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1.教师先出示3、4、5、三个数,让学生分别组成能被2、5整除的三位数。(能被2整除的数有:354、534;能被5整除的数有:345、435) 2.试一试。请学生仍用这三个数尝试组成能被3整除的数,并试除检验。(由于受“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容易从个位上的数是否是3的倍数去考虑,从而组成543、453) 3.设置“陷井”。在学生用543、453试除以3,发现能整除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可能通过上面的特例得出:个位数字是3的数能被3整除,个位数字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从而假设出:个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的数,能被3整除)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修订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验证,理解和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正确、迅速地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2.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组数游戏:请用3、4、5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使它能被2整除。学生说出后让他们回答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同样用这三个数字组成一个能被5整除的三位数。学生回答后问:你又是怎么…  相似文献   

3.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设计兰化公司一校张秀英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上课后,教师首先出示1230这个数,问学生:“它能被2、5整除吗?为什么?能被3整除吗?”当学生发现不能单凭数的个位判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时,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教师抓住...  相似文献   

4.
1.激发兴趣,使厌学变乐学。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曾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这就是说,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我首先充分利用新知识与旧知识、已有知识与未学知识,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临界点,精心设疑,创设能诱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突破认知界面。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可以在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设疑:是否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呢?然后让学生用3、4、5这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去验证、去发现。这样抓住学生认知矛盾设疑,就能迅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愿望。  相似文献   

5.
张见 《小学教学研究》2006,(9):29-29,56
在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掌握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中,要鼓励学生敢于猜想,善于验证猜想并不断完善猜想,让学生在“愤悱”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一、鼓励猜想——提出课题【片段一】师:用3、5、6三张数字卡片,你能摆一个能被2整除的数吗?生:356或536能被2整除。师:为什么这么摆?生:个位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师:同样用3、5、6三张数字卡片,你能摆一个能被5整除的数吗?生:365或635能被5整除。师:为什么这么摆?生:个位是0、5的数能被5整除。师:那你能否用这三张数字卡片摆一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呢?试试看…  相似文献   

6.
一、定向。 1.让学生用3、4、5三个数字组成一个能被2整除的三位数。(534或354) 师:为什么要把4放在个位上?  相似文献   

7.
教学案例师:请你用3、4、5三个数字组成能被2整除的三位数。生:354、534能被2整除。(教师板书)师:用3、4、5三个数字组成能被5整除的三位数。  相似文献   

8.
师:前面同学们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板书出三个数字:3、4、5),你能用3、4、5这三个数字组成能被2整除的三位数吗?  相似文献   

9.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节值得研究的课。在这一课之前,学生刚刚学习的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这个数的个位,但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要看这个数的数字和,从观察数的个位到观察整个数的数字和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思维跨度,  相似文献   

10.
我们知道能被7,1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这个数的末三位数与末三位数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或反过来)能被7,13整除。我们利用此特征可判断一个四位或四位以上的数能否被7,13整除。具体判断时,所求的差往往是一个三位数,如此三位数能否被7或13整除,还需试除。另外,能被8  相似文献   

11.
1.巧设导语,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哪些数能被3整除。不信试试看。(学生们纷纷举出愈来愈大的数,老师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学生们惊奇了,这里到底有什么“诀窍”呢?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起来,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出答案,成了主动探索者。当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两组数后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个位上不一定是0、3、6、9”的结论时,知道了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只看个位是不行的。教师及时导入。) 师:到底怎样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能被3整除的数有…  相似文献   

12.
我在教学能被4、6、9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回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再让举生猜想能被4、6、9整除的数的特征,结果学生有了以下的猜想个位上是0或4的数能被4整除,个位上是3或6的数能被6整除:各位上数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猜想结果,  相似文献   

13.
“数的整除”一章内容较多,这里仅对其中的两个问题提出一点建议。关于能被2、5、3整除的数这一节教材,是由观察一些具体数,分析它们的特征,从而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但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即由数的特征判定能被2、5、3整除。而另一面,由能被2、5、3整除判定数具有的特征(即原命题的逆命题),教材却没有说到。而这些结论的逆命题是成立的,也是经常要用到的。例如,本节的练习十五第5题:用5、7、8排列成一个三位数,使它是2的倍数;再排列成一  相似文献   

14.
我这里说的"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在这之前,教材安排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新课"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选特例,找反例"的方法。下面我就结合教学详细阐述过程:一、选取特例,初步发现规律A:出示几组数字卡片,让学生任意组合数字卡片,判断能否被3整除:1,2和3;2,5和6;3,4和5;3,4和9;7,8和9。学生通过操作、计算得出:a.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个位上的数是几没有关系;b.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的顺序没有关系;c.连续3个自然数组成的数均能被3整除。比如1、2、3;2、3、4;3、4、5;5、6、7;7、8、9。  相似文献   

15.
我校每学期都举行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在2001年上半年的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有幸听了一位青年教师的课,感觉到既令我欣赏,又令我遗憾。该教师教学的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教学案例首先教师提问: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学生答后教师自然过渡:能被2、5整除的数,是根据数的个位上的数来确定的,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可以只看它个位上的数就行呢?要求在小组中展开讨论。1、讨论前教师提出几条建议(1)小组中每位同学自己报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提供小组观察。(2)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相似文献   

16.
问题1:从0到9这10个数字中任取3个数字组成一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这个数能被3整除的个数有多少个? 分析:(1)困难所在——从整体来思考,组成的数要能被3整除,则需要三个数字相加的和为3的倍数,——排除相当麻烦.  相似文献   

17.
让学生发现问题的关键是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体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发现技能,让学生能运用操作、观察、推理等方法发现问题、获得知识。一、结合操作,发现规律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已有被2、5整除数的特征的思维定势,当在数的个位找不出被3整除的特征时,就出现了认知冲突。教师实物投影出示下表:……千位百位十位个位……让学生用6根小棒摆数(数位上有几根小棒就表示此数位上的数为几)。教师引导学生在操作中阶段性地发现以下特征:1.有6根小棒组成的数都能被3整除。学生又用5根、4根、3根、2根、9…  相似文献   

18.
詹业斌 《教育文汇》2004,(10):38-38
走进教室,我信手在黑板上写下了一组数字:123、201、3213、3081……然后在这组数字的上方写下了这节课的内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我问学生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纷纷列出式子,经过计算后,七嘴八舌地回答:“能!”我微笑着让他们平静下来,说:“对,这些数的确都能被3整除。  相似文献   

19.
在揭示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写出四个数:336、9256、490、53;要求学生判断它们能否被3整除。  相似文献   

20.
由于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五年制第八册第三单元)的特征,是学好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由于受到“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韵干扰(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引导学生探索灼焦点是在一个数的“个位”上),容易产生思维定势。为防止教学中的思维定势的干拢,新授时,教师首先向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