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惩罚是一门艺术,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的惩罚手段五花八门。容忍孩子的不良行为,甚至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找诸如"他累了"、"他没有午睡"、"他情绪不好"之类的借口,都是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适当的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屁股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2.
自然后果法     
卢梭(1712-1778)依据自然教育理论,反对体罚学生,提出了“自然后果法“.他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导致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相似文献   

3.
于焱 《辽宁教育》2013,(12):20-21
教育行为失控是指教师在其情绪失控的情况下,教师行为违背教育、教学原则和规律。具体到幼儿教育实践中,这种失控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不良行为孩子过分否定斥责和惩罚;对能力弱的孩子过急态度;对表现个性的孩子采取压制态度;对所谓“好孩子”过分娇纵。  相似文献   

4.
惩罚的运用     
科学研究表明,对孩子的良好品行给予奖赏,要比对他的不良举止予以惩罚远为理想,对孩子的得益更大。但有时候,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从孩子安全的角度考虑(例如不能突然冲到街上),让孩子尽快地懂得道理,或者孩子的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已经根深蒂固,惩罚也就显得颇有必要。在如何通过惩罚的手段控制孩子的不良行为,从而取得最理想的效果方面,研究者们得出了下列几个结论: 时间的选择惩罚的时间宜早不宜迟。孩子出现的某种特定的行为举止以及对其的惩罚之间间隔越为接近,惩罚的收效亦就越大。另外,当孩子刚开始卷进某种被禁止  相似文献   

5.
教育名言     
卢梭 《辽宁教育》2010,(5):54-54
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相似文献   

6.
奖励与惩罚是家长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的教育手段。大家都知道,奖励具有“正强化”作用,可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惩罚则相反,可以抑制或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这一扬一抑,相辅相成,引导孩子朝家长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常常有些家长感到困惑:“我的孩子总不好好学习,我...  相似文献   

7.
一、坚持正面教育。对有不良行为的孩子非打即骂,往往毫无效果,甚至更糟。应通过讲道理等使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鼓励他改正。二、教育措施一致。家长教育孩子切忌一个管、一个护;一个严、一个宽。那样会被孩子钻空子,取其所需,使家长失去威信,以致根本无法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意见统一,配合默契,有不同看法可过后再说。三、多些理解和宽容。有时理解和宽容比训斥和惩罚更有力量。孩子产生不良行为时,应在耐心批评教育后给予安慰,鼓励他振作起  相似文献   

8.
惩罚孩子有哪些学问怎样惩罚孩子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呢?(1)及时。家长应尽可能在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就加以惩罚。(2)明理。惩罚孩子的目的,在于矫正并减少其不良和错误的行为,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惩罚的同时,要讲明道理。(3)一贯。对孩...  相似文献   

9.
最近,参加了几次关于幼儿教育的咨询活动,许多家长提出了能不能打孩子以及如何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等问题。我想谈一点个人对惩罚孩子的看法,与同志们讨论。 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它是在一个人、一个儿童,做了与社会准则相违背的事,而教育者希望他改正时使用的。一般来说对幼儿能用轻一点的惩罚手段即足以使他改正错误,就不要用比较重一点的惩罚手段。当然,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 为了使惩罚行之有效,应该做到这样几点: 一要弄清情况。惩罚总是在孩子做了一件错事或  相似文献   

10.
一、什么是“良性惩罚” 所谓惩罚,是指对违犯法律法规或某种约定者施以某种痛苦及剥夺某种权利或需要.以示惩戒,达到维护大众权益、维持公共秩序的作用。而教育上的惩罚,是指对受教育者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的纠正.以达到更好地帮助受教育者健康发展,有效地遏止其不良行为蔓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关禁闭是西方家长在孩子犯错后对孩子的一种惩罚方式,也就是暂时将孩子关在一个单调乏味的地方,让他单独呆几分钟。在英国,“关禁闭”被认为是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相对其他惩罚方式而言,它较为理性,有助于孩子直面自己的行为,让孩子学会自我反省并及时改正错误。在使用关禁闭的方法之前,家长首先要给孩子订立行为规矩,告诉孩子,如果你违反了这些规矩,你就要被关禁闭。规矩一次不可订得太多,一两条即可,例如:不能砸坏别人的玩具。有时候,孩子可能故意打破别人的玩具来试探你,看你到底把他怎样。这时,你就要立即表情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一个14岁上初中的女孩“倒水”的不良习惯纠正过程的研究,总结出了纠正孩子“倒水”这一不良习惯的方法,该法对于纠正家庭中的孩子、幼儿园的儿童、在校学生的不良习惯都有很好的借鉴价值。会用惩罚,这个“会”字不好用,是很有学问的。惩罚虽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不能不慎。斯金纳通过用白鼠做实验发现:惩罚在某一段时间内,可以降低某种不良行为的倾向,但不能消  相似文献   

13.
怎样在教育中有效地使用“罚”而杜绝“体罚”和“心罚”呢?笔者认为,至少要遵守以下几条原则。1.惩罚要及时果断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及时果断的惩罚,对“后进生”改正缺点很有好处。“后进生”在不良行为发生后及时受到惩罚,受惩罚过程时间较短,对发生问题感知较清楚,对惩罚方法的认可程度也比较高;而延时受惩罚并且受惩罚过程时间较长的学生,则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立情绪。同时,接受不同时间惩罚的“后进生”,其矫正错误行为的程度也不同,及时受到惩罚的学生很少重犯类似错误,而延时受到惩罚的“后进生”则容易重犯。2.惩罚…  相似文献   

14.
惩罚是父母常用的教子方法。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惩罚的含义并不等同于粗暴与打骂。广义的惩罚泛指施予孩子某种不愉快刺激、厌恶刺激(如批评、指责.拒绝等),有的是使儿童抑制、改正其不良行为。但如果滥用惩罚,很容易伤害儿童的情感,导致亲子冲突,产生恶性循环。因此,探讨有益的有效的惩罚策略是很必要的。若孩子确有过错,我们可慎用下列做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一、及时纠正孩子的第一次过错 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及时的训诫是必要的。特别是年幼儿童,记忆保持时间短,若时过境迁,重又提及,孩子没有了现场感,就难以理解为何…  相似文献   

15.
报刊撷英     
教育不能没有惩罚长期以来,我们的理论界不敢谈惩罚,第一线的教师也害怕说惩罚。大家总是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应该“和颜悦色”、“润物细无声”、“循循善诱”。有些“教育专家”也常常“高屋建瓴”地教诲每天和学生打交道的一线教师:要“说服教育”,要“正面教育”,要“感化”,应“宽容理解”……其实,一味如此是非常不当的。什么是教育惩罚?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布鲁纳称之为负强化。教育惩罚大体可分为精神类与行为类。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后者如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可以…  相似文献   

16.
1、给予孩子积极的注意每一个孩子都有需要父母给予爱抚的积极注意的天性。但是,如果他从父母那儿能获得的唯一的注意是训斥的消极注意,他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因为他以为消极注意总比没有注意要好。一般家长更多地是当孩子行为出轨时才给予注意。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做出更多的不良行为表现,因为这是他们能获得热望中的父母对自己注意的有效方法。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孩子不良行为的心理和行为的习惯动势,不良行为也就会随之而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7.
东方 《家长》2003,(Z1)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可以为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有的家长由于急功近利而走进家教的误区,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恨铁不成钢”,喜欢惩罚犯了错误的孩子,因为惩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这样的“效果”又强化了惩罚者的行为。遗憾的是,惩罚所引起的复杂的负面效应,很多家长并不十分清楚。家长的惩罚大致会产生三方面的负面效应。惩罚的第一个负面效应,那就是引起孩子情绪上的不良反应。例如,恐惧、惊慌,严重或反复地惩罚是造成孩子精神障碍的根源之一。惩罚的第二个负面效…  相似文献   

18.
一、家规的作用——既是“限制”,又是“伙伴”短期目标禁止或快速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长期目标向孩子传递我们的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发展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只有掌握了规则,孩子才能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表现得更好、更胜任、更愉快,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发挥自己的作用。*规则指导着孩子与别人的交往,这对于孩子最终的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家庭规则向孩子传递着我们的价值观。在幼儿的关键期,为幼儿制订规矩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规矩可以使孩子感到生活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父母在给孩子自由…  相似文献   

19.
正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也是成长中的人,对自己的不良行为导致的后果一般都是由监护人来承担责任,也就是说,学生本人可以不直接负责任。但是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负责"教育,学生不良行为的转变将会取得明显效果。一、教育孩子对自己的过激行为"负责"【案例】数学期中考试快到考试结束时间,小荣最后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不会做,他想到要是这题做不出,可能不上80分,考不到80分以上,他的爸爸是会惩罚他的。  相似文献   

20.
切勿只“惩”不“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是的,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但是,光有惩罚没有警戒的教育更糟糕!惩罚带来的警戒作用才是惩罚教育所真正需要的。留美博士黄全愈在《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道:“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而是为教育孩子而惩罚孩子。换一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一位中国校长问新加坡的一位中学校长:“是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