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语感分析(一)把握思路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来的?本文中心论点是: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它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而提出来的。2、本文中心论点是怎样一步步得到论证的?本文一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后,就在第二段阐明发生错误的原因,再在三、四段进一步阐明该如何对待错误的问题:第三段主要阐明错误并不可怕,第四段进一步证明“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  相似文献   

2.
教学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50~51页例8、例9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照课本“复习”的要求摆圆片,然后按以下的程序组织教学过程: 一、操作学具,感知“倍”“份”之间的关系。 1.教师布置学生拿出12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3份或4份,并思考“每种分法中,每份有几个?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幻灯显示正确算式及给学生作填空练习的填空题:12÷2=6,可以说把12平均分成___份,每份是___;反过来,也可以说___的2倍是12。 2.教师要求学生照“复习1”的样子摆圆片,思考:如果把第一行看成1份,这道题的问题应该问?用什么  相似文献   

3.
本册第一单元的整数应用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行程问题尤为重要。教学行程问题的关键是讲好例3,即“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行驶,求两地之间路程。”难点是理解速度和。为教学好例3,可以利用直观教具演示(或采用电化手段),画线段图,让学生实际表演等手段使学生对相遇问题的内容有完整,鲜明而精确的表象,以便思考时有扎实的感性基础。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在观察中深刻理解知识。为使学生明确“方向”问题,可以请两名学生面对面地站在教室内一段路程的两端相对而行。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他们所走的方向。相遇后提问:“现在出现了什么情况?”“他们走的路程是多少?”教师指出相遇时两人正好走完这段路  相似文献   

4.
曾琳 《四川教育》2000,(4):32-33
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是什么数?在1的末尾添上一个“0”、二个“0”,它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吗?怎样变化的?[CAI演示:屏幕上出现数字“1”,闪烁数字“1”;然后在数字“1”的末尾添上一个“0”,闪烁数字“10”;再在数字“10”的末尾添上一个“0”,闪烁数字“100”。]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100”是什么数?在100的末尾去掉一个“0”、二个“0”,它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吗? 怎样变化的?  相似文献   

5.
首先,通过提问让学生弄清题意.出示例1,学生读题,教师提问:(1)题里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题中“剩下的”是什么意思?后一个"平均"是指把什么数平均?它与前面的那个"平均"有什么不同?其次,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揭示数量关系,可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揭示部与总的关系.教师问:要求剩下多少套,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题中直接给出了吗?哪个条件是隐蔽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  相似文献   

6.
“一问”:什么时候,需要组织合作学习?一是当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相互启发时。二是当意见相左且有争辩必要时。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不加评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争议,最后这个问题往往会在学生的自我探索中迎刃而解。三是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举手如林时。这时教师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发言的需要,可以让学生相互说说,满足其倾诉的欲望。“二问”:小组讨论前,学生独立思考了吗?教师一出示思考题,就要求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这样,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匆忙讨论,一方面使得讨论因学生思考不够成熟而流于肤浅;另一方面,那些思维…  相似文献   

7.
韩国富 《班主任》2004,(12):38-39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练习的是第十一册“积累运用(七)”的口语交际。首先请同学们默读其要求,看看我们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什么?可分几步进行?要达到什么目的? 学生: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讨论怎样庆祝元旦。讨论可分5步进行:第一步,每个人先思考要提什么建议,为什么更提这样的建议?第二步,把个人建议放到小组  相似文献   

8.
所谓思路,就是作者一层一层地表现出文章中心思想的路子,亦即“文脉”。如果说思路是文章的纲绳,那么,词、句、段就是缀在上面的珠子。纲举而目张,脉络清而义理显。下面试以自己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为例,谈谈讲读课抓文章思路的体会。 1、粗读课文,探思路。布置预习时,我除让学生运用工具书自学字词外,还进一步要求学生思考:这课是写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意在让学生探索作者的思路。课堂教学时,检查预习情况后,我再解题。紧接着,我让学生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课文哪一部分是写人们和总理的灵车告别的?还写了哪些场面?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就能迅速把握住:课文最后一部分是写人们和总理的灵车告别场面的;第一、二段分别描写了人们等灵车、望灵车想总理的动人情景。这样,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教师结合板书;“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全文思路就出来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学生也就能自然地将课文按三个场面分为三段。  相似文献   

9.
一、指导学生用小棒“摆算式”,理解相同数位应对齐。教师出示例3:34 28=引导学生思考:34加28用笔算怎样写竖式?然后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算式”,操作前教师组织同桌的学生相互讨论:1.先摆出几捆几根,再摆出几捆几根?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操作时教师注意巡回指导,并抽一摆得好的学生上台在磁性黑板上摆。  相似文献   

10.
【课例简析】“除法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讲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教学时可先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些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再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清楚平均分的过程,直观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本节课的导学,要重点放在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引导学生感知上。【导学设计】一,谈话引入新课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把一些物品分成多少份的问题。现在我们就采研究关于分东西的学问。二、讲授新课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1)让学生上台演示:把6支铅笔分给两个孩子,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学生上台演示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各种不同的分法进行概括,让他们明白可概括成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个孩子分得的铅笔支数一样,另一种是两个孩子分得的铅笔支数不一样。教师指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的结果每份一样的情况。同时告诉学生,分的结果每份“一样多”在数学上称为“同样多”。2.教学例1,让学生体会“平均分”。教师出示例1:把8个方块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分分看。(1)引导学生思考:要分的方块有多少个?要分成几份?分的要求是什么?待学生一一回答完后,再引导他们思考  相似文献   

11.
“生成”究竟有什么规律可循呢?教师该如何运用有效策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下面选取一些典型案例,浅谈自己的点滴思考与大家探讨。一、在活动中生成案例一:《你是我的好朋友》教学片段学生在回忆与同学共同成长的感人事迹之后,教师引导:“你喜欢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和好朋友  相似文献   

12.
所谓整体教学,就是在向学生教授新课时先交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先让学生了解课文整体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居高临下地分清课文的结构段落,编写好段意,结合课文内容灵活地理解字词。这样,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就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教学第十册《飞夺泸定桥》,首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回答教师提出的以下一些问题。“这篇课文作者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作者主要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抢夺泸定桥的事。”教师:“红军当时为什么要夺桥,原因是什么?”学生:“红军北上抗日必  相似文献   

13.
一、铺垫复习“修媒体演示:投影屏幕出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国”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已经掌握了?当学生回答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已能计算”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相似文献   

14.
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学习记叙的要素,重点进行听说训练。例文:《一件珍贵的衬衫》。一、听朗读录音(或由教师朗读)。1.第一遍要求学生回答: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关于“事”,要求学生从两个角度去归纳: ①围绕“衬衫”(题目)说一句话:一件衬衫的故事。②围绕主要人物间的关系说一句话:总理关心一个普通工人(“我”)的事。2.第二遍要求学生思考回答: ①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这件衬衫的“珍贵”?——“……凝聚……”(查释“凝聚”) ②这个故事是怎样引起的?故事的发展经过了  相似文献   

15.
一、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   教师让学生回忆:平常我们到商店购物时需要付出什么?当学生指出“需要付出一定数量的钱“后,教师指出:我们通常所说的钱叫做人民币,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人民币.……  相似文献   

16.
说话课是小学新设的一门课,安排怎样的内容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如何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而乐于说话?怎样一步步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从中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其智力?说和写又怎样结合?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到上海市实验小学二年级上了一堂听说训练课。这里,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设想和实践情况。这堂课的教学要求是:(一)正确听辨声音,学习使用象声词说话;(二)能听声音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组织语句较有条理地口述。用简短的导语引出话题后,录音机依次放出锣声、鼓声、自来水的流水声、敲门声。每放出一种声音,就让学生辨析是什么声音,并用上确切的象声词说一句话。例如,教师问:“这是什么声音?”学生答:“这是锣声。”教师进一步问:“锣声是怎样的?”学生说:“是(口当)(口当)(口当)的声音。”这是教学的第一步,为后面的听说训练作铺垫。随即,我先后从录  相似文献   

17.
点滴录     
在教学《渡船》一文第五自然段时,有个学生举手问我:“老师,这个中年妇女不应该嚷。用‘嚷’一是不文明,二是嚷声会影响病孩休息,应该改为说”。我让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思考一下,这里能不能用“嚷”,理由是什么?然后提问学生,形成如下的教学纪要: 师:“嚷”是什么意思? 生:“嚷”是喊叫的意思。师:这位中年妇女为什么事而喊叫呢?  相似文献   

18.
认真仔细地通读小语五册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第10组语文的基本功训练有三个“第一次”:第一次提出了让学生给课文分段,说、写段意的要求(见《新年礼物》课后第2题);第一次提出了让学生说短文的主要内容的要求(见基础训练第五题);第一次提出了让学生独立选材,写整篇记事文的要求(见基础训练第七题)。这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一个重要台阶,要十分重视。面对这三个“第一次”,怎样引导学生去训练呢? 1.弄清段与段的联系。教学《新年礼物》,学习字词后,可让学生通读课文,抓住课题,先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  相似文献   

19.
人教社出版五年制十册第21课,六年制第十二册独立阅读课文《冬眠》一课,介绍了刺猬冬眠的过程。人教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在这篇课文的教材分析中写道:“这篇课文通过刺猾冬眠的情况告诉人们,低温是促成动物冬眠的一个主要原因,还告诉人们动物冬眠后也会小便、吃东西。”笔者认为,《教学参考书》中“动物冬眠后也会小便、吃东西”这一说法欠妥。  相似文献   

20.
一、创设情境,感知学习“垂直”的意义。[多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出植树节两个小朋友植树的画面,一棵树栽得很“直”,一棵树栽得有点“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哪一个小朋友栽得好?哪一个小朋友栽得不好?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棵树栽得很“直”,是因为这棵树的树干垂直于地面,一棵树栽“斜”了,是因为这棵树的树干不与地面垂直。可见,研究“垂直”问题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多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出一条线段和一条直线,位置关系见图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屏幕上显示出的线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