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说新语》虽有千余条各自独立的故事,但这些故事的基本叙事结构相同,因此可以把其作为一个统一的叙事文本,借用现代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角色模式”与“语义方阵”理论去寻找其基本叙事模式。从众多故事中提炼出《世说新语》的基本叙事功能:人物鉴赏;基本叙事流程:被鉴赏者的“雅”从隐蔽到显现的过程;“雅”的基本规定性———生命的本真存在与自然显现,不但指清谈、赏誉等“美”,也指汰侈、忿狷等“丑”;基本叙事动力:社会鉴赏审美倾向,对凡是能成为审美对象的现象(包括在社会规范之外的自然状态)加以鉴赏。  相似文献   

2.
在《长恨歌》丰富的叙述中,由“小历史”与个体的生命体验、“民间社会”与个体的生命伦理、“日常生活”与个体的生命意义等所构成的生命关学及其叙事伦理尤值得关注,它们使《长恨歌》成为汉语叙事的“典范”和文学史链条上不可替代的“孤本”。  相似文献   

3.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长恨歌》的风格绵密细腻、婉转悠长,这与作品的叙事话语女性化以及叙事的空间化密切相关。本文拟从这两方面来分析《长恨歌》绵密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李隆基和杨贵妃传奇故事的流传过程中,《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无疑是三座里程碑。三部作品都有关于“梧桐雨”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到诗歌、元杂剧、传奇的不同意境特征。一、《长恨歌》中的“梧桐雨”:叙事者的悲伤《长恨歌》是诗歌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作品,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从杨玉环入宫受宠到渔阳兵变、贵妃缢死,从避祸幸蜀到回銮京师、睹物思人,从上天入地的寻觅到天堂团圆,娓娓道来,迂徐曲折。在《长恨歌》里,关于“梧桐雨”的描写只有四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在这里并没有对“梧桐…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历来争论不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爱情说”与“讽谕说”。作者从《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本身、传播方面进行探究和综合分析,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归于“爱情说”,而不是“讽谕说”。  相似文献   

6.
论证《桃之夭夭》之于王安忆的创作流变史的意义,以及小说于此流变中愈益彰显出来的独到的生命探寻.《桃之夭夭》一反《长恨歌》的写作———不再沉溺于历史兴衰与个人悲欢表现出对《长恨歌》那种缠绵的风情的抵制,从续写“忧伤的时代”转变为续写快乐的时代,可以看出王安忆在《桃之夭夭》的创作中试图脱离风月,开始探寻一种铿锵有力的阳刚叙事.  相似文献   

7.
连环穿插式叙事结构是《一千零一夜》最具特色的叙事结构,在这个“故事套故事”的框架aY..T,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隐合作者。本文拟用叙事学理论,以《一千零一夜》中《脚夫与姑娘的故事》为例,通过分析故事中的隐含作者及其相关叙述文本,进一步探究隐含作者与连环穿插式叙事结构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隐合作者对该故事集的叙事结构在无限性延伸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长恨歌》是作家王安忆的巅峰之作,是20世纪90年代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同时也是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作.本文从民间叙事方式和女性视角两个方面分析了《长恨歌》具有的独特格调.重点从主人公对物质生活的依赖和对政治的回避中阐释民间叙事,以及在女性视角下,分析女性与城市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运用新修辞叙事理论把《阿Q正传》剖成阿Q的故事、“我”的故事、鲁迅的故事等三个层面的重新解读,引爆了鲁迅小说巨大的叙事魔力。小说运用精心的叙事策略,不仅完成了对阿Q的批判。而且把民初和“五四”的两代“看客”同时押上了“审判台”,凸显了《阿Q正传》文本的多层批判视角。  相似文献   

10.
运用当代叙事学理论探究《长恨歌》主题多义性生发的深层原因: 叙事视点由全知到有限视角不断转换, 叙事结构上现实世界与神仙世界的空间断裂而文本结构整体平衡, 采取叙事虚构化、抒情化的叙事策略, 叙事意象隐喻和转喻丰富多义, 这些构成因素都使《长恨歌》主题相应发生转换, 呈现出多义性。  相似文献   

11.
唐代传奇创作对《长恨歌》叙事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先生认为白居易之《长恨歌》与陈鸿之《长恨歌传》“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是诗、传结合构成传奇的一种体式。这种“以小说为诗”的叙事艺术特色深受唐传奇小说的影响,从而使白居易的《长恨歌》故事情节的创造更富艺术想象力,细节描写更加细腻逼真,使抒情进一步向艺术渗透。  相似文献   

12.
多层面、多角度地阐述了从文学创作到接受这一极其复杂过程的内蕴。从创作角度,分析了《长恨歌》的创作基础.描述和揭示作者从事创作内在机制的活动和采用的构思方式,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为题材,同时受中唐通俗文学的影响,站在平民的立场上,用“个别”示“一般”的方法,在对李杨爱情悲剧进行歌颂哀叹的同时,显示出封建社会广大男女爱而不能的社会悲剧。因而,使《长恨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伤感的爱情咏叹调。  相似文献   

13.
吴伟业的《圆圆曲》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在题材和叙事手法上有相似之处,但《圆圆曲》对《长恨歌》不只是继承也有所发展。从主题上讲,《长恨歌》是以国事写情事,而《圆圆曲)是以情事写国事;从结构情节上讲,《长恨歌》采用传统的与时间同步的顺叙结构组织情节,而《圆圆曲)借鉴了戏剧、小说的结构手法,在叙事结构方面有所创新;从语言风格讲,《长恨歌》明丽流畅,《圆圆曲)富葡精工,有着不同的风格面貌。对于歌行体的发展,两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长恨歌》被称为当代的“上海叙事”。在《长恨歌》中,王安忆以环境元素的张力,激活了小说的主题:用一个女人的一生演绎一个城市的历史命运。透过以弄堂为象征的诸多环境描写,我们感悟到了王安忆那挥之不去的“上海情结”,同时也从环境和人物的相互烘托中品味到了一种难以忘怀的“上海精神”。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在小说《长恨歌》中以日常书写的方式完成了对上海形象的书写,这种书写方式呼应了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苏青等诸位“小叙事传统”作家,且文本中中产阶级书写又将《长恨歌》与“上海怀旧”联系在一起。而改编成电影的《长恨歌》则是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黑幕、商业意识的又一次敬礼。在文艺大众化、市场化的境遇下,电影《长恨歌》以及一系列的文艺片的拍摄呈现了什么特点以及文艺片将向何方发展是文章力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把《长恨歌》定义为一首爱情叙事诗 ,化用当代叙事学的有关理论 ,同时又紧密联系叙述内容本身 ,对其诗性表达形式进行了剖析。《长恨歌》的形式构成包括分别由十分丰富的功能构成的现实世界和神话世界两大序列 ;叙事聚焦表现为由唐明皇到杨太真的切换和位移。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举世公认的故事渊薮,《一千零一夜》用非哲学的方式,提供了最早的叙事哲学——“故事”。“故事”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故事的需求植根于人类好奇的天性。与中国以及西方古典叙事传统相比照,《一千零一夜》有自己的经典叙事结构故事的讲述从秘密和禁忌开始。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的《长恨歌》既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抒情诗,是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的爱情诗。情,是诗歌的生命。《长恨歌》继承了中国诗歌文化“诗缘情而绮靡”的诗歌创作传统,富有一种悲剧的诗情意识和对爱情更深沉、更深邃的情感追怆。  相似文献   

19.
毛戈  朱彦群 《天中学刊》1998,13(6):54-56,72
仅局限于用“爱情”或“讽计谕”采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片面的。把《长恨歌》同《长恨歌传》《琵琶行》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创作和修改此诗的过程,了解其寄寓《长恨歌》“讽刺”抑或“同情”之上的美人迟暮式的感伤和忧郁美丽的倾诉。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一个女子哀婉动人、跌宕起伏的一生,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本文将建筑学中的"灰空间"理论应运于文学中的叙事学领域,从叙述视角、情节选择和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浅析《长恨歌》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