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观念(концепт)是语言文化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共同关注的焦点。从文化的角度看,观念是精神文化的基本单位,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形的,被称为"民族文化的凝聚器"、"文化信息的宝库"。基于此,从文化角度解读俄罗斯人的自由观念,以期更深刻地理解俄罗斯文化。  相似文献   

2.
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往往由于这种相关性使得这样的事物更能够充分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虽然由于人的主观性导致观念的差异,但是这些观念足以代表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并且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基于此,以《俄语联想词典》、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为辅助工具,利用语言文化学的相关理论——语言文化场理论,对俄汉"вода/水"观念的语言文化场进行初步建构。  相似文献   

3.
魔幻童话以其丰富的想象在俄罗斯童话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魔幻童话将现实与幻想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现了伟大的俄罗斯民族文化,而在观念中体现了人们对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理解。时间观念反映事物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是思维中反映物质运动特性的抽象观念,在魔幻童话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研究俄罗斯魔幻童话中的时间观念,有助于认识俄罗斯民族文化,从而更充分全面地了解俄罗斯民族的世界形象。  相似文献   

4.
观念理论是俄罗斯和国内语言文化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观念蕴含在一些固定的语言单位中,例如成语及谚语俗语等,不同民族表达其精神文化的观念词不尽相同。"Добро/善良"作为重要的观念词之一,在俄汉两民族中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本文从词典学的角度出发,对《俄汉详解大辞典》(以下简称《详解》)与《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中成语及谚语俗语中所蕴含的"Добро/善良"观念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旨在探索俄汉两民族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在认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聚合性"(соборность)是不能不认真对待的一个概念。本文分析了"聚合性"的历史渊源、发展、语义特征及其所体现的俄罗斯民族精神、"聚合性"所反映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关系以及"聚合性"所具有的当代意义。指出"聚合性"经历了一个从世俗到宗教再到世俗的发展过程,它体现了俄罗斯人所具有的"同一性"、"爱"与"自由"的民族精神,在俄罗斯人的当代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记录器,文化概念具有复杂而独特、多元的文化含义和文化联想意义,它以丰富的民族文化意蕴传达着语言载体、文化主体对人和世界的思考与领悟,从而形成格式塔的文化内涵方式与结构。本文一方面从文化认知的立场出发,对文化概念格式塔内涵进行解析,另一方面从文化统觉与神入性、范畴错置性质、次逻辑性质、"人化"性质、多维立体性以及特殊的语言文化性质等方面对文化概念格式塔实质进行阐释和解读,以增进对文化概念格式塔独特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更为积极、有效地运用其分析和研察俄罗斯民族文化概念,推动俄罗斯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空寂观是《尘埃落定》研究中被人忽视而又是揭示其多重文化内涵和意义的重要视角。阿来以其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土司制度的变迁,作品中透发着对于民族文化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于宗教文化的深层阐释,它立足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向我们展示了土司时代各阶层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在这种生存状态背后隐含着的复杂的空寂观念。在权力、存在意义、人物形象以及民族意识空寂思想的统照下,作品中涌动着深沉的悖谬思想,展示了土司时代藏族宗教文化的内质,从中看到阿来对藏族文化的思索以及对空寂观念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8.
正在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这是学生从音乐的角度认知民族与国家,理解民族与国家,形成对民族文化认知的基础,是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观念的基础,因此实际上也就给中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将民族音乐的教育贯穿进去,而对于地方中小学,其首要或者说最便利的教育缺失身边的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本体性的文化意象单位,俄罗斯民族文化概念"истина"(真理)是文化主体哲学心智和民族文化心智的思想逻辑自然展现,同该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乃至自然观、哲学观密切关联。俄罗斯民族中"истина"这一文化概念的鲜明特点是,一方面它既有显著的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在由事实性判断转进为事实性评价过程中,又会通过隐喻映射在民族认知中被概念化为丰富多样的主观意念事物,并借此概念隐喻形式塑造出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意象、传递出丰富的俄罗斯民族文化信息。本文首先对这一文化概念特有的客观实在性加以分析,进而重点从格式塔解读和联动隐喻两个方面着手,对该文化概念的概念隐喻问题展开讨论,借此深入考察和揭示包蕴于该文化概念的人文道统、道德伦理和社会精神理想等俄罗斯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文化概念在俄罗斯民族定型、民族意志乃至民族性格塑造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它的这些功能特性和内容构成独特的民族世界图景。本文从文化认知的角度出发,对俄罗斯民族文化概念世界图景展开研究,具体分析文化概念民族属性、文化概念民族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文化概念民族世界图景,探讨文化概念中的民族世界图景及其构成,阐释文化概念与民族世界图景的互动性。这对于深入认识和了解俄罗斯民族精神、民族特质、民族类型和文化定型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承与超越——"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财经类专业大学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但目前"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指导思想偏差、教学内容体系不能反映时代发展、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要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必须创新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财经类专业大学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但目前“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指导思想偏差、教学内容体系不能反映时代发展、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要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必须创新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古代贤哲总结和发掘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产物。在这个总结和发掘的过程中,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的贡献尤其重大,他所提倡的"与民同乐"的博爱大众精神、"舍生取义"的英勇献身精神、"反求诸己"的严于律己精神,以及"身死而不受"的以义制利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民族忧患精神、"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自强不息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曲"的人格独立精神等,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雷晓  张根勇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1):26-27,32
“法治”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形成有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人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体验以及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教训决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塑造“法治”经济。经济发展的规律,个人自由、权利的保障同时也呼唤着政治民主,进而产生对“法治行政”,对建立“法治国家”的“需求”。此外,自然法思想的确立、文化大众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和谐理念的提出也都为法治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5.
伍家沟村、耿村历史人物传说文化意蕴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家沟村、耿村都流传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说,这些传说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蕴。两村传说蕴含的文化意蕴主要有强烈的惩恶扬善的道德劝诫意识,对侠义性清官的渴望,反对战争中过度杀生、滥杀无辜的观念,及宿命论的命运观,反映了下层民众对社会高层的特殊认知理解的思维方式。两村历史人物传说蕴含的不同文化意蕴是:伍家沟村传说着重表现了崇拜能工巧匠意识,及修道成仙信仰,耿村的人物传说表现了崇拜文化、文化英雄、崇拜精神文化创造、崇拜文学才能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6.
对死亡观念的认识成为许多民族丧葬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本文试就白族支系怒江勒墨人丧葬习俗仪式及其中表现的死亡观作粗略探析,以求揭示勒墨人丧葬习俗的特征及其影响,分析勒墨人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及勒墨人先民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自始至终贯彻着“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精神.这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扬弃和超越。马克思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社会的人,从根本上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对以人为本思想作了最根本的界定和最有力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宪法学的范畴体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学的范畴是人们的思维对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宪法现象)的普遍的或本质的概括反映。研究我国宪法学范畴体系的归类、层次、结构以及核心范畴不仅对建立宪法学的科学体系、丰富宪法学内容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人们认识宪法现象,抽象和概括出新范畴,发展宪法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权力和权利是宪法学范畴体系中的一对核心范畴,也是其中最基本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和平理念作为世界遗产教育的主题之一,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决定的。而来自于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反省和全球化进程加剧的需要而出现的国际理解,正是对不同文化差异的理解,是不同文化的国家和民族视界融合的过程,是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方式,也因此成为世界遗产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价值观念。在基础教育中,国际理解视域下的世界遗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全体青少年建构国际理解理念的价值观,同时也要处理好世界遗产的本土性教育与世界性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现实生活中,美是事事存在、时时存在,不是没有美,而是人的意识观念中缺少发现。美的形式是自由自在的、是多元化的,自然的美和观念的美是人自身意识的形式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