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9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分析中西两种文化氛围下爱情诗的差异,探求两种文化观对爱情诗创作的影响以及中西古典爱情诗中的文化异质:诸如爱情观、婚姻观、审美情趣、性爱观等。从文化与爱情诗创作的作用与反作用中把握两种诗歌所展现的不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郑风”爱情诗的产生与郑国的经济发达有关,与郑国的地理位置有关,同时与上古沿袭下来的风俗有关,与奴隶社会奴隶制较少“礼”的束缚有关。“郑风”爱情诗不仅抒写青年男女相爱的欢乐、相会的愉悦、家庭的温馨,同时抒发爱情受阻的烦恼及弃妇的痛苦。“郑风”爱情诗是我们认识春秋时代末期郑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郑风”爱情诗抒写各种感情,真挚醇厚、自然直观、朴素明快。“郑风”以典型的语言和行动、简捷的笔墨勾勒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论中西爱情诗之差异及其文化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化角度对中西爱情诗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体现出的不同特点作了比较,并从中西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民族化心理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等方面,探讨了形成中西爱情诗不同特色的化渊源。  相似文献   

4.
中西古典爱情诗不同,表现在中国古典爱情诗委婉、深沉,西方爱情诗热烈,奔放。表现在离别诗上,中国诗我浓重的悲剧色彩,而西方爱情离别诗虽伤感,却充满喜剧色彩、乐观。此外,中国古典爱情诗中出现了一类怨妇诗,而西方爱情诗中充满了对女性的赞美与崇拜。  相似文献   

5.
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西方文论话语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诗学范畴。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与出自西方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既有相同、相通之处,亦存在明显的差异。人类文化存在着种种共性,在诗歌意象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中西诗学意象理论的某些共同规律。同时,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存在着差异性,中西诗学意象理论也存在相异之处,而这种差异在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构成了一种文化的互补。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与“五四”时期同属社会动荡,思想开放时期,反映其时情和爱觉醒的有南朝艳情诗、“五四”爱情诗,二者有相似性。然南朝艳情诗体现着男性中心和男性霸权,“五四”爱情诗则反映着女性的尊严、独立人格和男女互爱。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李约瑟难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十年来学术界就“李约瑟难题”的研究状况,从对难题本身的辨识及其研究意义、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解释“李约瑟难题”、从中西科学与文化对比诠释“李约瑟难题”、数学史的“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与科技史研究及有关方法论问题等5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对该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艳娥 《中国教师》2009,(Z1):69-69
爱情是各民族文学永恒的主题,处于截然不同的文化载体中的中西爱情诗必然存在显著的差别,本文主要是以中西爱情诗歌作对比研究,浅探中西爱情诗歌在审美特色上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9.
说“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中有个‘“风”字,它的形象是孔雀。孔雀是一种性冲动之鸟,经常开屏。因此,人们把“风”视作性冲动、性爱。中国古代的媒神伏羲女蜗,就以“风”为姓。《诗经》中的爱情诗就是“风”。后人所说的风疾,有一种就指性病。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说明海德格尔的“思”与张载的“心”范畴的内涵,并试图说明二位贤哲对超越之径的探索以及中西哲学文化的会通处。  相似文献   

11.
“中西恋”的叙事产生于中西文化碰撞之际。在跨文化背景下,近代作家对中西情爱的书写,总不自觉地成为一种关系到了社会现实场域的寓言性创作。在近代文人王韬、平江不肖生的中西情恋的描述中,深深纠结了近代知识分子在民族情感和文化失落的双重焦虑下那挥之不去中心幻觉与复杂暧昧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2.
胡适并非一开始便是“全盘西化”论者,他的文化思想亦有个发展演绎的过程,早期胡适在文化问题上是持“中西汇合论”观点的。胡适主要是通过输入学理和整理国故两个途径来沟通中西文化,从而实现中西汇合、再造文明的目的,在此意义上,整理国故与输入学理都具有更新文化传统、建构新文化的深刻意蕴。但是胡适中西文化观的某些内在缺陷,使得胡适的“中西汇合论”思想发生歧异,进而显示了滑入全盘西化的指向。  相似文献   

13.
严复对中西学的格义实质上是予中学以西学的诠释,用西学补中学之不足。这种采近代西学之“石”,攻经典精义之“玉”的理智心态,对传统文化机制进行创造性转换的努力,起到了破块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的无题诗向来以用典繁密、细致入微、艰深晦涩而著称,深藏其中的情感意蕴尤难把握;其爱情诗又以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真实感人而闻名。本文试图取李氏无题诗与爱情诗的交集,对其“无题爱情诗”的情感意蕴加以解读。李氏无题爱情诗可分作三类:无题初恋诗、无题夫人诗和无题艳情诗。综而观之,李氏这一类诗具有真、细、伤、深的独特情感风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启蒙”概念自近代以来增添了西方文化内涵,而问题在于,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不自觉地将西方“启蒙”作了实用解读。通过对中西“启蒙”概念的语义分析,在比较视域下呈现中西“启蒙”概念的差异及其在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运用过程中走入的误区,强调当代中国应对传统文化中启蒙资源的向善内涵、当代启蒙主体的把握以及启蒙思维方式的转换问题上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爱情是人类最动人的感情之一,也是世界文学永恒主题之一。这种魅力最深刻的哲学背景是爱情克服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普希金的爱情诗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显现。他早期爱情诗偏重肉体的满足,是自我意识的激情飞扬;后期爱情诗专注于精神的契合,是在对“永恒女性”即普遍精神的追求中完成个体的超越和拯救。  相似文献   

17.
《诗经》的爱情诗怎么教?若无视漫长的中国诗教历史,显然是虚无主义态度;若一味沿袭传统诗教,显然不能引导学生面向未来.只有对《诗经》爱情诗进行准确的教学定位,我们才能养育当代学生的“青春”,传承中国先人的“朝气”,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传统艺术理论中,常以“再现”或“表现”言说艺术的本质,本文即试图以“艺术再现论”和“艺术表现论”来概括比较20世纪以前的中西艺术本质论,并从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因素出发探究“再现”“表现”在中西方的差异,以期更好地理解“再现”和“表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窈窕”、“君子”、“逑”、“流”等语词的训释、考证,以及全诗内容与思想感情的分析,说明这不但是一首热烈而大胆地追求爱情的爱情诗,而且是一首动人的并能陶冶人的精神情操的爱情诗。  相似文献   

20.
中西诗歌中“及时行乐”主题的文化背景比较陈冰“及时行乐”作为人类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在人类思想史上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它向文学领域的渗透带来了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对生死的恐惧与对生命时空的超越,构成了中西文诗歌中“及时行乐”主题创作上共同的心理基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