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频繁爆发,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极易催生新形态的网络舆情风险,危及国家和社会安全,网络舆情场博弈已经成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第二现场,研究网络舆情的风险治理机制可以有效预报风险要素、预防风险升级并提供相应的治理方案。[方法/过程]文章以WSR系统方法论为研究视角,界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的相关概念,识别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风险要素。在此基础上,基于理论预设的过程机制制定风险治理工作流程,以物理、事理、人理三方面建设为实施路径,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风险治理机制。[结果/结论]研究构建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治理机制,可以促进风险治理朝着多元主体协同,集风险监测、风险反馈、风险决策及风险评价于一体的协同联动治理机制转变,为有关部门防范化解网络舆情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储节旺  李佳轩 《情报杂志》2022,(11):185-191+88
[研究目的]在元宇宙视域下对信息主体及多源信息重组与分类的框架模式进行探究,研究虚实之间数字资源的交互与权益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为图情领域对于元宇宙的探索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通过构建三元主体信息架构分析元宇宙视域下的信息主体,利用DIKW模型分析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转化,提出多源信息重组模式并对虚实交互资源的权益管理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结论]为元宇宙视域下的信息主体界定范围,完善虚实信息主体之间数据、信息、知识的转化模式;提出元宇宙视角下多源信息的存在,并为多源信息的分类与重组提供思路;针对由元宇宙所引起的虚实交互资源权益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孔德鹏  郎玫  史传林 《情报杂志》2022,(11):120-128
[研究目的]随着网络空间的拓展和自媒体的涌现,网络舆情越来越成为政府治理的重要因素。而在网络舆情事件的发酵和传播过程呈现出严重的信息内卷化,即信息出现的自我包裹、重复和无效的现象。信息内卷化的存在会大大降低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研究网络舆情传播内卷化的因果机制并打破是提升政府舆情治理能力的关键。[研究方法]运用CNA方法对网络舆情信息内卷化生成机制及其存在的因果链条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应因果链条的传播机制。[研究结论]网络信息内卷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存在于认知模式、传播模式、发酵模式、政府回应以及媒体炒作等要素组合后的多重并发路径,并进一步验证从网络信息内卷化到政府无效回应之间存在的互构性因果链条。  相似文献   

4.
赖胜强  唐雪梅 《现代情报》2018,38(10):108-114
[目的]网络舆情爆发容易影响政府公信力造成形象危机,政府应该积极与大众沟通回应舆情。回应策略是政府在舆情事件中应该说什么的问题,现有研究还较缺乏。[方法]基于危机情境沟通策略,通过人民网舆情案例库等收集近年来的典型网络舆情事件64例,采用内容分析对案例中政府采用的回应策略进行分析。[结论]研究发现,政府回应网络舆情符合SCCT理论的匹配规则,但也有创新回应策略以及策略组合方式,策略组合包括从属策略与主回应策略形成的两种类型,具体策略组合方式需要考虑事件类型、回应时间和回应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通过网络舆情演化周期理论,研究网络舆情态势感知策略,实现精准的态势感知,为政府部门掌握网络舆情态势、治理网络舆情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Gompertz种群生长模型构建网络舆情态势感知模型,将网络舆情演化周期划分为3个阶段,结合舆情中主体、主题、情感3个态势层面开展数据分析,随后以“杭州女子失踪案”为例,从静态、动态两个数据处理角度进行网络舆情态势演化分析与数据可视化实证研究。[研究结论]构建的网络舆情态势演化模型对网络舆情态势演化实现有效感知,静态和动态可视化结果分别凸显出了网络舆情态势演化的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旨在分析突发事件负面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探究高校的舆情回应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过程]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选取24个典型案例,从事件种类、时间节点、回应立场、传播渠道与信息回馈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三条有效路径.[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回应时间节点的选取对高校负面舆情的应对效果...  相似文献   

7.
曾润喜  陈创 《现代情报》2018,38(11):9-13
[目的/意义]网络舆情已经上升为非传统安全问题,网络舆情的治理范式应逐步实现从危机管理向智慧治理的转变。[方法/过程]从非传统安全视角入手,梳理网络舆情的系统性、复杂性和关联性特征,并从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两方面厘清网络舆情演化的动力机理,提出网络舆情智慧治理的新路径。[结果/结论]网络舆情治理要坚持对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预见性治理,实现"治未病"的目标。既要提高非传统安全意识,加强政治安全防范,改善网络舆情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基础;也要借助新信息技术,建立网络舆情治理的一体化决策支持体系、决策仿真平台、人工智能新范式、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阻遏网络舆情的不当蔓延,防止其向负面舆论转化。  相似文献   

8.
罗方禄  王秉  贺林豪 《情报杂志》2021,40(3):118-124,97
[目的/意义]网络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是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情报视域下的网络非技术安全治理聚焦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的治理效能发挥,可实现对网络安全风险的前置规避。因此,面向网络安全治理的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情报赋能模型构建意义重大。[方法/过程]运用模型建构法,论证基于情报视域的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情报赋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构建面向网络安全治理的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情报赋能模型,并提出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的情报赋能对策。[结果/结论]通过对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进行情报赋能,可提高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对网络安全风险的预警和预判能力,激发其参与网络安全治理的自主性,从而实现全周期网络安全治理(包括前置规避、事中防范与事后处理),有利于构建共治共享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舆情衍生效应使得舆情更加复杂多变,增加了政府舆情治理的难度和风险。因此掌握网络舆情衍生话题的形成路径能够提高对衍生话题的预见性,从而及时有效地控制和应对衍生舆情。[方法/过程]文章构建了以舆情主体和客体为核心的衍生话题形成分析框架,通过采集20个代表性微博话题数据,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衍生话题形成路径。[结果/结论]研究表明,衍生话题的形成存在4种组态路径,舆情主体要素在衍生话题的形成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媒体和公众的参与是衍生话题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准确掌握网路暴力事件的演化路径,并及时预测潜在的网络暴力事件,为相关部门治理舆情提供参考。[方法/过程]研究了网络暴力舆情事件的演进阶段、演进要素及演化路径;从舆情本体、舆情传播、舆情反应三个方面抽取网络暴力事件的相关特性。面向不平衡数据子集,基于多层感知机提出一种融合集成噪声识别与SMOTE算法的网络暴力预测模型。[结果/结论]提出的预测模型准确率达88.7%,且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暴露隐私信息是网络暴力事件发生最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李明  曹海军 《情报科学》2020,38(3):154-159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的频发往往成为网络舆情生发的重要导火索,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发机理,对于舆情的导控及治理而言意义非凡。【方法/过程】基于信息生态视角,从信息、信息人、信息环境与信息技术四个要素提炼出事件信息、发布主体、信息受众、信息技术及信息环境五个解释变量,通过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csQCA)对40起突发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据此得出三个有效的条件构型。【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借助网络媒体平台容易激发公众负面情绪,提升网络舆情的生发热度;良好的信息环境在方便公众沟通交流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发;发布主体的非理性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生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立足信息生态视域,研究主体—客体—时空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生态的动态演化,通过不同维 度的网络舆情文化引领方式及机制,促进网络舆情生态化发展,为网络舆情监管与治理提供新思路,推动网络文化 生态建设。【目的/意义】对网络舆情主体、客体、时空环境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进行描述,并以此构建网络 舆情生态的全景模型。依据网络舆情生态的研究维度提出主体引领、客体引领及时空环境引领的文化引领维度, 并提出相应的文化引领机制。【结果/结论】针对主体—客体—时空环境三个维度,分别提出文化育人机制、文化服 务机制及文化创新机制,对网络舆情治理及网络文化生态建设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创新/局限】创新性地从主体— 客体—时空环境将网络舆情生态与文化引领相结合,推动网络舆情治理及文化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总结和归纳元宇宙赋能科技期刊产业的实践图景,以期为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创新思路.[方法]运用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多源数据中的知识发现、交互场景内的知识加工、"AI审稿专家"参与下的知识评审、数字基建上的知识扩散 4 个层面梳理元宇宙情境下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图景.[结果]元宇宙情境下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初步探索存在观念滞后、鸿沟扩大、伦理失范、集约度低等问题.从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应提升编辑认知水平、强化政府部门协同配合、创新技术使用路径、完善数字基建体系.[结论]辩证看待元宇宙为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合理把握新兴技术为科学知识的场景呈现、组织加工、精准推送、开放评审以及传播提供的变革契机.  相似文献   

14.
赵丽莉  陈家辉 《情报杂志》2023,(7):201-207+200
[研究目的]为协调区块链的技术特征与个人信息删除权行使可能产生的矛盾,探求区块链技术、应用实践、法律主体与删除权的融合治理之路,提出区块链场景下保障个人信息删除权行使的具体举措。[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比较研究,考量区块链技术理念层面、实践层面、法律主体层面与删除权行使如何协同,从而实现区块链技术与删除权的共生共长。[研究结论]法律解释层面:合理法律解释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与删除权相适应;技术层面:寻求删除权“可替代”方案和链上链外双重保障机制;主体层面:区分区块链的用途和类型来确定区块链上个人信息控制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研究网络舆情引导的Allee效应,丰富网络舆情引导理论研究。[方法/过程]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引导的Allee效应,以Logistic模型为基础模型,构建Allee效应作用下网络舆情引导主体的交互模型,通过仿真探索Allee效应作用下网络舆情引导主体引导效能的演化特征,明晰互惠、竞争、净化交互下Allee效应对于引导主体理想型和一般型引导的作用机理。[结果/结论]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研究验证了Allee效应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网络信息的快捷性、非理性加剧了网络舆情生态的失衡与恶性发展。厘清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因素和动态演化机理,为辅助政府相关部门防范化解舆情风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基于信息生态视角,通过分析信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三要素,将舆情系统划分为事件、网民、媒体和政府子系统,构建信息供需、情绪态势双重失衡环境下的系统动力学舆情演化模型,并利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模拟仿真。[研究结论]结果表明:事件、网民、媒体和政府四个作用主体与网络舆情风险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在双重失衡环境下事件危害程度、网络媒体的涉利程度、网民参与约束、意见领袖作用、政府信息公开程度等因素对网络舆情风险影响程度较大。最后,从网民主体信息溯源、形成心理震慑效应、发挥主流媒体影响力、抨击处罚恶意营销媒体、强化网民媒体自我约束、加大问责监管力度防范化解舆情危机,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风险诱发因素及具象化表达非常复杂且呈混沌多元形态,风险点与风险导控在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均有分布。从三元空间信息观的视角出发,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致因因素在三元空间中进行解构,梳理群体极化风险耦合过程,有助于厘清群体极化形成规律,加深对群体极化风险的理解、风险传导机制和路径的把握以及风险演变规律的识别。[方法/过程]本文结合突发事件的特征,在三元空间信息观视域下解构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致因因素,并基于风险耦合分析了三元空间之间的定向耦合、物理空间中的非直接耦合、社会空间中的互感耦合、信息空间中的参量耦合。最后论述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风险形态的演化。[结果/结论]本文为群体极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拓展了群体极化研究的理论边界,将为群体极化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网络舆情导控策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刘泾 《情报科学》2018,36(12):66-70
【目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媒体的强势崛起带来全新的网络传播生态,分析新媒体时代 网络舆情特点与演化规律,提出网络舆情治理创新路径,有效提升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与治理能力。【方法/过程】从 网络舆情及其治理的概念与属性出发,阐发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困境,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探析网络舆情治理创 新的具体实施策略。【结果/结论】新媒体时代,政府舆情治理应从网络管控转变为网络治理,创新治理理念;从单一 到多元,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从线性到系统,构建“三位一体”的网络舆情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李菲  柯平  高海涛  张琦  宋佳 《现代情报》2017,37(9):97-102
[目的/意义]研究在互联网环境下舆情信息传播路径及传播规律,使社会网络分析法在今后的舆情信息研究中能够更好地被应用,使其理论和方法更加完善,也能对移动环境下舆情传播监管对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方法/过程]在对研究对象界定的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Gephi软件)结合新浪微博"大学生理财"的话题所采集的基础数据,对移动网络环境下舆情传播特征、过程、规律进行实证研究,参考研究结论提出具体监管对策。[结果/结论]验证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于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研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说明了移动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大致特点,并且为今后进行此项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实践层面监管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提供了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为深化区块链技术在网络舆情中的应用,推动网络舆情溯源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高突发舆情风险管理的科学性与预见性。[方法/过程]本文基于态势感知理论和区块链技术,构建了多社交平台网络舆情溯源体系,采用区块链和IPFS的双存储机制进行舆情数据的海量存储,利用智能合约对风险舆情进行监控预警,基于内容标识符CID和事件ID实现网络舆情的精准溯源。[结果/结论]完善了区块链视域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溯源体系,提高了多平台间舆情风险的可溯源度与可预测度,为政府相关监管部门提供了精准的舆情预警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