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面是从几家报刊上摘录的文字: “古人说:‘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古人说:‘凡人劳其形者疲其神,悦其神者忘其形。”“古人说:‘大智若愚、大辩若讷、大巧若拙’。”  相似文献   

2.
从传播哲学角度谈“传播”的定义——传播哲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认为必须关注传播哲学这一研究领域,接着从哲学的角度给“传播”下了定义:传播是信息运动现象。这个定义的特点在于使用了哲学的重要范畴“运动”两字。用“运动”来定义“传播”,能全面完整地概括传播现象,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启发我们去吸收哲学已有的研究成果,提高传播学的理论思维水平,使传播学逐步走向成熟。这个定义只是从一个角度来丰富我们对传播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不可能用来替代以前许多有关“传播”的定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周边传播概念及其丰硕研究成果受到学界的关注与热议,理论体系扩充完善之际,周边传播相关研究较多呈单向发展趋势。现基于周边传播、国际关系理论范式提出“周边‘逆’传播”这一派生概念,从概念内涵、理论根基、历史底蕴三方面阐释,从“逆”全球化背景、“逆”传播主体视角、“逆”信息流动方向三个方面辨析“周边‘逆’传播”,从研究范围及重点、研究要求及脉络、研究理论延展及传播三个方面论述“周边‘逆’传播”理论体系建设方式。同时,借助国内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析了“周边‘逆’传播”的应用形式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闻是要讲效果的。但新闻怎样才能产生和加强效果,亦即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一定新闻信息才能被人们接受,并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发挥积极作用?仍需继续探讨。 西方早期在传播效果上曾流行“枪弹论”。这种理论认为新闻媒介能够把观念、情绪、认识因素“注射”给受众,而受众会“唯命是从”,报纸发出“纸弹”,受众就会应声而倒。“枪弹论”后来受到许多传播学者的反对。1964年,雷蒙德发表《固执的传播对象》一文,说“传播对象是‘固执的’,他们拒绝倒下。”此外,在西方传播学界与“枪弹论”相对的,还有有限效果论,认为  相似文献   

5.
樊小玲 《现代传播》2019,(10):72-76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载体,汉语教科书是构建和实现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场域,也是实现中外社会良性互动的场域.若从话语实践角度对汉语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传播进行再思考,可对汉语教科书的话语实践进行三个维度的划分,在不同维度中探究汉语教科书中“中国”自我身份确立的话语模式、“中国”社会关系定位的话语路径、“中国”在全球语境中再现自我价值观念的话语结构以及对“自我”与“他者”价值体系关系进行重构的话语方式,进而探讨在形塑语境、构筑新的地缘文化过程中构建“‘世界中的中国’形象”的可能性路径.如此,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研究便有了在研究视角、方法与路径上突破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泛传播的观念——基于传播趋向分析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Internet的新的传播时代 ,在模型建构和总体理念上对传统的传播思想形成了调整 ;使用分散化、全景化、扩展化与一体化等概念 ,可以描述这一被称为“泛传播”(pan communication)的新传播观念中最为重要的属性。有关“媒介成为人”、“人成为信息的一部分”等泛传播的学理意义 ,可以经由对泛层级 (pan step)、泛媒介(pan media)和泛网络 (pan net)的讨论而提出。其中 ,有关泛层级的描述 ,富有辨证意义的分析了在泛传播中 ,中介性与非中介性在技术及人文层面是共生的。在结语部分 ,文章试给出了有关泛传播的理想化的模型图  相似文献   

7.
郭毅 《新闻通讯》2013,(8):17-18
传播学术研究离不开传播理论,因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传播经验中的‘为什么’和‘如何’的问题”。国内的传播学研究者无不深谙此理。只要在学术期刊数据库以“传播学解读”或“传播学分析”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跃入眼帘的成百上千篇传播学研究论文的共同特点,就是借助西方传播学理论分析中国当下的媒介现象。那么,国际传播学界最“偏爱”哪种传播理论呢?最近,这个问题有了最新的回答。  相似文献   

8.
法国媒介理论学者米歇尔·塞尔所建构的传播哲学,诠释了媒介中介性、噪音与混沌等信息传播与媒介研究的核心问题,进而打破了传统传播与媒介研究的界限,成为德法媒介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想来源。本文以塞尔思想中的“信使”形象为主轴,通过描绘其所创建的“信使研究计划”来透视其传播哲学思想,并以作为本体论和作为方法论的赫尔墨斯为思考维度来勾勒其建立的“关系哲学”。在此基础上,将塞尔的传播思想与德布雷和克莱默尔等其他欧陆媒介学者的思想进行关联和对话,并思考在信使自身形式越发多元、媒介社会环境越发混乱的当下,塞尔的信使传播哲学具有什么样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郭小平 《新闻传播》2002,(10):14-17
本文从对“国航‘4·15’空难”、“委内瑞拉政变”的报道来反思新闻的真实,并提倡动态新闻真实的理念,以及用系统的、动态的真实对传统的、割裂式理解的新闻真实予以纠缠与整合。从事实变动与传者认知局限性的哲学层面、传播的技术层面考察了新闻报道的动态性失实现象,同时结合新闻报道的实践提出防范动态性新闻失实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王薇  刘开源 《新闻世界》2012,(5):111-112
“这年头,没个‘围脖’,还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这句新浪微博的广告语道出了微博在生活中的地位与受关注程度。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微博的传播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新使命、新征程要求建立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体系。通过发挥学术“想象力”的学科使命、解围多重困境的时代需求、百年学科史的演进逻辑,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建设不断从学术隐喻走向显豁。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论脉络,学科体系的内在意涵从哲学逻辑、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三个维度不断转向、延伸,并衍生出“深化在地研究范式”“构建‘跨文化’研究能力”“坚持问题导向”三个理论路向,不断取得学科体系建设新突破。  相似文献   

12.
苏翔 《传媒》2016,(10):71-72
今年是香港凤凰卫视开播20周年。20年来,凤凰卫视以“拉近全球华人距离”为创台宗旨,明确树立了“以华人为本,融通世界”的定位,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弘扬,并构建起了独特的跨文化传播模式,其跨文化传播的“环球华人卫视”战略、“软传播”战略、“‘走出去’为主,‘引进来’为辅”战略和“数字化新媒体”战略等四大战略有效提升了凤凰卫视的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农民工法律素质教育效果,应从法律传播渠道的视角构建以下农民工法律传播网络:从组织传播渠道上农民工开展的法律传播应侧重法治观念、法律原则、媒介信息辨析方法,以及获取法律信息的方法的传播;从人际传播渠道上通过调控农民工"意见领袖"的人际传播行为来强化对农民工的法治观念和法律原则的传播;从大众传播渠道上对农民工开展的法律传播应侧重法治文化活动的传播,法律图书出版单位应侧重具体法律知识及其利用方法的传播。  相似文献   

14.
何海翔 《青年记者》2017,(13):49-51
“最美妈妈”“最美司机”等一批影响全国、感动全社会的“最美人物”,从网友表达认同“最美”的一个修辞,已经演化为全社会共同发现和弘扬真善美的一种现象.光明日报载文认为“最美现象”的产生是多方合力的结果:“个人以亲身的行为践行‘最美’,公众以敏锐的触觉发掘‘最美’,媒体以自身的平台传播‘最美’,政府和社会以实际的行动表彰‘最美’.”①显然,互联网时代公众在发掘传播“最美现象”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以新浪微博、杭州19楼论坛为观测点,探讨网络意见领袖在“最美现象”传播中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5.
亚洲人与西方人跨文化传播能力研究中的哲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篇论文简要地勾划了传统上被视为集体主义者的日本人的传播特点 ,提出了研究者所面对的基本哲学问题的重要性。已有的大部分研究基本上使用的都是西方的主要由美国研究者发展出的观点。由于缺少一个建构人际传播能力概念理论的日本文化特性的研究框架 ,限制了人们对日本的传播进行正确的描述和解释。我们需要在应用西方发展出的文化与社会概念 ,诸如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两分法之前 ,在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之前 ,先问一问我们进行比较的传播行为是否在文化上有相似性。鉴于日本文化具有“存在”的定向以及界定自我的不同方式 ,那些从事人际传播能力研究的人们 ,需要受到诸如认识论和本体论观点这样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的提醒。如果简单地将在一种文化土壤中被证明了效度和信度的研究工具应用于他种文化研究 ,其结果必然是无效的。在研究者能够开始爱惕克研究之前 ,即以定量的方式考察亚洲人与西方人的传播实践与效果的跨文化差异比较之前 ,我们需要更多的参与观察型的定性研究 ,以确认人际传播能力的文化爱米克。  相似文献   

16.
疫情期间,屏对屏的“云端”传播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形式和渠道。本文从分析“云端”传播的必要性入手,结合南宁广播电视台“云上丝路”国际传播项目的具体实践,总结出“云端”传播的三个策略,即优化议程设置、突破认知隔阂和注重事实传播,并提出未来做好“云端”传播的三点思考:处理好“形”与“意”的关系,融合好“我”与“她”的力量,融通好“古”与“今”的辉映。  相似文献   

17.
威廉·弗鲁塞尔的技术图像论位于其媒介哲学、传播哲学、翻译哲学、生存论哲学和后历史哲学的关键位置。从反思启蒙现代性、唯科学主义与超越二元价值论的立场出发,弗氏提出想象力与理性协调合作的批判思考方式,宣扬科学、艺术、哲学与创造一体的观念,主张通过技术图像及新的技术想象力重新整合现代性中真-善-美的价值观分裂、科学-技术-艺术的文化分裂和主客体的分裂,重构文明的“元标准”。从犹太-基督教伦理观、间性论与对话哲学出发,弗氏经由技术图像探讨自我与他者、自由与责任的关系,主张通过技术图像生成主体间关系空间、意义空间与真正的人道主义媒介。作为“后历史图像”的技术图像在文明的危机中诞生并成为其表征,又以自身的辩证能量而提供了弥合与救赎危机的可能。人类必须在对技术图像的批判中达成对自身的批判,在远程通信社会的革命中创造人道主义的后历史。在主体生成与在世存在的意义上,技术图像应被视为迈入后历史的人类重新定位自身、捍卫自由与创造新文明的“翻译”与“投射”实践。  相似文献   

18.
“人们之间的闲聊,电视里的肥皂剧、手机、互联网上的交流……我们无法摆脱传播,而且必须学会如何更好地传播。正如该书所说,‘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传播技巧变得越来越重要。新的传播技术发生翻天覆地的革命,影响着我们传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14年11月30日,四川泸州一位19岁小伙子在微博上直播自己的“自杀”,此事引发了网友与媒体的集中关注,最终这位年青人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整个微博直播中,网友围观、留言评论,其中的冷漠、观望和幸灾乐祸的观点充斥网络,这显示出此次事件中的失范者并不只是存在传播伦理的问题,更存在公共道德的问题.媒体如何遵从职业伦理规范去报道这样的“自杀”事件,如何从伦理角度去规划有责任的报道,成为自媒体时代媒体和网络在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姚加炎 《视听界》2001,(1):12-13
本体论的本质和魅力在于追求事物的“终极”,这是由人类思维的本性决定的,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实践是人的存在形式,它即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也是人通向终极境界的唯一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就是实践本体论。”本试图从实践本体论的认识出发,对新闻的理论与实践作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