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1.民族政权并立。如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与汉族相比,少数民族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处于落后状态,但辽、西夏、金这几个政权自身内部统一,经济、军事的综合国力并不弱。两宋政府都未能完成全国的大一统,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形成均势,于是造成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华章》2007,(Z1)
唃厮啰是北宋时期存在于中国西北的吐蕃诸政权中的一个,活跃于公元11世纪到12世纪初,后为北宋所灭。它以今青海东部为中心,地处宋、夏两国的交界处,是北宋与西夏之间的缓冲地带。作为当时丝绸之路南路的控制者和吐蕃最有势力的政权,它也是北宋和西夏积极争取结盟的对象。在这种形势的影响下,北宋方面采取了以下手段以争取与唃厮啰上层的联合。  相似文献   

3.
在1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北宋始终处在和辽、金、西夏三个少数民族政权鼎足而立的政治格局中,而与西夏之间的争战则是北宋民族关系的主线和主要矛盾。百年宋夏战争激发了北宋士大夫文人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并在诗词创作中有着鲜明的体现。本文以文人士大夫的人格精神作为研究媒介,探讨宋夏战争对北宋文学风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郭东辉 《新高考》2006,(11):28-29
【考点指津】1.归纳宋代政治主要内容:(1)北宋的建立和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2)北宋统治者采取多方面措施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造成"冗兵、冗官、冗费"局面,给北宋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3)北宋中期,为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王安石进行了变法,终因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4)和战并存的民族关系。北宋同与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和金之间有战有和,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5.
北宋与辽、西夏、金四个政权出现于我国中世纪的后期,它的存在历时一百六十六年(公元九六○至一一二六年)。它长期处於尖锐、激烈的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之中。由于北宋汉族为主体的封建政权,生产发展、商业繁荣,加上其他各种社会历史因素,至使众多的受制於辽、西夏、吐蕾和其他民族政权的各族酋豪,部落和人民投诚“归明”於北宋,即所谓“归明人”。北宋政府对归明人专有一套统制办法。研究宋史者鲜有涉及。本人不揣学识浅陋,仅就读书所得,就北宋政府对归明人的优待政策、限制以及如何管理,作一考述。不妥和错误之处定多,尚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6.
西夏是我国西北党项族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对北宋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统治集团和一般文人对西夏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看法:1.视西夏为蕃臣属国,对它的乍叛乍服感到激愤;2.正视西夏的军事力量和国防压力,试图改变自身的弱点,克敌制胜;3.视西夏为弱小的“夷狄”,在文化、外交上歧视之。基于这三种看法,北宋朝野产生两种对西夏的态度:一是作为宗主大国、礼仪之邦不应与弱小叛臣或夷狄争一时之长短;二是西夏竟敢以蕞尔小国屡屡羞辱大宋,造成严重边患,故要求惩治的呼声很高,神宗朝以后愈益成为朝议的主流  相似文献   

7.
完颜亮,字元功,金朝四世皇帝,贬称庙号海陵王。《金史》称“无道主以海陵为首”。其实,海陵王并非平庸无道的昏君,倒是知书明礼、很有抱负的封建帝王。他在位十二年,政绩赫赫,建树颇多,是金代九帝中的佼佼者。一、熙宗朝的统治危机公元1115年,金太祖称帝建国。不久,灭辽朝,亡北宋,臣服西夏。尔后,即以大散关、淮水为界,同南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然而,随着军事上的巨大胜利,金政权统治区域的扩大,脱离中央的分裂势力也在逐步形成。昔年跟随金太祖、金太宗攻辽伐宋的女真宗室权贵,功臣宿将,以及他们的子嗣,居官专权,拥兵自重,甚至左右政局。  相似文献   

8.
封立 《甘肃教育》2013,(21):96-96
西夏又称白高大夏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族建立的王朝,由于位于北宋西北部,故称西夏。党项族原为羌族的一支,游牧于川西高原的山谷草甸之间,唐朝初年迫于吐蕃压迫迁徙至陕北一带,以牧畜为生。唐末时党项部落首领拓跋思恭因平乱有功获赐姓李,被封为夏国公节度夏州,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夏州政权被北宋并吞后,部落首领李继迁起兵占据银州,攻破会州(今靖远、会宁一带),向辽称臣与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的后期,出现了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梁后三国鼎立的局面,使政局转趋复杂,各政权为了加强建设,对外积极从事外交活动,而这一时期的频繁外交活动又与后三国的政权和政局的变迁密切相关,影响着政权的稳定和政局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史学界关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鼎立的时间、标志及原因三个方面.关于鼎立的时间与标志,不能以几次战役为依据,应看其三政权何时同时具有独立政权的实体而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不能单从一般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去分析.应当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从当时社会的特殊历史背景及魏、蜀、吴三国的深层内因去寻找答案.同时,要将鼎立的标志与鼎立的发展和巩固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1.
北宋政府如何处理与辽、夏的关系,当时各方面的意见颇有不同。包拯认为在外交政策方面,应有正确认识,遵守盟约,平等互利,保持均势,认真对待,提高警惕。在防御措施方面,应当精兵选将,控守险要,训练民兵,补充战马,广积粮食,加强军事情报工作,等等  相似文献   

12.
由夏至战国,今黔中一带,从父系氏族公社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黔中古人类由新石器的使用逐渐过渡到青铜时代,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手工技能出现了明显的进步.这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渐渐丰富起来.进入奴隶社会后,管理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已经成为传承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由夏至战国,今黔中一带,从父系氏族公社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黔中古人类由新石器的使用逐渐过渡到青铜时代,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手工技能出现了明显的进步。这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渐渐丰富起来。进入奴隶社会后,管理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已经成为传承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江苏地区的古氏族部落 ,在相当于中原的夏朝至战国末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财产私有和阶级的出现和发展 ,“三代”时期形成了较多氏国、方国或诸侯国。至春秋、战国时期 ,吴、越、楚三个大诸侯国相继争夺江苏地区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 ,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民国词坛大家夏承焘与夏敬观的词学交游可分两阶段:一是1929年至1938年,夏承焘在杭州,夏敬观在上海,主要以信函往来; 二是1939年至1942年,夏承焘因战乱避居沪上,以午社雅集为中心,与夏敬观交往密切。民国时期是“二夏”词学“交集”期,其交游具有层递性与连续性。夏敬观提携夏承焘,体现词学代代承衍; 同为“新变派”,二人围绕“四声之争”辨议词学,共同架构传统词学向现代词学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夏年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年的确定对于研究我国国家与明的起源和印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因而我国于1996年正式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并提出建立夏年基本框架的构想。本以此为出发点,借鉴以往研究成果,运用数学概率统计方法,对有关夏商周三代的献记载及相关标本的碳十四年代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将所得结果与夏化分期相参照,从而得出夏年的大致范围。  相似文献   

17.
孟赟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7):102-104
《儿女英雄传》中的十三妹是为人熟知的侠女形象,从十三妹到安家媳妇的身份转换,引起了许多争议,褒贬不一。本文试从侠女形象的嬗变分析,并运用女性主义性别视角,再次对这个形象进行观照,揭示其意味着侠义精神的衰弱和女性文化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赵国,受学于稷下,成名于稷下.苟子一生三游稷下学宫,稷下学对荀子思想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苟子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稷下学的发展,时稷下学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蜀文化是四川西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老蜀族创造的文化。蜀文化包括三星堆文化期、十二桥文化期和战国文化期,也有学者认为其上限相当夏末商初。河南省西部的伊洛盆地是夏王朝的都邑所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在该地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两种文化之间隔有高山大川,从考古的发现来看尚没有夏和之后的商势力到达四川盆地的迹象,但以几种极具个性的器物来讨论,二者之间是有交流的。  相似文献   

20.
渭南方言中的"下",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本文就其与普通话加以比较,重点描写了它在渭南方言中的一些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