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和谐的真意     
李景体  李悦 《宁夏教育》2013,(11):I0001-I0001
“和谐”一词无疑成了当今社会最流行的词汇。但现实中很多人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和谐的真意。 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中国古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成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  相似文献   

2.
《论语·子路》章:"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所说的"和"与"同",是他哲学思想中一对对立的哲学范畴。"和"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平衡,而"同"与"和"这一范畴相对,指事物的绝对等同。"和而不同",是指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平衡,但又不等同,不是没有矛盾;认为对立面的和谐、统一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础和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3.
和而不同:高等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意大利著名思想家恩贝托·埃柯在1999年纪念波洛那(Bologna)大学成立900周年的大会主题演讲中提出,欧洲大陆第三个千年的目标是“差别共存与相互尊重”。这启示我们,未来大学是有差别的,承认差别并相互尊重才能进一步发展。我国《国语·郑语》记载着史伯回答桓公的一句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也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与“同”在这里有着非常不同的意义。“和而不同”是指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合并”、“融合”、“团结”、“和谐”)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一味…  相似文献   

4.
一、“和而不同”的历史源流和理论基础 (一)“和而不同”的历史源流 在中国文化史上,“和而不同”的完整表述最早见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具体内涵指以下四个方面:①“中和之道”。孔子称之为中庸,程子的解释是:“不偏之渭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意为合情合理,不走极端;是稳步改良,避免躁进:是兼顾各方;  相似文献   

5.
徐初苗 《师道》2008,(2):26-28
一树之叶,并无两片相同,但我们却不觉得突兀,反而显得十分和美。究其原因,那就是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也应当是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世间万事万物正因“不同”而充满生机。“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达到总体上的和谐。“和而不同”重在“不同”,“不同”之“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和而不同”既是自然法则,也是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是由千万个族群融合而成的一个伟大民族,能够促成并长久维系这种融合的核心理念就是“和合思想”或者说是“中和论”。它代表着儒、释、道三家的共同精神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和合”,是和谐、合作、和平、大同小异、求同存异的意思.这与犹太教义的排他精神不同,更与霸权主义的“同不容异”迥异。当前,我们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依据就是中华民族这种优良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7.
片段选读一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孔子说:"君子和谐却不同一,小人同一却不和谐。"【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思想史上,早有和谐思想的萌芽,孔子日“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认为“天人合一”。在西方,毕达哥拉斯说“整个天是一个和谐”,文艺复兴后的笛卡尔、莱布尼茨、黑格尔等人都把和谐视为重要的哲学范畴,莱布尼茨认为“宇宙是一个由数学和逻辑原则所统率的和谐的整体”。干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追求着和谐。今天,和谐境界已经成为人们在各个方面的要求,自然界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企业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良好的人际关系、公平的竞争环境、相互支持合作的组织氛围、较高的员工满意度和工作绩效,是和谐型企业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每月作文题     
《语文教学之友》2014,(1):F0004-F0004
近来社会上发生的恶性事件,使和谐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社会安定和谐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还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旨在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老子更是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关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古人所设计的大同社会理想,带有乌托邦的性质,但它作为一种崇高的目标和理想境界,引导着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追求以人际和谐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发展目标。人们始终相信和谐的局面是美丽的,和谐的力量是无穷的。  相似文献   

10.
曹迎春 《文教资料》2006,(31):72-73
孟子和谐教育的哲学观就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孟子和谐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教人做品质和谐、人格完美的“君子”、“大丈夫”,并以“仁、义”,“五伦”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以“君子”为楷模的人格理想作为教育的标准内容;孟子和谐施教的方法主要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师生互动。  相似文献   

11.
李焕立 《教师》2012,(6):16-17
和谐的基本精神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理念阐述着“和谐”的本质。要在“和而不同”中构建和谐的领导班子;在追求“和而不同”中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在追求“和而不同”中构建和谐的同事、师生关系;在追求“和而不同”中构建和谐的生生关系。  相似文献   

12.
"和而不同"是孔子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他在《论语·子路》中这样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追求和谐一体但能容纳不同观点,小人强求步调一致而排斥任何不同意见。"和"有融合、调和、和谐等含义,"同"是相同、一致、同一等意思,两词的现代词义相近,但在中国传统哲学里它们的涵义完全不同。孔子之前,西周末至春秋有过两次"和同"之辨,基本厘清了"和"与"同"  相似文献   

13.
徐徐 《成才之路》2013,(35):69-69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中有这样的话。和:人群。同:苟从。孔子的这段话可以这样来理解:君子为人与小人比较起来,体现在能融进群体,但不应该苟从其中而迷失自己的个性和原则。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也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和谐校园主要指人的和谐、物的和谐及过程的和谐等等。怎样构建“和谐校园”?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主体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班主任(辅导员)、宿舍管理员等诸要素,共同构成教育主体,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是教育主体之间的和谐发展。“人是生产力中…  相似文献   

15.
1不求学问,而求学位学位是学问的尺度。可是,尺度正在变成光环。2不求学问,而求官位谋权之势日增。主要是权能生学。有官位则有学术“成就”。3不搞学派,大搞宗派学界因学说不同而立学派是正常的。学派林立,学术繁荣。可是,如今有些人没什么学说,却拉出了山头。古人尚且能做到“君子和而不同”,今天的同行、同事何以“同而不和”?  相似文献   

16.
实际上,这里还是说孔子不搞“捣糨糊”。“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与这段话有点接近的还有一段话:“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庸》)前一段话提出的“和而不同”的观念是来自生活的。五味调和成食,五音调和成乐。不同个性的(以至于品格)人物调和成其为社会,成其为世界。后一段话是界定了“和”的下限——“不  相似文献   

17.
[文题]《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作为君子,要善于与别人和谐相处,要善于调和矛盾冲突。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有学者认为,“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请以“和而不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陕西咸阳2007届高考练考作文题)  相似文献   

18.
两千五百年前,思想家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和气生财”、“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千百年来,类似对“和”的阐释在中国典籍中层出不穷。“和谐社会”是有史以来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向往的理想社会。但只要留意,也可从语文课文中找到,人与人之间如何和睦相处,人与动物如何和谐相处,人类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它包含相当丰富的哲学思想。和而不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虽不同但能和谐相处;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儒家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关系团结和睦、个人身心协调发展等丰富的内涵。儒家和谐思想虽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有着若干重大原则区别,但其中崇尚和谐统一的追求、“和而不同”的矛盾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协和万邦”的国家关系观以及“忠恕之道”的道德修养方法,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重要而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