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波士堂>的成功样本为例,分析"七巧板"理论在这一节目中的体现以及由此带给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创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泛娱乐化时代的今天,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成为热门的电视节目之一。本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国内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研究现状,并阐述((职来职往))的社会意义,进一步分析电视求职节目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牛卫红 《报刊之友》2012,(11):76-77
相较于欧美国家电视真人秀节目,中国的电视求职节目诞生的较晚,在经过一个短暂低谷后以《绝对挑战》、《职来职往》的开播实现强势回归。本文主要以《职来职往》为代表分析电视求职类节目的特点,重点探讨目前节目发展过程中呈现的隐患和危机,试图寻找建构一条电视求职类节目本土化之路,实现节目的健康持久发展,彰显节目存在的现实意义更深层价值,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4.
2006年6月8日,由第一财经、东方卫视、唯众传播联合打造的我国第一档商业脱口秀互动电视节目《波士堂》开播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举行。该节目每期约请一位企业界重量级的精英作为主角,同时邀请3位来自企业界、文化界或演艺界的知名人士组成观察员团,构成立体的话语互动体系,从不同角度观察、不同层面展现企业家的个人性情、商业传奇和精彩人生。节目打破以往电视财经节目严肃有余的倾向,将轻松、睿智、人性化,平民化的电视表达手段充分融入到节目中来,既轻松幽默,又具思考张力。《波士堂》主张“商道即人道,财经也轻松”。节目张弛有度,不仅可以让业内人士真切感受到BOSS的个性魅力、新锐思想和商业哲学,而且普通观众也能从中得到快乐和启发。同时,《波士堂》首次在国内尝试谈话节目录像直播模式,在录制过程中进行网络全程直播,广大网民可以在第一时间与现场嘉宾实时互动。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时代下,随着各类求职节目相继亮相中国电视荧屏,电视求职这种新颖的求职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兴起同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高校扩招与就业竞争等深层次的社会因素有关,由于定位清晰、角色丰富、包装精致等原因使节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这类节目同时也存在着求职者方向单一、远离现实生活等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应采取拓宽职位范围、强化现实性等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电视荧屏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节目——求职类节目。以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为典型代表的求职类节目一经推出,就凭借其自身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迅速地吸收了观众的眼球,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在媒体节目中占有宝贵的一席之地。求职类主要满足了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对于优秀工作的心理诉求。本文拟就以电视求职类节目这一热点话题为分析对象,从大众传播的视角对其进行具体的研究论述。  相似文献   

7.
文化类电视节目是我国电视媒体中的重要节目类型之一,当前电视文化类节目的营销手段落后,造成文化类节目总体收视率不高。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电视文化节目经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电视文化节目营销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的财经类电视谈话节目中。由第一财经、东方卫视、唯众传媒联合打造的商业谈话互动电视节目《波士堂》,无论是节目设置、栏目理念还是谈话场的营造都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电视文化节目发展的现状,指出建立综合多元的节目评估机制,注重节目的社会效益,是电视文化节目发展的内在要求;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电视文化节目的本质,将"文化"与"节目"对接,在保持节目内容严肃性前提下追求形式的变化,实现节目转型,则是电视文化节目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10.
王威 《青年记者》2013,(6):71-72
营销大师科特勒提出的精准营销理论,就是以客户为中心,运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方式,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以合适的价格,通过便捷的渠道,向特定的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江苏卫视和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打造的电视求职类节目《职来职往》,就是运用精准营销理论,通过差异化精准营销手段,锁定大学生求职群体,通过真人秀的节目形式,满足受众的求职信息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1.
从《波士堂》到《咏乐汇》——电视谈话节目的创新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毅 《传媒》2009,(2):72-74
从2006年开始,随着中国电视产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新的技术平台的出现,新老媒体的演进、整合,WEB2.0传媒语境的开拓,以及西方先进电视理念、优秀节目形态与本土化特色的糅合,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创新姿态尽显,而且一批新颖的电视谈话节目也涌现出来。其中2006年开播的《波士堂》和2008年开播的《咏乐汇》无疑是这批新节目中最具代表性的节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中国好声音》的整合营销为例,论述了节目的品牌营销必须以观众为中心,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在分析观众的心理与需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节目的定位与包装,树立节目的风格与整体形象,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节目的广告营销要寻求企业与电视节目之间的品牌共赢,做到"用一个声音说话"。节目的信息传播要与观众进行有效的互动,让受众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节目信息的主动传播者。电视娱乐节目还需要多种营销媒介的整合运用。电视媒体必须将网络营销、活动营销、话题营销等多种传播媒介综合运用,形成一种营销传播的合力,并注重节目的品牌延伸,实现立体式营销,从而传递一致的节目信息,打造节目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3.
天津卫视职场服务类节目《非你莫属》作为"大学生最受欢迎电视节目",2012年5月份因为"晕倒哥"事件饱受争议,再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电视求职作为很多卫视节目的主打品牌,都取得了成功。本文试从"使用与满足"理论来分析《非你莫属》走红的原因,除了它最初的目的是为应聘者搭建求职平台,获得求职机会等服务性需求外,还满足了受众的"心绪转换"、"人际关系确认"、"自我调节"和"社会环境监测"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就业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伴随着电视求职类真人秀节目近年来的广泛传播及其影响力的扩大,本文对其重要组成要素——求职类节目中的主持人进行研究,主要对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主持模式,现场把控能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甄东霞 《青年记者》2017,(11):53-54
电视媒介生态中的真人秀节目是21世纪的活跃物种,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多种需求,并使其获得娱乐满足.它是除新闻类节目之外信息含量较大的节目,对受众来说起到多方面的引导、分享、示范的作用.现今,我国的真人秀节目涉及求职、相亲、旅游、竞技、公益等多个主题.这些主题内容多为受众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电视媒介将社会问题与电视节目嫁接在一起,构成信息传播的良性互动,既能合理配置电视媒介资源,又能服务于广大观众.  相似文献   

16.
杨明 《记者摇篮》2008,(1):47-49
随着上世纪末中国传统就业形势的巨大变革,一种国内前所未有的崭新节目样式应运而生,即电视求职节目。一时间,求职节目从中央到地方媒体纷纷落地开花。这种以帮助劳动力解决求职就业为主旨的对象性节目从政府引导的公益化行为初始,先后经历了指令性设置、收视市场化考验、电视规律化检验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求职节目的景观。其对象性服务类节目的命运曾获得国家行  相似文献   

17.
邓力 《新闻传播》2013,(2):199-200
在电视综艺节目,特别是真人秀节目中,演播室节目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演播室节目也有着自己特有的叙事特点,在求职类真人秀节目日趋泛滥的当下,本文从节目叙事元素出发,分析《非你莫属》的成功之处,窥一斑以见全豹,总结一档成功的求职类演播室真人秀节目应该具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求职类节目已成为研究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形态绕不过去的一个类型。基于此,以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节目为例,从节目定位、节目形式、节目内容等方面,试析中国求职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9.
宁迪?  都成 《今传媒》2011,(9):89-90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今天,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加剧,面对逐年增长的高校毕业生人群,2010年12月,中国教育频道与江苏卫视联手打造了一档全新的电视求职栏目——《职来职往》。本文将从电视节目制作方面以及传播学的角度对《职来职往》节目的创新手法进行客观的解读,分析该节目尚存的一些不足,进一步探求我国电视求职节目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形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近年来,《职来职往》等求职类电视节目相继开播,掀起了电视媒体的"求职热潮",众多大学生成为了此类电视节目的重要收视群体。文章通过《职来职往》等此类节目的媒体分析,深入研究大学生群体对于电视求职类节目的收视反应,取得具有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