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璐瑶 《新闻世界》2011,(8):228-229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社会上对于女博士的关注度开始上升。然而在网络媒体建构的话语中,"扭曲化"、"妖魔化"的报道使女博士这一社会角色处于一个受人关注又在一定程度上遭人排斥的尴尬境遇。本文拟从网络媒体对女博士媒介形象构建的特点出发,分析网络媒体对女博士媒介形象扭曲的原因和影响,探究现阶段重构女博士网络媒介形象的重要性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赵巍 《今传媒》2011,(7):41-42
提到女博士,很多人都会想到"第三类人"、"灭绝师太"等妖魔化的称呼,媒体对女博士婚恋问题的集中报道也导致受众对女博士的认识出现误区。事实上,新时期的女博士早已摆脱了过去那种酸腐形象,但是作为舆论领导者的媒体并没有将新时期的女性形象尽快树立起来,使女博士依然承受着这种不公平的舆论现实压力。本文通过对女博士媒介形象的分析,指出媒介对女博士的报道误区,并呼吁媒介对女博士的形象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3.
危琼 《新闻世界》2010,(9):112-114
大众媒介具有建构事物和塑造形象的特殊功能。现实生活中的客体经其"过滤"报道和"框架"叙述,最终成为具有某些主观性质的"媒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报纸对"剩女"这一特殊群体的报道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其在报纸形象塑造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还原"剩女"一个真实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4.
陈曦 《新闻世界》2012,(6):204-205
媒体对“民工荒”“保姆荒”等现象的报道,让处在农村和城市两种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外出务工人员,再次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主角。本文分析“用工荒”新闻报道中的媒介框架、媒介权力以及社会关系之间是如何结合的,并分析两种报纸所表现出的主题框架、框架论点、形象框架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媒介环境是对媒介置身的环境的静态考察,主要研究媒介存在的经济社会制度和报道制度。”那么大众传播媒介在报道新闻和发表评论时,必然受到其所在的媒介环境的影响。本文试以《北京青年报》和《联合早报》对“艳照门”事件的报道为例,对两种报纸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以求探寻两家报纸媒介报道理念的不同,继而探寻出媒介环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人们把报纸、广播、电视分别称为“文学媒介”、“声音媒介”、“视觉媒介”。电视声像并茂,使人们获取同量的信息时要比广播和报纸舒适省力。一些新传播媒介更上一层楼,将文字、声音、图像集于一身,加之有选择的自由,人们可以更舒适省力地获得信息。同是为了获取信息,人们自然更容易更乐于接受舒适省力的传播媒介。于是,“疏远活字”的倾向在日本日趋严重,日本报界就提出了“报道视觉化”、“版面视觉化”、“视觉化时代”等概念。视觉是辨别外界物体明暗和颜色特性的感觉。笔者以为,日本报人提出的“视觉化”中的“视觉”的语域同“视觉”一词的基本涵义并不完全吻合。但其用意不难理解,即提倡报纸的报道应该更形象直观。  相似文献   

7.
葛孟玲 《新闻世界》2011,(11):125-126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国内五大报纸报中有关“富二代”的报道进行定量分析,就媒体对富二代的关注点和对其态度进行考察;同时,对不同类型媒介是否呈现出不同的“富二代”群体形象进行分析,以检视并描绘大众媒体所呈现出的“富二代”群体的基本形象。  相似文献   

8.
常慧 《东南传播》2012,(11):72-74
医生的媒介形象分析是对医生刻板印象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医生的形象也越来越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以2011年的《陕西日报》和《三秦都市报》这两份不同定位的报纸为例,分析医生在媒介中的形象。研究发现,对医生形象的报道主题单一化,报道不够全面客观,使得医生的媒介形象妖魔化。  相似文献   

9.
本应成为社会骄子的"女博士"群体在媒介的符号学建构和过度阐释下成了一个为世人边缘的"神话"场域。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巴特的"神话"理论和桑塔格的"过度阐释"理论证明了媒介以符码为工具异化"女博士"群体,并在整个社会偏向的驱使下成为边缘化"女博士"群体的幕后推手。解构媒体强加的"神话"场域,校正社会对于"女博士"群体的狭隘偏见,不仅依赖于媒介的修正,更需要"女博士"群体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内地与港澳地区的合作越来越多,内地的企业家更注重在港澳等地的媒介形象,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的企业管理者更是通过当地的报纸等媒介,更集中地向港澳企业与公众展示自身的形象。而报纸作为传统平面媒介的“大哥大”,在澳门的新闻媒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内地人选择媒介形象的整合与开发,必然就会选择《澳门日报》,以下是笔者就内地人在澳门报纸上的媒介形象做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媒介形塑作为大众传媒的突出功能,在媒介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日益显现其重要作用.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介对区域形象的构建更是媒介形塑的现实成效.本文对四川电视台五年的“5·12”汶川地震系列直播节目作了文本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区域形象依托于媒介形塑的传播价值和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2004年下半年媒体上出现的“妖魔化”与“大学”相组合的现象,本文通过人民网,对“大学校园”、“大学教授”、“大学教(老)师”、“大学生”、“女大学生”、“研究生”、“女研究生”、“博士生”、“女博士生”9个大学行为主体的搜索,得到2004年1月1日以来的关于大学的相关报道即本文的文本来源。文章通过对这些文本报道性质、报道内容、媒介叙事、报道成因等方面的分析,在“文化滞差”理论的框架下,分析出转型期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报道多呈负面报道的现状和成因。  相似文献   

13.
关于党报成为主流媒介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关于舶来词“主流媒介”时下一些在党报(本文从狭义上使用“党报”一词 ,指党委机关报)工作的同志习惯于称自己的报纸为“主流媒介” ,这大概是自觉党报与都市报、小报的明显区别。一些都市报似乎也很自觉地认为自己是非主流的媒介。主流媒介(Mainstreammedia)显然是舶来词 ,它在欧美国家是指高级报纸(或称严肃报纸) ,如《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 ,这些报纸报道严肃、深入 ,信誉卓著 ,社会地位很高。而与高级报纸相对的通俗报纸如《太阳报》等则以黄色新闻行销于世 ,但是它们并不被称作非主流报纸…  相似文献   

14.
曾有人指出,报纸应当把读者当“上帝”,满足其需求。但笔者认为此观念有失偏颇。作为报纸这种精神产品消费者的读者,自然不同于进市场买货购物的顾客。报纸是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沟通情况的一种媒介。在资本主义社会,报纸被完全看成是一种商品,通过办报获取利...  相似文献   

15.
媒介形象的"三重资本"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轶玫 《今传媒》2006,(12):18-19
媒介形象是指媒介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能够吸引注意力的品相,是受众对媒介组织的印象集合,具有“有价性”、“被评价性”、“技术表征”及“唤起联想”等特点,是媒介符号化的社会体征。形象的价值在于形象对于个体与社会的有用性、有价性。媒介形象是媒介组织获取社会行动者注意  相似文献   

16.
王恩州 《东南传播》2011,(11):78-81
以内容分析法分析中国大陆、香港与澳门地区三份公办报纸于2006-2010年期间对城市低保户的有关报道为分析对象,以内容分析为方法。旨在探讨媒介尤其是报纸如何再现城市低保户媒介形象。研究发现:大陆与港澳地区对于城市低保户的媒介形象再现关注率不一,但都从关系国计民生的角度再现。再现角度单一,多以宏观政策角度对其描述,新闻角...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指出造成台湾报纸“苹果化”的原因。认为报纸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应该在构建社会“公共领域”,推进社会民主文明进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地区媒介形象是地区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了地区外部投资者、游客以及内部市民的态度评价。那么,地区媒介形象的社会建构机制怎样?研究这个问题,最终有利于构建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良好的地区媒介形象。本文以解释学的“成见”理论和传播学的“刻板印象”理论为根据,借助《人民日报》等媒介的报道统计数据,研究发现地区媒介形象的形成与“成见”或“刻板印象”有关,“传统”(经济政治地位、地理位置、地区突发性事件等)与“权威”(个体权威、权威机构、大型节庆活动)在地区刻板印象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陆报纸媒介奥运报道建构下的台湾议题,已成为大陆媒介大型赛事报道中不可或缺的报道内容,起到了让大陆民众走进台湾,了解台湾体育及其社会发展的传播功效。本研究梳理了《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1984—2012年奥运会期间有关台湾议题方面的报道,指出大陆媒介建构下的台湾形象呈现出:友善、多元、体育与政治议题时常交叉、通过奥运报道促进两岸和平、共享中华荣耀的传播图景。建议大陆媒介在今后的国际大型赛事报道中进一步挖掘和扩宽台湾体育报道的内容和质量,加大图片报道和体育人物、事件的报道深度,使更加全面、鲜活的台湾形象呈现在大陆受众面前,为搭建海峡两岸民众的相互认知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吴赛赛  黄雅兰 《新闻知识》2023,(11):52-60+95
本文以陈济棠治粤时期广州发行量最大的商业报纸《越华报》为研究对象,对其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报道主要呈现了四类女性形象:命途多舛的家庭妇女、传统规范的越轨者、自寻苦果的“自由女”和举步维艰的职业女性。报道具有鲜明的黄色新闻特征,主要体现在报道主题以及标题和正文的文字表达上,这种报道风格与其日常新闻生产活动以及股东结构有密切联系,是当时广州报业的缩影。这些报道也折射出广州妇女权益在陈济棠治粤时期的倒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