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整体解读、分析和评价中获得文本的思想精髓,成为有思想的读者。但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采用单篇阅读的教学方式,逐点分析,存在阅读碎片化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采用导示性解读、互联性解读、赏析性解读和评价性解读等策略,凸显阅读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2.
吕梁 《教育》2024,(2):64-66
<正>一、整本书阅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语文核心素养,是在“双新”背景下提出来的语文学习要求,而阅读则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于阅读主要采用的是教材解读的模式,单篇为主,很少进行课外整本书阅读。早在1942年,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就指出:“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相似文献   

3.
李皖 《学语文》2021,(1):12-14
整本书阅读旨在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等,是促进语文学习方式转变、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策略。整本书阅读区别于传统单篇阅读的最核心特点就是一个“整”字,要从整体上引导学生“完整的”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通过整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通读、梳理、探究”中推进整本书阅读。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课程视域下,整本书是教学文本的类型之一,整本书解读属于教学文本解读的讨论范畴。根据课程文件规定和整本书特点,针对当前教学解读中存在的问题,整本书解读应立足三个方面建构实践路径:解释作品的规定性起点,认知框架的整体性特征,关联角度的发展性指向。  相似文献   

5.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和根本.一直是阅读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纵观2009年对这一论题的研究。有两个特点:其一,来自于一线教师的对单篇课文进行文本解读的文章仍占大多数.理论探讨性的文章数量则相对匮乏,有突破性成果的更少;其二,研究聚焦于具体的文本解读的理念和策略。比如多元解读、个性化解读、文本细读等。本文拟就多元解读这一论题,选取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加以评析。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当前迫切而重要的教学内容,相较于整本书而言,单篇选文的篇幅较小、涉及内容少、知识文化不够丰富、思想深邃性不足,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和个性化的解读,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此,本文以《论语》整本书阅读为例,探索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现路径,在阅读中品味经典,学习先贤修身、处事、待物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教材(文本)的开发者、运用者.本文试从“阅读文本,整体感知;细读文本,抓住秘妙;深入文本,多元解读;深入文本,多元解读”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悟.  相似文献   

8.
“读整本书”的概念来源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1941年, 叶圣陶在其重要论文《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 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做主体,把单篇短 章做辅佐”的主张“ “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同于单篇短文阅读,教 师必须先“梳理”全书,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纲”,才能让学 生以宏观的视野进行微观的阅读’从而给学生有质量的阅读。  相似文献   

9.
冯晓燕 《天津教育》2024,(6):161-164
<正>新课程实施以来,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任务群,是对语文课程中单篇和群文阅读的必要补充,将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指导学生读好整本书,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喜欢”“乐趣”这两个词为我们明确了整本书阅读应是“悦读”,就是兴致盎然地阅读,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使阅读过程成为一次愉快的思维体操。如何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让学生在“悦读”中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  相似文献   

10.
整本书阅读的教与学区别于传统的选篇教学,具有整体性、贯通性和个性化特征。因此,对学生能力与素养的评价,也有别于传统的评价方式。本研究试图以建立“整本书阅读档案”的方式,凭借其共建性、持续性、表现性和过程性等优势,消解整本书阅读教学视域下过程性评价实施层面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阅读文本是语言知识的载体,阅读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如果忽视对文本的解读,就会导致文本解读公式化。不同的阅读材料对阅读的要求不同。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不同的阅读材料可以通过解读文体、结构、语言、情感等不同角度进行文本解读,从而体现文本独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别从“理解、可视、过程、思辨”四个维度探讨师生共建《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方法。“理解”指向文本内容和文本语言层面,包括如何厘清叙述性概念、譬喻性概念和整体性概念三类概念内涵;“可视”维度从阅读方法和思维层面建构学生思维可视化经验,指向思维的可视性、有序性和延展性“;过程”维度从教与学活动、评价层面建构师生共读经验“;思辨”指向文本的深度加工与转化,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及与文本对话的能力。以期实现让学生的认知框架在话语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13.
文本解读是通过语言媒介来接受信息、感知体验和获得美感的过程。在广大的解读群体中,语文教师是比较独特的一群,他们既面对文本,又面向学生,需要将此端文本中呈现的“世界景观”和彼端学生的解读水平及个体解读差异联系起来,架起一条往来通衢。因此,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有三种身份,一是读者,二是教者,三是学生。该文结合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阐释了对解读文本的三点思考:一是读懂是前提,读出主问题是关键;二是注重比较——有效解读的一把钥匙;三是超越文本的个性阅读——让解读闪现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14.
英语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对文本进行正确合理的解读,从而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对文本的理解可以从阅读技能、文化知识、情感态度、语言知识等方面进行多元解读。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在教学中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以及对文本进行解读时教师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叶圣陶先生曾说:“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可见整本书可以作为语文课程的有力臂膀。当前“双减”背景下,学校可通过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具体实践,探索整本书阅读对儿童语言发展、思维发展、心理发展、精神成长的作用。本文将从学生、教师、家长三方联动的角度阐述整本书阅读路径。一、学生:幸福的阅读体验者1.体验固定的阅读时间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碎片化时间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保障。如早晨到校后、午后自由活动时间以及课后服务时段,都为学生带来碎片化的阅读空隙,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固定为整本书阅读的时间。除此之外,学校为学生固定20分钟左右午读时间,营造全员阅读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全身心地投入阅读。  相似文献   

16.
对话是阅读课堂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是学生与教师、教材、文本编写者进行"对话"的重要体现,这是践行新课标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重要方式。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阅读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搭建对话平台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本文从抓住文本解读引导对话,实现对课文的深度解读;设立阅读问题引导对话,实现对课文的深度解读;搭建交流平台引导对话,实现对课文的深度解读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7.
创设为鲁迅先生拍摄纪录片《鲁迅》的任务情境,分九个子任务,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朝花夕拾》进行整合式学习任务群设计,打通单篇教学和整本书阅读之间的隔膜,有效推进从单篇到整本书的阅读,实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以及“整本书阅读”的任务群学习。  相似文献   

18.
<正>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叶圣陶先生就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强调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2022年版课标用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呈现课程内容,使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从课外走向课内,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这必然使语文教学发生新的变革,也为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认识到,整本书阅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语言场域,  相似文献   

19.
瞿卫华 《小学语文》2013,(10):61-63
整本书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重要。叶圣陶早就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改用整本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整本书阅读课程究竟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其课程资源如何建构,具体有什么样的实施方式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去解决。  相似文献   

20.
基于他者视角的阅读是指从其他作者或其他文本人物角色的角度来解读目标文本,基于他者看问题的视角、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思维方式、处事风格等方面对目标文本进行再构,从而对目标文本的解读更深刻、更多元。从本质来看,它是促进深层理解的建构性学习;从方式来说,它是视角独特的互文性阅读;从过程来讲,它是追求不确定性的多元性解读。基于他者视角的阅读可以促进学生提升阅读兴趣、拓展阅读方法、发展高阶思维、培养同理心。依阅读教学的过程逻辑,其采取的教学策略是:搭建学习支架,挑寻适切他者;巧设适切“他问”,启发探索可能性;进行作品再构,挖掘目标文本深义;依托同伴对话,促进精彩观念的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