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琳 《声屏世界》2005,(4):36-37
电视艺晚会的“平民意识”.就是电视人从办晚会的指导思想到具体运作上都要体现老百姓的需要,为老百姓所接受.为老百姓服务。也就是说,晚会的内容、晚会的形式.包括被观众接受的全过程.都要符合老百姓的思想、生活、情感、利益乃至于期望。那么,电视艺晚会怎样才能办得平民化呢?  相似文献   

2.
不知缘于何时,在逢年过节、重大庆典之际,晚会成了人们庆贺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已演变为一种风俗,无愧是中国人守岁的“精神大餐”。但当综艺晚会泛滥到了成灾、到了歌舞“生贫”和歌舞“生烦”、到了不得不下令严控之时,晚会已完全背离了她的初衷,误入了一条“死胡同”。回忆去年,央视的“三·八晚会”《我们的一个世纪》和6.5世界环境日特别节目《我们共同面对》,吹起了一阵清风,泌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不仅丰富了晚会的内涵,还让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的一个世纪》采用的是一种全新…  相似文献   

3.
晚会得了什么病?胡子宏行业晚会滥得出奇—一晚会的“慢性肿瘤”。到了某纪念日或年终,总有些行收热衷于圈内的小打小闹,以举办晚会做对本行业的宣传或“工作总结”、许多表演者死拉硬拽地把本行业特点掺和进小品价六和歌舞中,弄成“四不像”,现场观众乱哄哄,电视观...  相似文献   

4.
马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文艺晚会伴随着亿万观众的无限宽容渐渐离我们而去。这届晚会依旧亮点不多、新意难寻,尽管电视媒体的装饰感被渲染到极致,晚会也办的连贯、热闹、喜庆,但过目即忘;没有一个节目让人流连往返、津津乐道,虽然众口难调不失为一个精妙的理由。面对观众的不买帐,电视人仍旧叹曰:如今的受众怎一个“难搞”了得。另一方面,受众的心理就更加捉摸不定,既不满意,又离不开,真有点“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的味道。电视人与受众之间,因晚会而相识,又因晚会而分手。可能没有一个传播学者能够准确的回答中国受众的共…  相似文献   

5.
4月7日晚,江西卫视播出了我省“十大井冈之子”颁奖电视晚会。节目时长仅一个小时,但却深深地激发了观众们的情感。在晚会播出同时,数千名观众通过手机互动短信对晚会予以好评:“晚会很精彩,动人,丰富!”“这是一场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晚会!很新颖,我非常喜欢。”“很有特色,很受感动,谢谢你们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晚会一”……  相似文献   

6.
九五电视文艺印象:晚会风杨润阁记得是1985年吧,小央电视台在春节晚会上出了几个谜面,向全国观众征答谜底。其中有个谜面是“多”字,打一名词。“多”字者,由两个“夕”字组成,谜底自然足”晚会”了。转眼十年过上。电视晚会的多起来了,从中央台到地方台播出的...  相似文献   

7.
杨松 《记者摇篮》2010,(7):48-48
诗意是对情感的纯粹的表达,它需要通过实际的介质来实现,如一台晚会中视觉上的和谐优美,听觉上的绕梁余音。“声”带来了听觉的诠释,“色”、“光”、“影”则带来了视觉的冲击,这两者都是对晚会主题的表述。强烈的诗意和散文色彩,会给人们带来欣赏的喜悦和美的艺术享受。一个给观众以美感的电视晚会,更应该富有诗意。  相似文献   

8.
“真”的创作与表达──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创作谈郭晓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从1983年至今,已举办十三届了。第十四届,即1996年晚会,也已经选好导演,组成创作组,紧锣密鼓地投入到创作中。每到此时,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今年晚会怎么搞,想什么办法...  相似文献   

9.
孙奕 《视听界》2011,(4):99-100
大凡晚会导演,都是“创意控”,在每台晚会的创作策划会上,都是一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一台有新意的晚会,才是有生命灵动和艺术张力的晚会,才有可能人观众的“法眼”,在荧屏上占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李同生 《记者摇篮》2005,(11):23-24
观众对一个栏目是否喜欢,应该说因素是多方面的,内容的、形式的、技术的等都不可缺少,基础则是选题是否符合观众的收视需求,能否满足观众的收视欲望。精神产品同物质产品一样都具有一个产销对路的问题。一个题材选准了.记者的创作欲望强烈.采编制一路顺手,播出后容易引起反响;否则记者自己对选题兴趣索然,制作的节目也很难会有观众。记者与观众在对待统一题材态度上的一致性告诉我们。尽管选题具有很深的学问,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捷径可走.那就是在获得一个题材的信息时.记者不要仅从职业的角度去考虑取舍,而是把自己作为一名普通观众,问一下自己对这个题材是否感兴趣。记者自己不喜欢,那么观众很有可能不买帐。记者以平民心去审视题材,往往会赢得观众心。  相似文献   

11.
融合技术创新和新媒体传播让2017年央视"春晚"呈现诸多亮点,获得观众的广泛好评.晚会从编排结构、风格基调、视听语言、灯光舞美、服装道具等方面都颇有新意,借助高科技技术,晚会从内容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盛大的节日联欢盛会.  相似文献   

12.
一台综艺晚会的成功,离不开晚会创意新颖、节目质量过硬、演员水平高超等诸多因素,因此,编导在组创晚会的过程中总是要把主要精力投人到节目创作及演员选择上,却常常忽略对晚会现场观众的把握。其实,现场观众应当成为导演手下的“第二演员”,对其把握得当,也是晚会成功的要素之一.一、现场观众的双丞间性决定了其在综艺晚会中的重要地位有现场观众,是电视综艺晚会有别于其他晚会(如电视歌舞晚会等)和其他电视文艺形式的重要特征之一。综艺晚会为什么要保留现场观众?为什么不单纯依靠电视制作手段(如静录加特技等)来完成综艺晚…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文艺晚会是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然而,近几年电视文艺晚会议有泛滥成灾之势,社会效应越来越低,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焦虑和思考.关于如何办好晚会节目,功实是很值得探讨研究的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课题.电视文艺晚会从鼎盛到逐步的失落,不仅引起观众的批评和关注,不仅使晚会的实践者代心忡忡,更引起了理论批评界莫衷一是的理论应答。对晚会的供大于求、劣多于化的现状,断言其“过时”的意向有之,认定其“娇子”地位不可替代的亦有之,笼统的否定有之,一味地肯定亦有之.或者以创作综艺节目的传统观念去…  相似文献   

14.
张园 《新闻前哨》2013,(12):48-48
语言类节目只是整个晚会节目中的一种艺术呈现形式,它从传统单人、双人以及三人的表演形式到现在多元化、多手法的情景剧、音乐剧的发展,每一步都见证了语言类节目日益丰富、成熟的发展过程。一、小品作品的创作过程1.选定题材。结合晚会的主题、内容,找到晚会  相似文献   

15.
在晚会结束后,常有这样一些镜头:一些大大小小的官员纷纷上台与演职人员一一握手,合影留念,祝贺演出成功。若说这是个节目,主持人早已告诉我们:晚会结束了;若说这不是个节目,此时此刻,我们从电视画面上看到的是彩纸飘洒。彩带飞舞的热闹场面,似乎要把气氛再推向一个高潮,宛如戏剧中的“尾声”。本来,演出结束后,观众齐身鼓掌祝贺演出获得成功,演职人员出来谢幕,答谢观众的厚爱和支持,是演员与观众沟通的一种方式。随着电视综艺节目的繁荣,谢幕再也不是简单地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和“难忘今宵”、“明天会更好”了,别出心…  相似文献   

16.
张伟 《记者摇篮》2010,(4):66-66
以品牌化、高收视率、高播出密度为特征的电视故事类节目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题材资源和其他因素的限制,故事类节目也呈现出同质化倾向,这不仅表现在不同的故事类栏目之间,甚至同一栏目,也往往出现“自我复制”或“克隆”的现象。每一个栏目组都在寻找最合适的方法提升节目的现实竞争力,增加观众对于节目的“黏性”。  相似文献   

17.
陈超  蒋存辉 《传媒》2023,(5):30-32+34
<正>2003年,一个全新的上星频道东方卫视在黄浦江畔诞生了。回首中国电视的发展历程,东方卫视以敢闯敢试、勇于挑战的精神开创了诸多先河,为中国电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自2006年起,东方卫视为观众献上“海派春晚”,《春满东方·2006东方卫视除夕晚会》与《响亮2006·华人群星新春大联欢》同时亮相当年的新春荧屏。前者强调直播互动,于除夕夜与观众相约;后者则突出“海量明星”同欢聚,体现“华人群星”的品牌特征,在大年初一晚录像播出。历经多年创制探索后最终确立“合二为一”的运营策略,“春满东方·东方卫视春晚”在每年大年初一晚七点半准时与观众见面并延续至今。如今,这个已经走过17届的“晚会IP”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带给观众惊喜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媒体、学者与观众的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往往有很多方面值得细细探究。从题材的选择到画面的拍摄,从谋篇布局到后期制作,无不经过主创人员的一番苦心经营。笔以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之所以引人人胜,除了题材因素之外,其要领取决于节奏安排的技巧。节奏安排得当,就能激起观众欲罢不能的收看欲望;相反,不注重节奏,不加选择地堆砌一些生活事件,就会流于“自然主义”,作品难免陷入拖沓沉闷的泥沼,更遑论调动观众的情绪了。  相似文献   

19.
“同题章”,顾名思义是“同一个主题。同一类题材”的章,在这里,笔指的是对同一题材的新闻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央视晚会”),每年都给全国电视观众的节日生活增添欢乐气氛,应该说绝大多数观众对这个节目都是肯定的。但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来,电视观众的意见似乎多了起来。因为“央视晚会”一直是全国观众喜爱和关注的节目,所以“央视”也十分重视,总想做得更好。可是,无论“央视”怎样努力,却越来越不能够让人都满意了。瞧,春节前,一篇篇充满悬念的文章在报刊上频频出现:“央视斥巨资,将以全新的面貌……”“导演出新招,晚会节目保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