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立法与国外沉默权规则存在一定冲突,这是根据具体国情适当选择的结果。但我国应借鉴沉默权规则的有益经验进一步加强立法,以完善刑诉制度。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沉默权规则的含义,全面论述了沉默权的形成历史和沉默权规则在各国立法中的体现,阐述了沉默权的理论基础和法律基础,对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有关沉默权的条文进行了分析评价,并着重研究了我国沉默权与无罪推定原则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如何建立我国的沉默权制度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沉默权     
本文根据沉默权在国外的立法发展现状,结合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阐述了我国确立沉默权规则不仅是履行国际义务,也是发展国内法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所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刑事司法程序正当的一项重要保障。联合国的有关公约也对其加以确认和保护。我国在确立沉默权原则时,应考虑到所面临的技术难题,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程序规则,通过立法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原则,以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5.
再读沉默权     
近几年来,沉默权制度在我国讨论热烈。然而,我国立法以及司法实践中是否应当确立沉默权制度?笔试衅从宪法和法治理念等视角来分析和阐述沉默权制度在我国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沉默权涉及问题复杂,其形成有特定的历史根源与制度根基,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英美沉默权规则界定不清会导致认识的不足。当前理论界对沉默权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沉默权是针对讯问采取拒绝回答的方式而享有对抗讯问的特殊权利。在沉默权语境中,沉默的自由与沉默的权利不分,沉默权的立法概念、性质、意义特殊,权利的正当性亦显特殊。其不科学之处在于缺乏立法与实践的来源依据,因之沉默权制度不应设立。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与国际公约中规定的“沉默权”规则有许多相同之处,可以说我国采取的时默示沉默权制度。但我国还应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完善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8.
沉默权规则应当在我国确立,但同时沉默权的使用应当有所限制,否则出现不良社会效果。本分析了五种限制使用情形,并提出了确保沉默权落到实处的三点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沉默权即反对自我归罪特权,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立法中均有规定,而我国对这一制度的立法选择争论已久。本文在总结我国现行法对沉默权态度的基础上,提出设立沉默权是适合我国现实国情、适应法治建设实际需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沉默权规则应当在我国确立,但同时沉默权的使用应当有所限制,否则会出现不良社会效果。本分析了五种限制使用情形,并提出了确保沉默权落到实处的三点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部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法律,《物权法》做了若干保障民生的制度创新。落实《物权法》,应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如《征收征用法》、《住宅法》等,明确和细化《物权法》的有关原则性规定。  相似文献   

12.
沉默权和反对自我归罪特权是刑事诉讼中法律赋予当事人的基本权利,二在产生时间、适用的主体、内容、词语表达及相关法律对其规定上存在着不同。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物权法》对于商业银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物权法》不是一部完全创新的法律,阐述了《物权法》对商业银行的一系列影响,并提出了商业银行运用《物权法》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物权法》是一部重要的对财产的归属和利用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规范,物权法因而是市场经济中界定、确认和保护产权的基础性法律,其核心在产权,根本任务在于界定产权、确认产权和保护产权。物权法的颁布是我国产权朴度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5.
亲权制度是亲属法里面比较重要的制度,但目前我国的立法并没有对亲权制度给予相应的重视,而是利用监护制度予以笼统地概括,因此建立亲权制度就显得必要了。本文从制度发生学、国外的立法例及我国社会当前和将来对监护制度的要求三个方面,阐述了应该建立亲权制度并将其与监护制度并列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物权法》视野下的虚拟财产二分法及其法律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财产是指具有财产性的数字记录,且不以网络虚拟财产为限。按照《物权法》的规定,部分虚拟财产可以被认为是物,适用《物权法》规则,这些虚拟财产应被称为虚拟物。其他虚拟财产则应认定为合同债权性质的服务,适用《合同法》规则,侵害债权性虚拟财产适用侵害债权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民法总则具有“提取公因式”、体系协调和行为范式三大功能。民法典的体系分为外部体系和内部体系,前者是关于抽象的、概括的概念之间的逻辑体系,即通常意义上的形式理性;后者是关于法律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物权法的起草应当在外部体系和内部体系与民法总则保持协调。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物权法(草案)》在若干重大问题,比如物权主体、所有权和物权行为,与民法总则存在距离,民法体系难以建立。  相似文献   

18.
分析比较不安抗辩与预期违约制度,对我国<合同法>中不安抗辩与预期违约制度的处理情况进行评析,进而提出了自己的改进建议.旨在完善我国<合同法>,以期增强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贫困与超越--对传统民法文化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是法律有机体的细胞,民法是权利的集中表现。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分析了中国古代民法不发达,权利匮乏的根源。阐明了传统民法文化良莠并存,中国现代民法文化建设,是在批判继承传统民法文化基础上融入现代法治精神的交融同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正义作为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行为准则,是构建合理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我国《物权法》的法律规定中既蕴涵了法律正义,又蕴涵了道德正义。《物权法》实现了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其实体正义主要体现为归属性正义和交换正义,其立法技术上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