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晨 《大观周刊》2011,(26):143-143
本文通过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演绎”和对“唯心主义的批判”两处,来说明康德的先验论证。结合康德的先验论证去进一步阐释先验论证的形式及其实质,证明有关论题的“正当主张”及其“正当性”、“权利根据”问题,或者说是从学理上对有关论题进行严格论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人类认知基础的问题,不少思想家用不同论证方式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然而,不管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还是认知主义的“小人”理论、抑或是康德的“先验图式”、胡塞尔的“意向性”和迪卡尔的“我思”等论断,在推理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视了人类历史、社会、所处的环境对人类认知能力所产生的作用。因为对语言的认识并非在历史和艺术之旁的“第三者认识领域”,而  相似文献   

3.
二律背反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康德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事物自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4.
二律背反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康德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事物自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5.
马强 《今传媒》2015,(4):128-129
从视觉艺术领域的现代主义创新浪潮中,数字化“革命”为各个门类的艺术形态带来了美学思维中的重大转型.新媒体艺术的兴起与发展,不论从其创作形式、语言体系、美学理念、视觉思维等方面,都在这门古老的艺术——舞蹈中渗透着.舞蹈的美学思维已经开始与新媒体艺术的美学思维相互融合,新媒体在广阔的“艺术田野”里燃起了“星星之火”,其艺术魅力的鲜活,为舞蹈创新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本文从新媒体舞蹈的具体实例为支点,分析其“重构美学”[1]中视觉思维的转型,并探讨新媒体与舞蹈融合的创新与发展之未来新路.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服务宣言》确立的“对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理念,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梳理了国外图书馆主要服务理念,回顾了中国图书馆人构建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历程,厘清了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并对《宣言》问世后人们对图书馆的公共性、以人为本、全民阅读、合作共享等理念的反思和讨论做了分析,提出对《宣言》进行适度超前修订,提升和重构图书馆服务理念是必然且必要的,并进一步阐明了重构的基本原则,以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7.
美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正在成为当代学界的核心论题,本文主要辨别出了三条发展路径。第一条路径是政治的美学。政治的审美化、美学意识形态都属于此论域,而主张政治具有一种不可消除的美感维度在近来产生很大影响。第二条路径是艺术中的美学与政治。随着先锋派艺术的产生,美学与政治整合为一体,主要表现为艺术的反体制行为。第三条路径是美学的政治。其勾勒了从康德经由阿伦特、利奥塔再到朗西埃和斯蒂格勒的发展线索,这条路径的理论预设是康德美学,并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理念:美学的问题是政治问题,政治的问题也是美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想从二律背反的积极意义出发,探讨一下二律背反在新闻采访写作中的作用和意义。二律背反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康德首先提出的一个哲学观点。也可译为“互相冲突”,是指可以同时成立的两个正相反对的命题之间的矛盾。尽管康德的二律背反在哲学上还存在种种缺陷,但“二律背反的真实的积极的意义,乃在于任何实在的事物都是包含相反成分的共存,因此,认识或把握一个对象,就等于要意识到此对象是一个相反成分的具体统一”。 (见黑格尔《小逻辑》上卷1962年版144页) 倘若我们把二律背反规律用于观察事物,就会发现二律背反实际上是一种辩证的,多维、立体的思维方式。那么,在新闻采访写作中,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呢?  相似文献   

9.
苗棣先生将书名定为《电视艺术哲学》而不是《电视美学》就已经向读者暗示了他对于“艺术”与“美”这组范畴间关系的态度。在引言中,他就引用了赫伯特·理德关于“艺术”与“美”分离的一段论述,指出了“艺术通常是件不美的东西”,并由此引发了全部的引言部分。给电视一个说法,有效地将电视艺术学与电视美学分离开讨论。同时,作者又在引言部分指出了通常对于“艺术”这个概念理解上的模糊性和狭隘性,又区分开了“艺术”与“高雅艺术”这组极易被人混用的概念,这就剥下了“艺术”一词金光闪闪的外衣,还其本质。作者立足于这两组概念…  相似文献   

10.
美学视野中的网络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海峰 《现代传播》2007,1(4):97-100
网络传播的美学内涵不在于交流信息,而在重构个体感知世界的方式,进而重构当代人的审美生活.空间维度上的"互联"和时间维度上的"互动",使康德所要求的"审美共通感"获得新的历史形态.网络浏览、网络写作和网络游戏,使主体间的非概念沟通真正突破传统的艺术范畴,扩展到整个生活世界.这使网络传播暴露出其内在的审美向度,同时也迫使当代美学扩展其理论视野,关注交流方式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们往往将“商业美学”的研究等同于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有学者在辨析传媒“商业美学”概念时便指出:传媒是一种媒介,同时也是一种商业的艺术。从学理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审视,我们可以从理论基础和理论张力两部分,来探讨大众传媒的“商业美学”概念的合法性所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拥有优秀教育理念的"荧幕课堂"等文化类节目不仅丰富了电视节目对美学中真、善、美统一的价值判断,还将中国现代的教育理念与电视媒体艺术相融合,以电视为桥梁联结了美育与教育。  相似文献   

13.
孙秀昌所著的《雅斯贝斯艺术家论研究》提供了一种“在艺术中思考,而不是思考艺术”的艺术学范式。该书立足于雅斯贝斯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哲学,从“生存”与“理性”在具体历史情境中的现实张力出发,揭示了“生存在场”和“大全”理念对于拓展艺术创作的生命境界和道德生成功能的动力作用。无论是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客观表现型的生存艺术家(如斯特林堡、斯威登堡等)、主观体验型的生存艺术家(如荷尔德林、凡·高等),还是其他理性生存型的艺术家(如歌德、莱辛、达·芬奇等),其艺术创造的动力均在于其生存在场的心灵和临界超越的激情。这种生存形而上学的艺术论有助于认识康德美学的深度及其对艺术学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力恺 《大观周刊》2012,(3):15-15,8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艺术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一般的艺术”、“美的艺术”。他将艺术与自然、科学、手工艺区别开来,指出艺术是自由之物,而非自然之物、雇佣之物。康德在肯定艺术因筑基于理性之上是一种自由艺术后,又指出真正能够称之为艺术的是美的艺术,是自由和自然的统一,是一种当它同时显得像是自然的艺术,是带有无目的性的形式合目的性的艺术。艺术尽管有客观实在的目的,违背了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但当艺术由自由艺术成为自由与自然统一的艺术后,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的绝对界限就消失了。正是这种自由和自然的统一,使艺术完成了一般与特殊、直觉与思想、想象和理性的统一从而提供了向自然目的论过渡的中介。  相似文献   

15.
常江 《编辑之友》2018,(5):71-77
文章通过对相关学术文献中关于可视化新闻生产的话语构成的检视,以及对瑞士五家新闻机构的可视化编辑的深度访谈,全面勾勒数字化新闻生产与传统新闻生产之间存在的理念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对于新闻业发展变迁路径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可视化新闻生产逻辑将"真实"界定为再现层面上的操作性概念,主张将美学的维度纳入新闻专业主义体系,同时提出了重构新闻价值标准的要求,这对传统新闻理念的权威性构成了显而易见的挑战.文章进而提出可视化新闻生产所遵循的"科学-艺术"观念结构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公共空间和文化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石思思 《今传媒》2021,29(4):133-135
本文拟从康德义务论视角对灾难报道的伦理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试图提出针对传媒行业的一些伦理启示。笔者在对灾难报道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时,发现了一些媒体存在诸如把人性当成宣传工具和手段、为追求利益而传播虚假信息或是煽动民众情绪等失范行为。基于康德对"善良意志""普遍法则""人是目的""纯粹理性"等核心概念的相关阐述得出了一些启示。本文最后也提出了一些康德义务论所面临的新闻伦理困境,并试图与新闻学界和业界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17.
贾冬晓 《大观周刊》2012,(34):51-51,50
关于艺术起源的“游戏说”,首先由席勒提出,后来康德对艺术和游戏的自由本质论真正奠定了其理论基础。康德关于艺术和游戏的自由本质论奠定了艺术起源游戏说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以往对"游戏说"的论述多持否定态度,但并未能有力证明之。对“游戏说”自身的肯定与否决,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美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它与哲学有着很深的渊源,从古希腊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美本身”这一要领到鲍姆嘉登对美学内涵的界定,再到康德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及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等命题的提出,美学始终处于认识论的范畴,具有较浓厚的理论色彩与纯思辨色彩。直到20世纪初期,存在论才开始被引入美学研究领域,并于大半个世纪以后再度勃兴,逐步进入主流美学思潮。西方现代美学由此实现了由哲学美学到人生美学的转向。著名美学家曾繁仁先生的美学探索也经历了一个由认识论到存在论的过程。他新近结集出版的《…  相似文献   

19.
传媒艺术的审美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媒对艺术的影响是划时代的.电子科技使传媒形成了与以往任何的艺术样式都不可同日而语的艺术形态.当代美学与日常生活有着不解之缘,"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体现了美学的转向,却不足以建构当代美学的内在机理,艺术作为人的审美之维还是当仁不让地应该成为美学研究的主要角色.传媒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整合性概念,是在与传统艺术相对举意义上提出来的,它为当下的审美活动提供了最主要的对象和审美经验.传媒艺术固然包括了传统艺术的内容,但是传媒艺术的时代性特征,又是我们探讨新的审美方式的逻辑起点.在传统艺术中,艺术家的形式创造特征是显性的,欣赏者在面对艺术品的时候,所感悟到和鉴赏的首当其冲是艺术家的形式创造能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形似"并非艺术家的首要追求.而传媒艺术供我们观赏的图像在运动着的时空中被摄录,又在运动着的时空中被播放,因此,就显得异常真实.与传统艺术相比,主体的形式创造因素在欣赏者面前淡化退居其后.距离感的消解,审美主体对于对象的融入,在传媒艺术的审美过程中是普遍的.传统美学主张"无利害"的审美,也就是远离欲望,传媒艺术的审美则是和欲望密切相关的.在传统艺术中,娱乐的功能只是诸多功能之一,而且决不会占有首要的位置;而在传媒艺术中,快感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审美需要,娱乐提供了最为普遍、广受欢迎的快感资源.传媒与生活密切相关,但传媒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在日常生活的呈现不能取代美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郝丽君 《今传媒》2023,(10):17-20
数字时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正在重塑“身体”的概念,具身的传播方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虚拟演唱会、沉浸式艺术展也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基于此背景,本文概述了技术对身体在场概念的重构,分析了具身视角下虚拟消费的发展与转型,并提出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虚拟消费方式呈现更多可能的同时也将带来新的问题,技术的进步不能缺乏人类的慎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