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歌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表现出的风格特色也不尽相同。常州民歌是吴越民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吴越民歌又是中国民歌大系中的重要分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常州民歌的风格特色对研究中国民歌的区域色彩及民歌文化有参考借鉴的价值。本研究以常州民歌的音乐及唱词为切入点,分析江南地域文化对常州民歌特色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歌的地理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民歌色彩斑斓、浩如烟海 ,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独放异彩。本文拟从音乐地理的角度对中国民歌斑斓多彩的地理背景、民歌的地区差异与地域特色、地理环境与民歌之间的关系及环境作用机理等问题做一尝试性的探析。  相似文献   

3.
<正>经过时间的沉淀,特定的地理空间会生成特定的地域文化生态,该文化生态可以反映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也能够展现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具有深刻的地域性特征。由于我国各地的地理环境不同,因此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元素呈现出多样化和独特性。而对处于地域文化生态中的人来说,由于长期受特定文化理念的影响,其审美倾向与艺术思维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将这种特征融入舞蹈创作,由此诞生了我国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舞蹈类型。由李雪梅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一书对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了研究,指出不同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赋予了舞蹈创作独特的灵魂与内涵,  相似文献   

4.
<正>地理环境会对人类的意识和行为产生影响,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理环境。音乐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产品,其形成、传播及发展都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体现出地域特色。由何茜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人文地理学》一书,从文化地理学视角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了全面解析,指出各具特色的地理空间是音乐艺术形成的沃土,而民族音乐作品是表现地理空间特色的载体。本文结合书中观点与民族音乐作品案例,从文化地理学视角解读音乐作品内涵。  相似文献   

5.
<正>音乐作为文化载体,是人类表达自身喜怒哀乐的途径之一。音乐自身的声学特点、感情表达方式与地理环境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地理环境多样,不同地域在音乐种类、风格、体裁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由黄虎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晋陕蒙汉族民歌音乐地理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晋陕蒙地区汉族民歌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专著。该书以民歌数量、体裁、调式、音阶、曲体结构五种要素为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音乐源于生活,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不同区域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和宗教等人文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的音乐特点与音乐文化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对比各地民歌不难发现,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区的音乐风格有非常大的影响。我国南北方气候和地形等有很大差异,这也导致南北方人的性格各有特点。人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差异影响着地域音乐文化特点的形成。各地的民歌产生于日常生产与生活,人们将自身的情感,用口语化的文字,加上简单的曲调表达出来,而文字和曲调受到当地语言特点影响,因此不同地方的民歌听起来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7.
<正>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由特定人群积累并传承的具有独特性和地方代表性的文化。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各自区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了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新媒体时代,各地为了增强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打造当地的地域文化品牌,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例如:有的地区制作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节目,以推广当地的地域文化;有的地区通过电商平台推广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  相似文献   

8.
一首民歌因受地域文化、场合、对象、环境、自然等的诸种因素影响,从源地向其他地区传播,经民间艺人的吸收、融合、创作成当地特色的戏曲,并在历朝历代的更迭变迁中,通过传播、变异、再传播、再变异的过程被流传下来。沙县肩膀戏《打花鼓过关》就是运用了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凤阳歌》的音乐元素变异而成,对它们音乐形态进行分析,能窥探其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旋律节奏、歌词的变异性,形成此变异性的主要原因是演唱语言、音乐语汇和音乐审美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音乐艺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审美偏好的外在表现,也能深刻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价值理念,为人们了解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提供了有效渠道。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标识,地域音乐文化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民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了音乐艺术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点,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信息技术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地域音乐文化的受众范围逐渐缩小、受欢迎程度逐渐降低,同时受限于单一的传播路径与传承机制,地域音乐文化传承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基于此,笔者参考《中国音乐》期刊中的《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栏目,  相似文献   

10.
<正>地理环境会对人类意识与行为产生约束或推动作用,进而促进一个区域内文化生态的形成。音乐艺术作为人类典型的精神文化,其形成、传播及发展的全过程、全环节都深受特定地理环境的影响,带有典型的地域空间“烙印”。从地理环境视角探究音乐艺术,可以了解音乐艺术形成的时空背景,从而全面理解特定音乐艺术。  相似文献   

11.
《绣荷包》是我国著名的民间小调,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有《绣荷包》的流传,但是每个地区的《绣荷包》都有自己的音乐特色和地域音乐特点。文本通过选取山西、山东、黑龙江、云南四首具有代表性的《绣荷包》,通过对乐曲独有的特征析可以发现同宗民歌的不同之处,从而了解民歌相互联系及受到当地音乐风的渗透以及音乐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冯咏华 《教师》2010,(24):119-120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地方和学校音乐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与发挥的空间。河南音乐文化有着丰厚的底蕴,在全国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同地区又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民歌曲艺等独特的人文艺术景观,这些都给音乐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而河南信阳拥有的大量优秀的、  相似文献   

13.
西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中国民歌之魂。它浩如烟海,以自己别具地域特色的演唱风格,传承着西北人的生活习俗和民族精神,形成了壮阔而寂寥的地域美,也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文章拟从旋律、节奏、调式、唱法等方面不同层次地剖析这一特定区域的民歌,对其独特的演唱特征作一番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针对俄罗斯民歌与中国民歌共性进行分析,结合当下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为根据,从俄罗斯民歌与中国民歌的功能性、俄罗斯民歌与中国民歌的多元素性、俄罗斯民歌与中国民歌无文字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主要目的在于更好的推动两国音乐文化交流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5.
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的孕育下,泉州地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闽南语民歌。泉州民歌具有明显的地方区域特色,并在与闽南戏曲音乐及泉州南音相互交融中形成自己鲜明的音乐风格,成为当代闽南语音乐创作和地方音乐教育的丰富素材。文章以泉州民歌为研究对象,从民歌的体裁、音乐特点等角度对其地方区域特点及音乐风格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大别山民歌作为大别山地区的音乐文化载体,深受特定地理环境的影响,其创作、传播及传承发展过程皆真实反映了当地人的审美倾向和行为意识。大别山民歌作为大别山地区最淳朴、普及面最广的原生态音乐形式,其历史悠久,文化特色鲜明,已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大别山民歌,对其进行音乐地理学理论层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传统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民歌在历史的传承中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是对各地区各民族民间特色与风土人情的展现。皖南民歌最早起源于安徽地区,皖南民歌作为地域文化的象征,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点,在民族音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慢赶牛”音乐是皖南民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魅力,集皖南民歌特点于一体。“慢赶牛”的音乐文化特点突出,在新时期的文化交流背景下,加快皖南民歌的音乐传承与保护,确保民歌文化可以持续创新,推动民歌多种形式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歌是人民大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口头传唱、即兴编创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地域风格是民歌最鲜明的特点。探讨典型民歌《茉莉花》南北演唱风格的差异,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不同的演唱风格,对弘扬、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会宁民歌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其形成发展除了与会宁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风俗、人文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有关之外,当地方言对会宁民歌有着更为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也是会宁民歌独特基调、鲜明风格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尝试从会宁方言的视角,着重探究会宁民歌旋律、节奏、情感等诸因素与方言的特定语音、声调、腔调、节奏等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教材:湘版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教材分析:本章节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和民乐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不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我国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而且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本节课通过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三大少数民族民歌的鉴赏,体验、归纳其音乐风格特点,探究民歌的风格特点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