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朝霞 《文教资料》2005,(5):189-190
中国古代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而情和景的关系是密切结合着的,所以对诗歌中写景抒情的感悟无疑就成为诗歌鉴赏的重点。诗人写景抒情,有各种各样的手法。一种是情景分写。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两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上联指出洞庭湖的浩渺无边,好像吴楚的东南部裂开了,天地在其中日夜飘浮,是写景。下联说亲朋没有一个字的来信,伴着老病的自己只在孤舟中漂泊,是抒情。当时杜甫从四川东下,在岳阳楼上想念吴楚的亲友,所以吴楚跟亲友就这样连接起来了…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往往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迭意,即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写景抒情方面,即通过雄浑壮阔的景物描写来抒写诗人凄凉的身世,悲苦的心境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从而形成了杜甫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沉郁雄浑,为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歌增添了壮丽的一笔.通过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四首诗来分析他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典诗歌讲究“诗言志”,“志”系指诗人要抒发的各种思想感情的总合。抒情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借助客观的、外在的景物来表达主观的、内在的情志。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景物除了有勾勒背景、渲染气氛、烘托情调、象征品格等作用外,在古典诗歌审美范畴中,还往往是抒发感情的一种基本方式。诗人通过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外在景物的贯通交融,借助特定景物来暗示、传递、转载情感。在景、情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又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两种类型的分别。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印度文学中,梵语诗歌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发达的艳情诗以及对爱情大胆浓艳和细腻缠绵的描写,表现了古代印度诗人对生活的赞美和肯定;同时,人情化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使梵语诗歌的自然景色、自然美和人情美兼而有之,情景交融中自然流露出诗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而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七言律诗《登高》作于大历二年 ( 767年 )秋。当时的杜甫正卧病在地处长江之滨的蘷州。此时,诗人处境十分困难: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病痛,时局的艰难,给诗人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他支撑着病体,临江登高,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天涯漂泊,老病孤愁的思想感情。学习和掌握这首诗的重点是赏析意境,领会诗人通过融情入景,因景抒情来抒发自己…  相似文献   

6.
赞美春天的美丽景色,是古诗词的重要主题之一;歌咏山川河流,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是诗人笔下的常写之作。但是将两者融合到一起,既描写名山大川的秀丽风光,也能从细致入微的一花一草入手,绘制出一幅逼真磅礴的山川春景图,这样的作品就比较少见。而收录于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唐代诗人自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就是这样一篇佳作。此文作者对春天里的一景一物都进行极为细致的观察,更饱含气吞山河的胸襟。至美的西湖美景,至真的性格情怀,在这样一首七言律诗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7.
浅说古代诗词的情与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试说明》上要求考生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从1994年至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连续五次出现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这里专门谈谈古代诗词在表达技巧方面抒情与写景的关系。清初的王夫之总结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传统时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会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斋诗话》)这种经验对于我们鉴赏古代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时是很有启发的。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并不平白直露,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隐晦曲折地说出来,需要我们深入分析才能把握。一般说来,在…  相似文献   

8.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 高杜甫杜甫是一位穷于一时,达于千秋的伟大诗人。他的诗雄视百代,光焰万丈,有如长江大河,万古长流。《登高》历来被视为杜甫七律中的压卷之作。其意境辽远空旷,情感抑郁深沉,节奏一咏三叹,形象生动鲜明,不仅体现了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而且体现了盛唐诗浑厚雄壮的博大气象。于大历二年秋,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其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这首诗写登高,借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  相似文献   

9.
王维晚年在蓝田 (今属陕西省 )辋川购得别墅 ,优游其中 ,过着半官半隐的闲适生活。此诗题中的“山居”即指终南山下的辋川别墅。这首充满诗情画意的五律以清新优美的笔触描述了山村秋雨初霁后的傍晚之景 ,寄寓了诗人超然无累的闲适之情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之意。首联的两句点出了地点、时间、气候 ,与诗题“山居秋暝”四字紧相绾合 ;其用语虽然平易浅近 ,但清新美妙之景象出 ,清幽恬静之境界现 ,安适闲淡之情意露。颔联两句以工稳的对句和传神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气韵生动的图画 :天色已暝 ,皓月当空 ,月光如水一般明净澄澈 ,照在松林之间 ;…  相似文献   

10.
《山中》是徐志摩后期诗歌的代表作。该诗采用“移情”的手法,融情入景,以清风新碧传柔情,创造出含蓄优美的意境。“情景相生”是诗人创造意境的高妙手段,也反映出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对于徐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缘情解诗     
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物,是诗人情感外化的产物。陆机《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是说诗缘情而发,精妙无比。读懂诗歌的关键,便是读懂诗人的情感,而诗人情感的复杂性决定了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含蓄性、曲折性、模糊性,了解诗歌情感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读懂诗歌极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李爱英 《考试周刊》2013,(15):19-20
<正>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体。为了抒情,诗人在绘景、状物、叙事、写人等方面用尽了心思。诗人如何绘景以抒情却因各自的生活经历、艺术品位、文化修养等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总结诗人的绘景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感官偕同北宋诗人、书法家、著名诗歌流派—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在流寓鄂州等待命运的安排时,曾登临鄂州南楼写下《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中之一:"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这首诗表面书写诗  相似文献   

13.
五年制语文第六册第35课选入了两首古诗。《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佳作,《小池》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篇。这两首诗虽然时代相隔数百年,可基调是一致的,摄的是自然景,抒的是孩提情。风格也是雷同的,均是以小见大,寓俗于雅,由雅还俗,平易浅近。所以,非常适合儿童阅读,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我们认为,教学本课要着重抓好两点:  相似文献   

14.
缘情解诗     
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物,是诗人情感的外化。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即言诗缘情而发,文辞绮丽优美。读懂诗歌的关键,就是要读懂诗人的情感。而诗人情感的复杂性决定了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含蓄性、曲折性、模糊性等特点,了解诗歌隋感的这些特点,对于读懂诗歌极有帮助。笔者拟以一些高考诗歌为例进行解说。  相似文献   

15.
<正>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情与景的关系有三类: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所以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情与景的关系,我  相似文献   

16.
黄老师:这个单元的习作要求我们写一写“我的乐园”(见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你的乐园是哪里呢?阿呆:老师,我的乐园是我爷爷家的小院子,爷爷在院子里种了各种蔬菜,有韭菜、豆角、西红柿等。我每天都在小院里观察它们的变化。文君:我的乐园是我家的小书房。每天,我最快乐的时光都是在书房里度过的,在那里我能读我最喜欢的故事书。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是早期散文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景美情浓的描写抒情,二是诗画交融的意境创设。朱自清先生用画家的眼睛,诗人的情怀来写景、叙事、抒情,独特的审美情趣构成了朱自清散文特有的韵味。  相似文献   

18.
诗人,靠形象说话;诗歌,靠形象生存。优秀的诗歌总是诗人缘情择形,以形显情,以形言志的结果。在鉴赏精短古诗的过程中,只有抓住形象,找出形象及其色、态、形所具有的特定的化内涵,弄清形象和情志之间的脉络联系,才能体会到精短古诗字字珠玑、声声含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孟若虹 《语文天地》2011,(12):33-34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评价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的确,朱自清的散文朴素自然、缜密优美,  相似文献   

20.
《登高》系杜甫寓居夔州、贫病交加之时所作。全诗借登高所见之秋江景色,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孤苦老病、疾首痛心的复杂感情,激切苍凉,沉郁顿挫,律法谨严,气象阔大。胡应麟《诗薮》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精当地指出了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