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诗词教学,通过培养学生想象力,挖掘诗歌意境美,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本文从创境悟情、由境入情、融情于景、有情诵读四方面论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 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凸现语文本体;凸显语文课程审美性特点,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已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让学生在诗意的课堂中学会诗意地生活。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散的艺术特色可概括为“真”和“情”两个字。“真”就是说真话、抒真情、写实景;“情”就是寓情与景、注情于人、融情入事。这两大特色构成了朱自清散的核心,使朱自清散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结合中学语文教材的分析,分三个部分阐明景物描写的一般做法:一要紧扣主题,抓住特点;二要情景交融,移情入景;三是以人拟物,移情入景。每个部分都联具体课文进行简要地分析,以引起读者的感受和把握情境,从而置身到景物之中,由情入理,悦情见美,把情感和美感结合起来,真正认识到美的真谛,受到一种充满生机、朝气蓬勃和面对生活的熏陶,从而提高分析和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瑰宝,被选作初中语文教材的《春》,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作者以富有浓郁诗情的画笔,描绘了绚丽多彩的春景,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全文不过七、八百字,却贮满了诗情画意。读着这优美的文章,令人仿佛置身在美的航道中。《春》何以有这样的魅力呢?我以为最主要的是作者将他热爱大自然的深情凝聚在笔端,融情入景,创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船山诗论以“情与景”的结合在诗中呈现的意象形态为其立论依据;以“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叫含情”为其诗美理想;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而“一倍增其哀乐”为其佳效应,凡此种种,,莫不新入耳目,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艺审美的理想追求可以说是对自然之美的追求。自然成观是中国古代艺美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念。综合考察中国古代的艺美学思想,所谓自然成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艺现象不是人有意为之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产物;二是艺的产生不是人自身内在独自行为的结果,而是人与自然外物碰撞、融合的结果;三是艺要适情会意、自然而成,不可力求:四是艺要契合自然,形成浑整、素朴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8.
席慕容的诗歌之所以能够获得广大读者喜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继承。这种继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遵循以情为中心的表现原则;二、采用中国古代诗歌的技法;三、追求诗歌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9.
笔者认为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融情于教,寓德于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相似文献   

10.
武洪彦 《课外阅读》2011,(10):325-325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效果“少、慢、差、费”。究其原因,既有学生轻视、“厌学”的因素,也有教师教法陈旧、呆板,千篇一律,千课一法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我的体会是:融情入趣,巧于质疑,注意教学语言的变化,移情入文等。  相似文献   

11.
木目 《现代语文》2004,(11):7-7
朱自清的散是以情胜的。他的学活动从新诗创作开始。诗歌重情的特点自然也影响了他的散。他的散或描摹世态,怀人抒情,或即景写情,融情于景,或融情于理,以理蕴情,无论叙事、写景都贯注一个“情”字。朱自清散的“情”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或朴素,或丰盈;或庄重严肃,或幽默诙谐;或忧郁惆怅,或积极进取。他的精神世界、化教养、社会观念、审  相似文献   

12.
曹丕有意识地创造意境,选择意象,他所选取的景色都和所抒发的感情密切相关,善于化景语为情语,融情入景,情与景密切配合,情真景切,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曹丕诗歌抒情性强,表情婉转细腻,总是回环往复地抒写感情,不同于建安其他作家的豪放洒脱,而更多了几分深情与清丽,曹丕的诗歌语言雕刻,讲求构思,在技巧上增强了对诗歌艺术性的追求,表现出曹丕自觉进行文学创作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个教师都追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生物教学风格是生物教师根据生物学特点,遵照生物教学规律创造性教学形成的;是生物教师长期教学经验的个性体现和教学作风的独特表现。美国当代教育家珍妮特·沃斯认为:一个真正伟大的教师必须具备独特的风格追求。本人在十几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吸收前辈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教师的经验,对他们的风格进行了三点追求,并用于教学实践。 追求之一:真和美的和谐夺融 科学求真,艺术求美。生物教学即是科学也是艺术。前者借助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反映生物的结构和规律,后者借助形象体系反映生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乐府补题》中佳作至少包含四个层面的质素:1、表面意象群;2、所咏本题之性状;3、作者之情;4、作为词写作背景之特定历史事件。循着表面意象群所具有的暗示作用。读者只能去揣摩词其他三个层面质素的种种迹象和可能性,却不可以将之一一加以坐实,词幽微要眇之特美因之得以形成,此四个层面质素之间的关系愈浑融,作品的美感作用愈强。  相似文献   

15.
设计理念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下半期,苏联优秀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均表现出追求一个共同的审美境界:和谐之美。即追求个体与群体、民族国家与人类世界的共生美;人与人的亲和美;人与自然的“谐振”美;自我心灵的崇高美。当代苏联文学的和谐美,具有全球性与未来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勰曾说过:“夫披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是文章的核心、主宰灵魂。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抓住“情”,教学才能生动活泼,饶有趣味;对学生的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景物描写是小说创作中最常见的一种技巧,也是鲁迅非常重视的一种表现手法,鲁迅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追求简约与丰富的统一,追求融情语于景语的诗性意境,凸显象征色彩,蕴含着反讽意味,具有极高的典范性。  相似文献   

19.
说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代关于创造艺术形象的重要理论之一。所谓“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把读者引入艺术想象的空间境地。它是生活的客观反映和作家情感主观创造相统一的结果。首创“意境”名称的王昌龄指出“景物兼意入兴”;司空图提出“思与境谐”;范唏提出“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朱承爵提出“意境融彻”;布彦图提出“...  相似文献   

20.
《大纲》规定: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