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折桂”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典故,拥有众多与科举功名义有关的同源典面。其中许多典面结构凝固,具有复现性,属于词、固定短语或准词。“折桂”典面的多样化是社会历史因素、文学传统因素、主体心理因素及文本构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后,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及使用者追求异质感和典雅性的交际心理使“折桂”典故的基本语形“折桂”一词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找到了新的语义、语用空间。复出后的“折桂”一词语义已由表示科举及第转向多表示竞赛获第一名。目前,“折桂”一词的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
“诗可以怨”首先作为文学的功能价值论,后来引申到创作论,这种诗学理论的演变与周代“典乐”制度的兴盛与崩坏息息相关。文章通过对先秦“典乐”制度下诗与乐的关系论述,探讨这一诗学命题的社会文化根源,从而进一步阐释周代的诗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一、声、音、乐 “乐”是中国古代美典的最高范畴。它的提出是在先秦时期,先秦诸子特别是儒、道、墨三家都提出过自己的“乐”观,它们对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奠基作用。“乐”在先秦美典中,其内容十分宽泛,它不仅包括音乐、舞蹈,而且还包含了诗歌等文学艺术,一句话,凡是使人快乐的东西皆谓之为“乐”。因此,要弄清老子“乐”观的本质内容,必须从它与先秦诸子文化群落的比较中着手;从分析命题——“大音希声”的各组  相似文献   

4.
在立体几何中,有关“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垂直的命题有很多,这些命题具体有多少,究竟哪些成立,哪些不成立,这类问题弄清楚了,立体几何的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5.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则和命题,在其思想中和整个哲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对这一命题所包含的“我”、“思”、“我在”、“故”等词分别作了比较详细的阐释和解析,并从整体上对这一命题就行了相应的把握和分析。通过这些分析笔者认为尽管其理论有一些缺陷,但其仍不失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6.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的基本任务是:把握命题结构,解析知识要点,建立命题网络,贯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四看”是指纵看、横看、俯看和逆看。“四看”复习法是纵看过程、横看对比、俯看联系、逆看典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审视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增强学生对生命现象和本质的感悟,  相似文献   

7.
<正>写作指导教育部命题中心《2023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解析》对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进行解析:“这道作文题文字简洁,意蕴丰富,给考生写作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它不同于以前限制了写作指向的命题式作文,不同于给定了情境任务的写作,也不同于以往的材料式作文。”这“三个不同”,意味着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结束了2015年至2022年的“驱动型新材料”模式,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命题形式。根据其命题的特点,我们姑且称之为“时新材料式”作文。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8.
在交流电一章中,很多同学对“瞬时值”、“最大值”、“平均值”和“有效值”这4个类似但又有区别的物理量分析、判断不清,弄清这4个物理概念对于学好交流电的有关知识,解答交流电相关的习题帮助很大.本文拟对这“4值”通过典例分别加以解析.1瞬时值—关于霓虹灯的亮灯时间的计  相似文献   

9.
若p、q表示命题,把“p或q”、“p且q”、“非P”形式的命题分别简称为“或”命题、“且”命题、“非”命题。要正确理解“或”、“且”、“非”的含义,只有掌握这三种复合命题的判定。  相似文献   

10.
黄松海 《初中生》2005,(11M):17-19
步入初三,我们如何来进行作备考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认为中考作“万变不离其宗”。出题可谓“万变”,其命题的内容主要涉及如下方面: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生活,关注自身成长,关注人生,崇尚美德。命题都十分注意与社会实际和同学们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这就是“其宗”。由此可见,中考作备考应从同学们自身实际出发,以提升作能力为突破口和目的。同学们可先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有些辞书及注释书当中,对《尚书》“念终始典于学”中“典”的词义存在错误的解释。有必要加以讨论,澄清认识。出现错误训释的原因:一是引证不当,产生错误理解;二是忽视了语法特点。我们认为“念终始典于学”中的“典”是指“经籍”、“经典”。整个句子应译为:念始念终不忘学习经籍。  相似文献   

12.
清代史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开宗明义提出“六经皆史”,在当时学术界普遍厚经薄史的环境下,这无疑是一重大创举。但是这种说法究竟能否成立?在它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思想动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在章学诚看来,“六经皆史”最根本“点就在于它们是三代帝王的政教典章,也即当时社会的制度典籍。章氏认为:“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①夏商周三代的“政典”都出自专掌文献典制的“史”之手。同时以六经分别来说,则“易”掌太卜,“书”藏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  相似文献   

13.
如何命制出有特色、有新意、有品位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题,是广大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研究者以及老师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的“苦差”,但也是体现研究者以及老师命题水平、能力和境界的“乐事”。在2013年济宁市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过程中,尤其是“中国梦”材料解析题的命制,笔者不仅享受了由“苦”到“乐”的体验,还从试题的命制过程中得到一些实践性认识。“中国梦”材料解析题原题如下:  相似文献   

14.
传统单一的写作命题往往有以下“痛结”:一是“教学评”不一致之痛,一是阅卷赋分易出偏差之痛。为改善这种状况,可将写作部分的考查“化大为小、化少为多”:通过“分解”,将一篇大作文变成1个大的写作任务和若干个小写作,称之为“1+N”;实施“分类”,“1”承载特定阶段写作能力的核心要求,“N”个小写作则分配到试卷其他不同板块中,进行不同类型的写作考查;强调“整合”,“N”要与其加入的板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应是从这些板块自然“生长”出的写作。以2023年中考写作试题为例,分析与“1+N”命题有关联的“N选1”“1+1”“1+n”“1+N”四种典例,总结出“1+N”写作命题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先秦时期的老庄学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命题。这些命题,在很大程度上历史地规定了中国美学的内容特点和发展方向。“至乐无乐”就是这些命题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命题,它对后世的音乐美学,诗歌美学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专题研究。一、“至乐无乐”──双重超越的美学命题庄子的“至乐无乐”论和道家的“道”论紧密相连,是个具有双重超越的美学命题。那么,如何来理解这个具有双重超越性的美学命题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命题中“至”和“乐”的涵义。简单说来,“至”在这里有最美、最善、最高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1995年高考语文第9题是这样的: “一门三父子,郑是大文豪,诗从传千古,峨局共比高。”这首诗 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王、曹植 B.苏沟、苏轼、苏辙 C.事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牡、杜荀鹤这是道文学常识题,干扰项设计得扑朔迷离,极为精彩,很容易使考生堕入五里雾中。但是如果在解题时,能注意寻“根”究“典,’,便可以把这“干扰洲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所谓“寻根”,就是弄清每个选项中人物间的关系(是不是“三父子”)及其文学成就;所谓“究典”,就是弄清命题材料诗中的用典。 1.寻“根”排干扰命题材料是朱德同…  相似文献   

17.
有关人类推理的“知识与试题双重结构模型”理论认为,任何演绎推理问题都是由推理形式和推理内容两方面所构成的。通过对大学生在进行条件推理时是否遵循“形式”和“内容”两种判断标准进行检验,发现前提正确的具体命题有整体的内容促进效应;具体命题在MP、MT和AC上符合“形式”和“内容”两种判断标准,在DA形式上则没有符合两种判断标准的结果;前提错误的具体命题在DA形式上有内容促进效应,即前提错误命题的否定前件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8.
西周格伯簋铭文中记载的“典”与《后汉书&#183;刘虞传》中记载的“典当”,分别是迄今发现的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典”与“典当”用语。一些学者认为,两则文献中的“典”与“典当”分别具有典卖与典当之义,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观点。至今尚无学者对此问题作充分的论证,所提出的观点缺乏令人信服的理据作支撑。通过考察典制的发生学意义,并结合两则文献的时代背景与其它史料作综合分析,不难看出,这两则文献记载的内容,均与典制无关,不能视为典制的早期运用。  相似文献   

19.
崔国明 《学语文》2006,(5):28-29
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可谓异彩纷呈,尤其是自主命题之后,更是丰富多彩。从考查内容上看,既有对关键字词的赏析,也有对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还有对经典意象的理解和丰富情感的体会,几乎无所不包。诗歌鉴赏,理解和领悟能力是根本,但熟悉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的角度和思路,掌握适当的解答技巧,仍然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们不妨结合近几年尤其是2006年的试题,来看看高考诗歌鉴赏命题中的“点”和“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本书可以说成一册书.有的还被称为经典,但这“册”与“典”,却原是竹书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