类属结构进行了分类,并指出了概念整合理论在分析隐喻时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现将隐喻应用到一个更为人熟知的领域——广告,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了隐喻在广告的语言层面,以及视觉、听觉方面突出的作用,从而使读者对隐喻及其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李国防 《科教文汇》2008,(4):142-143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都不同程度地被打上了隐喻的烙印,化妆品广告语也是如此。它体现了人们在追求新异及其在突破语言使用局限的过程中,在思维及语言表达上所做的努力。本文拟从隐喻分析的角度来探悉化妆品广告语中是如何应用隐喻,并如何利用隐喻的功能取得其预期的推销目的。  相似文献   

9.
朱丽 《内江科技》2007,28(11):83-83,90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法隐喻可分为概念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本文分析了人际语法隐喻中的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两个类型,探讨了人际语法隐喻在委婉语使用中的作用,提出了人际语法隐喻是委婉语使用的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10.
刘翠莲 《今日科苑》2008,(6):205-206
广告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已成为当代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为了扩大其影响力,广告撰写者常常借助对比、拟人、隐喻、夸张、双关、仿拟、排比、重复等修辞手法使广告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最终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I.A.理查兹在意义语境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了隐喻相互作用观。理查兹认为语词不是自足的意义载体,因而隐喻不是语词层面的偏离和替代,而是语句层面所喻和能喻相互作用的结果。理查兹的相互作用观使得隐喻摆脱了传统修辞学的束缚,肯定了隐喻的非修饰性、不可转释性及其在科学和哲学话语中的普遍存在。理查兹认为隐喻研究的目的不是准确揭示隐喻的运作机制,而是提高人们运用隐喻的能力。他为隐喻研究所提出的诸种戒律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娄红立 《科教文汇》2013,(26):97-97,99
哪里有语言,哪里就有隐喻。可以说,语言中的隐喻随处可见,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和渗透性。最早的隐喻研究追溯到柏拉图,隐喻在传统意义上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相似文献   

13.
Conceptual metaphor detection is a well-researched topic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t the same time, conceptual metaphor use analysis produces unique insight into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nd characteristics, as demonstrated by research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Despite the fact that state-of-the-art language models allow for highly effective automatic detec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benchmark datasets, the models have never been applied to psychological tasks. The benchmark datasets differ a lot from experimental texts recorded or produced in a psychological setting, in their domain, genre, and the scope of metaphoric expressions covered.We present the first experiment to apply NLP metaphor detection methods to a psychological task, specifically, analyz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For that, we annotate MetPersonality, a dataset of Russian texts written in a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 setting, with conceptual metaphor. With a widely used conceptual metaphor annotation procedure, we obtain low annotation quality, which arises from the dataset characteristics uncommon in typical automatic metaphor detection tasks. We suggest a novel conceptual metaphor annotation procedure to mitigate issues in annotation quality, increasing the inter-annotator agreement to a moderately high level. We leverage the annotated dataset and existing metaphor datasets in Russian to select, train and evaluate state-of-the-art metaphor detection models, obtaining acceptable results in the metaphor detection task. In turn, the most effective model is used to detect conceptual metaphor automatically in RusPersonality, a larger dataset containing meta-information on psychological traits of the participant authors. Finally, we analyze correlations of automatically detected metaphor use with psychological traits encoded in the Freiburg Personality Inventory (FPI).Our pioneering work on automatically-detected metaphor use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demonstrates the possibility of unprecedented large-scal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of metaphor use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nd dispositions,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14.
曾小敏 《科教文汇》2011,(14):126-126,141
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是隐喻的海洋,隐喻的思维认知帮助和影响着人们对新生事物和抽象事物的认识。在职校学生普遍英语隐喻能力不高的情况下,本文通过对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的介绍增强学生对隐喻的了解,并通过教师在词汇教学、语篇句法结构,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引入概念隐喻理论教学,以增强学生的隐喻理解应用能力以及独立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5.
马巍 《科教文汇》2014,(5):102-103
爱情,作为世界上最美的情感,是人类最重要、最普遍的人生体验之一。爱情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借助于具体的、有形的实体或人体本身来表达抽象复杂的情感概念。本文以英汉诗歌中爱情隐喻表达为研究对象,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英汉诗歌中共同的爱情隐喻认知;正是这些爱情隐喻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6.
在合成生物学的叙事中,隐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隐喻以形象的语言和图式帮助公众理解合成生物学所涉及的复杂的学科内涵;另一方面,由于隐喻的特征,易于引起人们的误读、误解,进而影响公众对合成生物学的价值判断。文章借助对隐喻理论的解读,分析隐喻在合成生物学的公众认知和价值判断方面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指出在合成生物学隐喻的使用及其诠释之间存在的间距,是造成人的价值判断偏颇的主要原因。认识到隐喻在合成生物学叙事中发挥的双重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在科技传播中谨慎地使用隐喻。  相似文献   

17.
曾杨婷 《大众科技》2014,(6):295-296,307
隐喻的出现,主要针对的是对语言内部结构组成进行学习探索。现如今,隐喻研究范畴已经不再局限于语言自身,人们开始站在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本质。1980年外国语言学家提出一全新的观念,认为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模式。从语用学角度来解读隐喻将能更好地促进交流,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语用作用。文章将从隐喻的本质和特点出发,分析隐喻所具有的会话含义的一般特征,对隐喻的语用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程晓龙 《科教文汇》2013,(29):74-74,88
功能语言学中有三大元功能(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不同的语言功能有两种不同的实现形式,即一致式和隐喻式。因此,在功能语法的体系中存在三种隐喻即概念隐喻、人际隐喻、语篇隐喻。而人际语法隐喻又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本文首先对人际功能进行了简明的介绍,其次重点探究人际隐喻的两种重要形式: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探讨人类隐喻认知机制的形成规律,提供人体概念隐喻的实证研究基础,促进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文章在查阅大量英汉人体概念隐喻词语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和分析英汉语言中有关人体隐喻词语的始源域和目标域,揭示了英汉人体概念隐喻表达方式之间的完全对等性、部分对等性和非对等性。  相似文献   

20.
何婷 《科教文汇》2011,(25):139-139,14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隐喻翻译也是一种认知活动。本文以《劳拉原型》中隐喻的翻译为例,试图探索认知视角下的翻译方法及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